悲傷的花園口

清晨0001時,電話鈴響,舊識言抗戰時之戰法英勇。

直至清晨0505時,俺引用下方剪貼文,第一階段對話結束。

☉國府在「蘭封會戰」失敗(民國27年/1938年5月),日軍陸續攻陷開封、尉氏、中牟後,為避免在豫東的平原上與日軍決戰,同時也讓第一戰區的主力能安全撤到平漢鐵路以西,才正式決定實施法肯豪森將軍早在民國24年(1935年)8月20日時,就為國府所規劃《關於應付時局對策之建議》中的相關戰略建議:「最後的戰線為黃河,宜作有計劃之人工泛濫,以增厚其防禦力」。

軍委會(軍事委員會)在決定「以水代兵」的決堤策略之後,最初的首選卻並非花園口,而是中牟縣城北邊25公里的趙口,這裡東西距離開封、鄭州均不到百里。最重要的是──日軍大部盤踞在這一帶,黃河水一旦放出,會把日軍滯留在這片土地上。

但趙口的決堤行動進行的非常不順利,最後才轉換到與趙口相距26公里的花園口。

這個決定也得到了當地水利專家的肯定,因為黃河的河道有「銅頭鐵尾豆腐腰」的說法,所謂「豆腐腰」,就是指河南孟津縣到黃河入海口一帶,意思是說黃河堤防所在的腰部,好像豆腐一樣容易被洪水沖決。

花園口就恰恰處在黃河腰部的上端……這場人造洪水的水深很淺,大約60~90公分之間,氾濫範圍44個縣,54,000平方公里……除了淹死的外,還有更多的無辜百姓死於飢餓和傳染病。

由於兩岸早期對立嚴重,這自然也影響了大陸對於抗戰歷史的詮釋。中國作協(中國作家協會)會員--梅桑榆(原名梅曉東)在他所寫的--《花園口 1938》(二十一世紀出版社/2013.06.01)一書中就完全依據中共對於抗戰歷史的基調指控:…事件(花園口決堤)使豫皖蘇三省44個縣市受災,黃河氾濫面積達5.4萬平方公里,造成89萬人死亡,1,200萬人流離失所。

不過在中共承認國軍為正面抗戰之主力後,大陸的歷史學界,對於花園口決堤事件的調查與詮釋,態度也變的比較持平,在1997年8月28日,由河南人民政府與中共中央水利部黃河水利委員會所重立的《黃河花園口決堤堵口記事碑》中是這麼寫的:

「決口後,泛區長四百公里,寬三十至八十公里,合豫,皖,蘇三省四十四個縣市,受災人口一千兩百五十萬,淹沒耕地一千兩百六十三萬餘畝。水災,蝗災使泛區饑民掙扎,餓殍枕藉,又加戰亂兵匪之憂,八年多共死亡八十九萬人,逃亡三百九十一萬人。這次決口所造成的劫難,是黃河災害史上最嚴重的一次。」

郝柏村先生在他所口述的《郝柏村~重返抗日戰場》書中指出:「這些統計數據或有所本,我沒有太大意見,但如果將八年抗戰期間,老百姓在這個地區的所有旱災,兵災損失,都算在花園口決堤這件事上,不但不客觀也完全忽略了日本軍閥才是罪魁禍首的事實。

國民政府決堤的動機,及其所達到的正面效果,則未見載於碑文中,顯然忽略了這件事情的真正意義」。

而由郝柏村口述、何世同將軍編校的《血淚與榮耀~郝柏村還原全面抗戰真相(1937~1945)》一書中對花園口決堤之戰術運所帶來之影響,則再度強調:

