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胡十六國怎麼背 ?

中國歷史上 , 東晉之後的大分裂時期 , 那真是驢毛炒韭菜 , 亂七八糟 , 一塌糊塗 .

光是有哪五胡 ? 有哪十六國 ? 就很夠瞧的 .

初中時 , 歷史老師教我們一個背法 .

先說五胡 , 五胡簡單 .
匈奴 , 鮮卑 , 羯 , 羌 , 氐 .

再來十六國 , 口訣是 :
二趙三秦四燕五涼 , 前後西南北 , 一夏一成漢 .
這就完啦 .

二趙者 , 前後趙 .
也就是 , 前趙 , 後趙 .

三秦者 , 前後西秦 .
也就是 , 前秦 , 後秦 , 西秦 .

四燕者 , 前後南北燕 .
也就是 , 前燕 , 後燕 , 南燕 , 北燕 .

五涼者 , 前後西南北涼 .
也就是 , 前涼 , 後涼 , 西涼 , 南涼 , 北涼 .

再加上兩個獨立國 .
一個夏國 , 一個成漢國 .

這樣就十六國齊全啦 .

從初中十五歲起 , 俺的歷史 , 只要有考試 , 都是 95 分以上 , 當然也包括多次一百分 .
所以即使過了五十年 , 背背五胡十六國 , 仍然輕鬆愉快 , 有如吃雞肉飯 .

嗚呼梧葆老兄 , 你歷史考幾分呀 ?
別再弄那些又臭又長 , 有若迷魂陣的網文剪貼啦 .
要有自己的方法 , 要能講述自己的語言 .
老是套用網路上別人的大塊文章 , 沒意思也 .

  • 你歷史考幾分呀 ?

忘了。

  • 老是套用網路上別人的大塊文章 , 沒意思也 .
    誠實的說,是在回憶往事,但打字很慢,而且常打幾字又忘了想說什麼?

例如:
俺單說一句:喙飽目睭枵。
音讀 Tshuì pá ba̍k-tsiu iau. 意:嘴飽眼睛餓。

這應該沒人懂俺要表達什麼?

再加幾句: 「一塊即入肚,一塊嘴那哺;一塊在半路,擱一塊在盤仔底顧」

可能會誤會是在說:
台灣古早的俗語中有很多是由四句連轉變成的,台灣四句連是由四句來描寫一件事。在俗語中猶記得孩提時代,家中大人時常用「一塊即入肚,一塊嘴那哺;一塊在半路,擱一塊在盤仔底顧」這四句話來糾正孩子的吃相。

可能會誤會是在說: - -
但並不是。
誠實的說,是在回憶往事,但打字很慢,而且常打幾字又忘了想說什麼?
就又想起:

1948年 - - 怎樣對付這三股敵人,劉伯承將之比喻成是有的人在飯桌上搶肉吃,嘴裡吃著一塊,筷子上夾著一塊,眼睛裡又盯著碗裡的一塊,所謂「吃一個,挾一個,看一個」,也可以稱之 … 也可以稱之為「舉一觀三」。

1948年

儘管劉、陳、鄧都相信敵人無能力會合,但被老蔣從背後抽了一鞭子的李延年兵團還是不容小覷。12月4日當天,他們已進至華野南集團所駐守的最後一道防線。

華野南集團的實力較為薄弱。為了防止防線真的被敵人突破,劉伯承決定調整部署,將二縱調出雙堆集,會同華野南集團對李延年兵團進行阻擊。

南面防線由此得到進一步加固,直到淮海戰役臨近結束,李兵團和蔣緯國的戰車部隊始終都未能突破這一防線。

12月5日,到了預定殲滅黃維兵團的最後一天。總前委報請中央軍委批准,將作戰方略確定為:「殲滅黃維,圍住杜聿明,阻住李延年。」

在野司的作戰室里,劉伯承隨手將茶杯、硯台、電文紙擺成三堆,對參謀們說:「這就像我們面臨的三股敵人。」

怎樣對付這三股敵人,劉伯承將之比喻成是有的人在飯桌上搶肉吃,嘴裡吃著一塊,筷子上夾著一塊,眼睛裡又盯著碗裡的一塊,所謂「吃一個,挾一個,看一個」,也可以稱之為「舉一觀三」。

「舉一觀三」的重點和核心是「吃一個」。劉伯承說,要保證挾著的掉不了,看著的跑不了,就必須首先吃掉黃維兵團,然後才能騰出手來解決杜聿明、李延年。
(電視劇《劉伯承元帥》)
進入殲滅黃維兵團的最後階段,劉、陳、鄧計算了一下,判斷黃維兵團除被殲和起義的部隊外,剩下的機動兵力已經不多了,編制上也只有第十八軍第十一師較完整一些,其它的均殘破不堪。

當天,總前委下達總攻擊令,預定於第二天發起總攻。為增加勝算,劉、陳、鄧決定使用作為總預備隊的華野七縱、十三縱,同時調來華野特種兵縱隊(華野特縱)一部參戰。

根據當時敵我態勢,攻擊部隊被分成三個集團,即東集團、西集團和南集團。12月6日,下午4點30分,三個集團從不同方向同時對黃維兵團發起總攻。

劉伯承的計劃是先置重點於東集團,得手後再置重點於南集團,直攻雙堆集。

作這一部署,是因為黃維兵團的指揮部、快速縱隊、臨時飛機場、傷員安置所都集中於這一側,如果能率先突破兵團指揮部的外圍屏障,可予胡璉和黃維以極大震懾。同時這一側外圍擔任防守的敵軍,系十四軍殘部及十軍的兩個師,相比於其它方向,戰鬥力較弱一些。

東集團由陳賡指揮,包括四縱、九縱、十縱及豫皖蘇獨立旅,華野特縱也裡面。三個攻擊集團中,無論兵力還是火力,東集團都屬最強。

我是在回憶《謀帥劉伯承》?並不是。

而是在回憶幫老講管地圖的那人。

那年