徐州會戰結束後,國軍主力向西轉進,日軍機械化部隊沿隴海鐵路平原地帶急速西進,開封失守,鄭州告急。

鄭州是隴海與坪和鐵路的交會點,日軍一旦奪取,即可延平和鐵路,由北向南攻擊國軍武漢陣線的側翼。當時國軍主力部署在武漢以東的淮河與長江之間,武漢以北兵力薄弱,日軍機械化部隊若由此南下,中國立即被縱斷為二,國民政府持久抗戰的戰略佈局,不但前功盡棄,還要面臨主力被包圍殲滅的嚴重後果……

花園口決堤之後,日軍在開封附近的兩個機械化師團立即為大水所困,動彈不得,後續跟進的六個師團亦為泥濘所阻,無法前進;迫使日軍只得放棄由平漢路南下行動,轉由安徽大別山區進入鄂東,向西進攻武漢。

此舉不但確保了武漢戰略側翼的安全,使國軍放棄武漢時,主力有自由轉進的機會,也讓武漢會戰多支持了幾個月,爭取到部署大後方基地的寶貴時間,更讓鄭州、洛陽多守了六年,(對抗戰結果)影響至大……

也就是說,若無花園口決堤,不但國軍無法遂行持久作戰,甚至連向後轉進的機會都沒有,日軍鯨吞中國野心,恐怕就畢其功於此役……

曾親身參與決堤的熊先煜先生(1913~1999,當時熊先煜是國民革命軍陸軍新八師參謀,熊先煜畢業於黃埔軍校洛陽分校第四期、陸軍大學第五期。

中共建政後擔任重慶市文史館員、政協委員)晚年在《花園口決堤真相揭密》(由熊先煜口述,羅學蓬整理,羅學蓬曾擔任重慶市政協委員)一文中指出──花園口決堤的目的是淹沒敵軍,「以水代兵」消滅其有生力量,這是不準確的。

統帥部直接的軍事目的是放出黃河水造成地障,以阻止和遲滯敵寇的進攻,為我軍機動爭取時間。當然,洪水湧出後給敵人造成的損失,確實是重大的。那麼,這一軍事目的是否達到呢?

黃河水給日軍造成的創傷,可以從日本官方的文件中得以佐證。

(a)日本防衛廳防衛研究所戰史室編寫的《中國事變陸軍作戰史》中寫到:

「6月10日前後,中國軍隊在京水鎮(鄭州以北15公里處)附近,掘開了黃河南岸的堤防。

因此,黃河濁流向東南奔流,中牟首先進水,逐日擴大,從朱仙鎮、尉氏、太康,一直影響到蚌埠。

第二軍6月13日為救援孤立在中牟的第14師團一部,從第5、第10、第114師團兵站抽調工兵各一個中隊及架橋材料一個中隊,配屬給第14師團。

隨後於16日又從第一軍調來獨立工兵第2聯隊主力及渡河材料一個中隊。

6月15日以後,由於泛濫的河水擴大到尉氏的第16師團方面,第二軍除調回第14師團兩個工兵中隊外,又逐次增加架橋材料兩個中隊,摺疊船40隻, 獨立工兵第11聯隊主力支援,然後向泛濫地帶以外撤退。

方面軍於6月17日命令臨時航空兵團全力以赴援助第十六師團方面的補給。

用運輸機、輕重轟炸機,在 6月16至24日之間給兩個師團投下補給糧秣、衛生材料等,合計約161.5噸。

29日,方面軍在徐州舉行聯合追悼大會。

僅第二軍死於洪水人數便達到7,452名之多。」

(b)日本大本營陸軍部撰有日軍侵華史長編。

其中第440頁記載如下:「中國軍隊6月10日左右於鄭州東北掘開黃河堤防,使黃河水向東南方向湧出,採取了水淹戰術,淹沒了自己的廣大沃野,形成了經中牟、尉氏、周口、阜陽連接淮河的大地障,給我軍行動造成極大困難。」

而據我方目擊者說:「洪水到處,日軍驚恐萬狀,東奔西突,人馬踐踏,車、馬、人員淹沒不計其數。」……

毫無疑問,這是中華民族所承受的極其慘重的犧牲。

也正由於這一慘重的犧牲,才改變了嚴重不利於我的戰爭態勢,粉碎了氣焰囂張的日寇奪取鄭州後(當時統帥部已決定放棄鄭州)迅速南取武漢、西襲潼關的企圖。

如果沒有黃泛區阻隔,鄭州淪陷後,敵人必然直逼武漢;而由豫至鄂,不僅有鐵路運輸,而且地勢平坦,極利敵之機械化部隊縱橫馳騁。我軍能據險堵截的,僅一武勝關而巳,一遭突破,戰局不堪設想。

花園口決堤後,由於形成黃泛區這一鉅大地障,終於迫使敵人止步於平漢路以東,我唐、白河流域及漢水中游方得以免遭敵鐵蹄踐踏。

唐、白河流域人口眾多,地域寬廣平坦,土地肥沃物產豐富,有力地支援了抗戰。正由於有了黃泛區這一地障,我第一、第五戰區才分別得以在洛陽、老河口立足,與江南諸戰區遙相呼應,從而確保西北、屏障陪都。

單純從軍事角度講,花園口決堤,乃是我國處於經濟、軍事、科學、工業全面落後的情況下,面對強敵不得不採取的「斷臂圖存」之舉,事關國家危亡,華胄存續。作出局部之重大犧牲,而換取民族之慘勝,後人是應該理解的。

而花園口決堤也為後來國共內戰帶的結局來了意想不到變化,英國牛津大學中國史教授穆盛博(Micah Muscolino)在他所寫的《中國的戰爭生態學:河南、黃河及其他(1938~1950)》有一段敘述很特別:

1946年,聯總(聯合國善後救濟總署/UNRRA)開始計畫修復花園口缺口,同時引挖水渠迫使黃河回到故道。但中國國內軍事和政治形勢使工程變得政治化。

是年,黃河成為國民黨和共產黨在華北的分界線。

中共控制了黃河北岸,包括黃河1938年改道前的河道,因此要求相應的糧食和資金補助,以重新岸置已經在黃河故道安家的40萬居民。

黃河再一次成為國民黨打擊對手的軍事資源:國軍從政府處接手工程,1947年初,在沒有事先通知各方的情況下完成了花園口堵口工程,迫使黃河重回故道,淹沒了500多個村莊,十多萬人無家可歸。

堵口工程本身為河南災民提供了急需的工作和食糧,對河南農業帶來的好處也顯而易見。

至1947年夏天,80%的原黃泛區成為耕田。黃河重歸故道後,河南人口增加,農業復甦,戰略重要性凸顯,國共雙方對河南的爭奪也日趨激烈。

隨著黃河的再次改道,國共之間的天然屏障愈來愈窄。

1947年,雙方在河南開始短兵相接,小規模戰鬥爆發,雙方開始向當地徵糧、徵兵。

共產黨稅收本來就低於國民黨,而泛黃區大量的無主土地和混換的土地使用權極大地便利了共產黨重新分配土地的政策,吸引難民加入;國民黨與農民的關係則愈來愈緊張,很多人轉向支持共產黨。

1949年,共產黨在國共內戰中取得了最終的勝利。

到1950年代,黃河泛黃區人口已經恢復,西華、扶溝等地的糧食產量超越戰前,但河南的生態環境持續惡化。

黃河留下的淤泥質地不同、深度不同,需要制定不同的耕作策略。每到冬天和春天,新沉積土容易受風患。

黃河淤泥也堵塞了淮河的支流,沖毀了數百公里的堤壩,使該的生態脆弱。

治理淮河和建立大面積的防風帶將成為共產黨日後艱巨的工程,其影響一直持續到1958的大躍進。至此,戰爭中河南的故事告一段落。

花園口決堤之戰略運用與歷史反思|賈忠偉

但如果將八年抗戰期間,老百姓在這個地區的所有旱災,兵災損失,都算在花園口決堤這件事上,不但不客觀也完全忽略了日本軍閥才是罪魁禍首的事實。

我不喜歡寫歷史的人這麼說話。

我是兩岸人寫的東西都看,有比較,才有甄別。親綠媒體說的話我就不追究了,自稱藍色的媒體到如今還是用這種手法騙人。台灣內部事務的報道,我不好置評,藍媒上對大陸的報道,幾乎沒有任何可信度的。

我認識好多受難家庭逃荒到武漢,後來定居武漢的河南人,那段歷史,絕對沒有郝伯村說的那麼輕鬆。爬格子寫稿,“據說,據傳,網傳,消息人士” 等來源,還是少引用一點比較好。

政治方面的東西,看完一笑就好。真正人生的樂趣,還是在自己早早晚晚的生活上。

我不喜歡任何人寫文章為老毛的過失辯白,當然也就不喜歡任何人為老蔣的明明是過失的做法辯白。對的就是對的,錯的就是錯的。舉個例子說來,不管現在人就有多少人認為老毛發動的文化大革命有他的道理,但我堅定地認為那是嚴重的過失,對很多人說來,是一場劫難。

  • 舉個例子說來,不管現在人就有多少人認為老毛發動的文化大革命有他的道理,但我堅定地認為那是嚴重的過失,對很多人說來,是一場劫難。

我也是這樣的看法。文化大革命前,廈門的親人,有和新加坡的親人連絡,說起他們廈門的生活,是讓金門人羨慕的,但兩岸開放後,去廈門的金門親人感覺廈門人的生活,和聽到文化大革命前的廈門人的生活,是差很大。

我堅定地認為文化大革命那是嚴重的過失,對很多人說來,是一場劫難。對祖國的發展是重大的傷害。

但是的但是,我沒法接受的是有一些人,只是下鄉幾年,就詛咒、咒怨。而原本在鄉下的人,卻是祖祖輩輩的過那樣困苦的生活。

我很尊敬老忠的一文,說在困厄之中,還會冒險去替人申怨說話。

那就像我老爸一樣,那一年被人停職調查,出來後,還替一年青人申怨說話作保。多年前,那一人當了金門縣議員,還特地來道謝當年我老爸當年替他申怨說話作保。

花園口是悲傷的花園口,但是,在當年,我是這樣聽幾老人說的:不這樣就會讓武漢以東的國軍全被包圍。隱含意思就是後面的抗日是很難繼續有的。直白的說:投降的會多很多。

對當年那些老人的說法,感覺就是: 當年,他們只有兩個選擇,一是炸。二是亡果。

  • 有時有人問:你認不認同?

我答:有很多事,我都還沒認識清楚,你問我認不認同?

吳三桂呢? 我不認同。

施琅呢? 我還沒認識清楚。

馬英九說兩岸政策若錯「千萬人頭落地」,你認不認同?

https://tw.news.yahoo.com/poll/20e7c990-fd4a-11ea-af19-1f0caed72db8

可怕啊!竟然有人認同。

老蔣太喜歡殺人了,所以馬英九會這麼認為。

說實話,相對而言,老共沒有老蔣那麼喜歡殺人。老蔣殺了不少共產黨人,閻錫山用閘刀軋共產黨的人頭,見了日本人,望風而逃。

老共除了在戰場上,至少沒有把國軍俘虜殺掉,沒有把國軍士兵,軍官抓起來殺掉。我家老爸,能活到善終,至少證明了老共在殺人方面,比老蔣慎重一些。

倘若台海不幸開戰了,戰火燒到哪兒,有哪些人會遭殃不知道,但局面控制之後,我仍舊相信,老共不至於隨意殺人。

共同祈禱兩岸能盡少地影響民生吧,和平珍貴,兵燹不能當成遊戲。

俺和舊識的討論在俺這樣的回答中結束。

比起四行倉庫,俺是比較想起這樣的戰法:
夜襲陽明堡

俺勸他讀一讀:
蔣介石軍事作戰檢討(1945-1948)

三、四十年前的時候,我是比較喜歡這樣的書:

雖然現在的記憶不行,但還是有一些些的殘念的。

我接到一影片,但是覺得影片上的文字,不太可能是真的。

1

2

我也覺得文字在亂講一氣。

這個中秋節,我回憶了我二十歲以前聽聞的,一些老人及師長的事蹟,

張儒和 王淵博 李蔭洙
https://www.worldjournal.com/7061651/article-典型在夙昔-洛城將星殞落/#


張儒和

張光明(1913年2月25日-2016年3月14日),生於河北昌黎:228,中華民國空軍少將,曾參與八一四空戰。
http://www.flyingtiger-cacw.com/new_page_665.htm

生平
原名張世明,在軍中改名張光明,1913年出生時,張光明老家在東北已有經營三百多年的產業,為當地首富,張光明是家中七個孩子唯一的男孩。

1933年,因日本威逼於北平,當時就讀北平師範大學的張光明,決定投筆從戎,考取中央航空學校5期,1936年分發至空軍第四大隊22中隊任飛行員,1937年八一四空戰時,打下第一架敵機。1942年調到新疆伊犁的訓練總隊。

遷臺後,歷任空軍作戰司令部政治部主任、聯隊長等職,1969年退役,1975移民美國。

2016年3月14日病逝享年103歲。中央航空學校第5期畢業的張光明將軍,是世界上最後1位曾追隨高志航將軍參加對日空戰的國軍飛行員。他的離世,也宣告了中華民國空軍以雙翼機對抗日本侵略者的那個艱苦歲月正式落幕。

筧橋英魂——各烈士小傳及遺照
黃正裕烈士浙江杭州人,一九一O年生。西湖為山水佳麗之鄉,民性溫文,唯烈士性情豪邁、言行嚴謹、修身愛國、公私分明、一絲不苟。父名元秀,為同盟會員,參與辛亥革命,推翻滿清。烈士幼承庭訓、愛國愛民熏陶,懷有岳飛精忠報國思想。一九二一年,在杭州岳廟正殿,書寫端楷勁挺的抱柱對聯——「朱鎮壯聲威,想當年痛飲黃龍,誓恢復河山半壁;丹心貫日月,到而今名留青史,應享祀俎豆千秋」。童子黃正裕拜書,時年十一歲,名噪一時。該抱柱對聯,在岳廟正殿懸數十年之久,至失去大陸,將岳廟改為別用,對聯亦被移去。

烈士初入陸軍官校六期,畢業於航空班,列為筧橋中央航空學校第一期。歷參剿共戰役有功,擢升空軍第八大隊第三十中隊上尉隊長。民國二十六年十月十五日,奉命飛炸滬敵,全載重炸彈,在起飛時,機件突生故障,竟失事而殉國。空軍痛失一員未來建軍擎柱。時年二十七歲,遺有父母及妻與子。

梁鴻雲烈士山東棲霞縣人,生於一九一三年九月二十日。天資聰慧,力學不倦,學術兩科,冠於同儕。中央航空學校第二期畢業,參加剿匪戰役,屢建奇功,薦升上尉,任空軍第五大隊第二十四中隊副隊長。民國二十六年「八一三」滬戰爆發,烈士於八月十四日,奉命出動,轟炸上海日軍司令部及海上敵艦,炸沉敵艦一艘後,與敵機發生激烈空戰,陣亡。追贈少校,時年二十五歲,遺有父母及妻與二女。

李桂丹烈士遼寧新民縣人,生於一九一三年十二月一日。性堅毅守正,忠貞愛國。筧橋中央航空學校第二期畢業。在學時成績優異,留校任教。民國二十五年夏,成立空軍第四大隊,為第二十一中隊長,頗為大隊長高志航所欣賞。民國二十六年參戰京滬杭各戰役,擊落敵機三架,授雲麾勛章。民國二十七年繼高志航任空軍第四大隊長,於二月十八日,敵機傾巢犯武漢,突臨當空,烈士率隊倉促起飛應戰,敵眾我寡,敵有居高優勢,在激戰中中彈,壯烈殉國。時年二十四歲,遺有老母。

黃保珊烈士江蘇江寧縣人,生於一九一二年八月二日。性聰慧,喜讀書,奮勉自勵,堅絕自強。初入陸軍官校八期,轉入航校三期畢業。任航校暫編大隊第三十二中隊中尉分隊長。民國二十六年八月十六日,在嘉興機場,準備飛滬炸敵,敵機突臨空襲,不幸被敵擊中,機毀人亡。追贈上尉,時年二十六歲,遺妻孫氏及一子。

譚文烈士山東海陽縣人,生於一九一二年五月十六日。性沉默,行篤敬,志願彌高,忠勇剛正。中央航空學校第三期畢業。參加討逆戰役有功,擢升中尉,任空軍第四大隊第二十一中隊分隊長。於民國二十六年九月三日,攻擊滬敵,在瀏河空戰中,油箱中彈著火,機焚人亡,追贈上尉,時年二十五歲,遺有父母及妻姜氏與一子。

張錫祜烈士天津市人,生於一九一一年四月五日。父親張伯苓,為中國著名教育家,創辦南開中學,南開大學,中外馳名,為國教育無數英才。烈士在成長後,身高竟達二公尺有餘,在運動上頗佔身高優勢。當時全國皆知南開有二怪:一為烈士高人一等的身材,稱為陸怪;二為南開的啦啦隊長,短粗身材,聲音特別嘹亮,稱為海怪。
一九三一年「九一八」日軍侵略中國東北,國勢危殆,烈士毅然棄學離家,投軍報國,考入中央航校,第三期畢業。任空軍第八大隊第三十中隊隊員,駐防江西。民國二十六年八月十四日,日軍登陸淞滬戰起,奉命由江西吉安飛赴南京對日作戰,當時氣象測報不良,又急於炸敵,冒險飛行,終因天氣惡劣,在中途臨川失事殉國。時年二十六歲。

林覺天烈士廣東台山人,自幼隨父兄經商美國,及長在美習民用航空,「一二八」滬戰後,歸效回國,畢業於中央航空學校第三期。復奉派赴美,歷在美各大航空工廠實習試飛技術,對試飛各種飛機,均能操控自如。學成回國後,任中國空軍南昌飛機製造廠中尉試飛員。民國二十六年十二月九日敵機空襲南昌,烈士奮勇駕機起飛迎戰,敵眾我寡,遭圍攻,在激戰中陣亡。空軍痛失學術均優的試飛員,時年二十六歲。

張將軍所保存的當年犧牲戰友的相片。
宋恩儒烈士天津市人,生於一九一三年十月一日。幼讀勤學,潛悟識深,每讀忠烈史記,即掩卷嘆息,慨然興景仰之思。平居寡言笑,然每論時事,則輪瀉豪宕、慷慨激昂,不能自己。民國二十年「九一八」東北事變後,君乃棄學,考入中央航空學校第四期畢業。在剿匪諸戰役中,迭以功受獎,晉升中尉,任空軍第三大隊第二十五中隊分隊長。淞滬戰起,轉戰長江各戰役,擊落敵機三架,炸沉敵艦一艘,戰功顯赫。民國二十七年一月四日,於漢口空戰中陣亡,追贈上尉。時年二十四歲,遺有父母及妻邵氏與一女。

秦家柱烈士湖北咸豐人,生於一九一二年八月二日,性情剛烈,聰明機智,喜抱不平,處事果斷。其父為北京早期南苑航校之前輩。入中央航空學校,初習航空機械,嗣改習飛行,畢業於第四期驅逐兵科。任空軍第三大隊第十七中隊少尉分隊長,「八一三」淞滬戰起,空防首都,有擊落敵機一架,與戰友合擊落敵機三架記錄。於民國二十六年八月二十三日,攻擊滬敵,在吳淞空戰中陣亡。追贈中尉,時年二十五歲,遺妻與一子。

鵬翔烈士廣東澄海人,生於一九一三年十月十一日。溫文爾雅,倜儻風流,然每當臨陣當敵,則勇敢無比、銳不可擋。烈士畢業於中央航空學校第四期,民國二十六年調空軍第四大隊第二十三中隊分隊長。民國二十七年二月十八日,日機傾巢空襲武漢,與李桂丹、呂基淳並肩作戰,奮勇對抗敵群,是役擊落敵機十餘架,烈士在激戰中,為敵所擊中,機人均重傷,血流遍體,壯烈殉國,時年二十四歲。

劉樹藩烈士祖籍山東,生於一九一六年十一月十三日。父廷弼,經商遼寧開源,全家移居。性沉默寡言,溫順和善,克已自勵,守諾不二。一九三一年「九一八」日軍侵略東北,毅然投效救國行列,考入中央航空學校第五期一班驅逐兵科畢業,任空軍第四大隊第二十一中隊少尉隊員。民國二十六年八月十三日,奉命由河南周家口駐地,馳援淞滬之戰,進駐浙江筧橋,經二時餘之長途飛行,抵達降落後,敵機臨空來襲,烈士立即起飛應戰,在加速追擊中,油罄,迫降野外,觸及樹端,重傷殉國,為空軍抗戰犧牲第一人。時年二十一歲,遺有父母。

宋以敬烈士河北深澤縣人,生於一九一四年一月二十日。烈士沈毅果斷,奮勉自勵,敏而好學,酷愛國家。一九三一年「九一八」東北事變,日軍步步進逼,兵臨平津城下,國勢危殆,奮起救國,考入中央航空學校第五期一班轟炸兵科畢業,任空軍第二大隊第十四中隊少尉隊員。一九三七年十一月十一日,奉命轟炸外海花鳥島海面敵艦,投彈炸中一敵艦起火沉沒,任務完成後,在脫離返航時,竟為多艘敵艦炮火猛射,不幸中彈,人機墜落海中殉國。時年二十三歲,遺有父母及妻王氏與二女。

敖居賢烈士遼寧鳳城縣人,生於一九一四年十月二十三日。沉默寡言,誠篤和善,守正負責。一九三一年「九一八」東北事變,奮起救國,考入中央航空學校第五期一班驅逐兵科畢業。任空軍第四大隊第二十三中隊少尉隊員。參與「八一四」筧橋空戰,及京滬戰場各戰役,無役不興,擊落敵機二架,轟炸沉敵艦一艘,戰功彪炳。民國二十六年九月一日,在江蘇溧水空戰中陣亡。追贈中尉,時年二十三歲,遺妻沈氏及子女各一。

洪烔桓烈士福建長泰縣人,生於一九一二年四月十三日。烈士溫文儒雅、冷靜細密。一九三一年「九一八」日寇侵略東北,近逼華北,全國青年仇日情緒如洪水決堤,遊行、請願、抗日。烈士毅然棄學,投效救國行列,考入中央航空學校第五期一班驅逐兵科畢業,留校任教。一九三七年「八一三」日軍發動淞滬之戰,筧橋中央航空學校西遷柳州。一九三八年九月十三日,敵機空襲柳州,烈士升空迎戰,被六架敵機圍攻,在激烈空戰中,終以眾寡懸殊,被敵擊中,機毀人亡,時年二十五歲,遺有父母。

彭仁忭烈士山東德縣人,生於一九一三年六月一日。堅毅剛直,忠愛國家。就讀於北平,熱愛運動,田徑中距離項目,全國記錄創造者。一九三一年「九一八」東北事變,繼而迫訂塘沽協定,日軍兵臨平津,全國嘩然,烈士毅然棄學投效救國,乃考入中央航空學校第六期一班畢業,任空軍第六大隊第三中隊少尉隊員。民國二十六年八月二十六日,轟炸上海敵軍任務完成後,在返航中,遇敵群遭環攻,在空戰中陣亡。時年二十四歲,遺有父母及妻。

任雲閣烈士河北雄縣人,生於一九一三年十二月三日。性剛直有大志,堅毅奮發,博覽群書,酷愛兵略。一九三一年「九一八」東北事變後,深感日寇侵略日進一日,與其坐而待斃,不如起而力抗。乃毅然投效救國,考入中央航空學校第六期一班轟炸兵科畢業,任空軍第二大隊第九中隊少尉隊員。民國二十六年八月十四日,駕機轟炸上海外海日艦,被敵砲火擊中陣亡,追贈中尉,時年二十四歲,遺有父母尚未娶。

張韜良烈士(原名韜)河北寧津縣人,生於一九一三年,天資聰慧,有大志,剛直有毅力,求學不倦,學冠同儕。一九三一年日寇侵華,烈士毅然棄學,投效救國,考入中央航空學校第六期一班驅逐兵科畢業,任空軍第三大隊第八中隊少尉隊員。民國二十六年十月十一日,敵機空襲南京,奉命起飛迎敵,在激戰中擊落敵機一架後,復為群敵包圍,陣亡,遺骸與機墮六合,經數日始尋獲,追贈中尉,時年二十四歲,遺有父母及妻侯氏與一子。

曹芳震烈士(亦名芳鎮)湖南湘鄉人,生於一九一三年五月十日,世代清芬,父規參,為湘中名教授。烈士初在湖南大學習航空機械,嗣轉入中央航空學校習飛行,畢業於六期一班驅逐兵科,任空軍第五大隊第二十四中隊少尉隊員。歷參與淞滬各戰役,與同僚合力擊落敵機六架,迭立功績。民國二十六年十月十二日,敵機襲首都,奉命起飛迎敵,在激戰中陣亡,追贈中尉,時年二十四歲,遺妻李氏。

李傅謀烈士湖南醴陵人,生於一九一四年一月二十六日。父叔平,兄紹鄴,均為湘中教界名宿。烈士堅毅好動,喜求理想,從不休止,人皆敬佩。烈士肄業師範,一九三一年,仇寇侵華,乃投筆從戎,初習陸軍,嗣轉入中央航空學校第六期一班轟炸兵科畢業,任空軍第二大隊第十四中隊少尉隊員。

民國二十六年「八一三」日軍登陸淞滬,八月十四日奉命駕機轟炸上海外海敵艦,在投彈轟炸中,為敵高射砲擊中,飛機重傷,飛至常州附近,墮地殉國。追贈中尉,時年二十三歲,遺有祖母母親及妻與二子。

張光明 二OO七年四月六日於洛杉磯完稿

註﹕照片中有戴廣進烈士,但張將軍找不到資料了,實際寫了十九位烈士的小傳。

張光明

抗日戰爭爆發時中國只有一百六十七架飛機,大部分機型陳舊,但年青的中國空軍仍對日軍造成了極大威脅。

筧橋精神(pdf下載)

淞滬會戰地圖高清

一位父親寫給前線的兒子

qSQWuv-2

淞滬會戰手繪地圖

淞滬會戰示意圖

淞滬會戰要圖

淞滬會戰地圖解說

這個中秋節,我回憶了我二十歲以前聽聞的,一些老人及師長的事蹟,但大多是在彼岸的網上才能找到。

1975年前學的的一套棍法,四十多年來找不到,昨天找到了:

1995年前學的的一套拳法:

影片在:
色拉寺 — 辯經

這影片讓多年的迷惑解除了。

1973年前,得了一本書,但從來沒看懂。

萇氏武技書 解迷

這本書:

最新 07-05萇氏武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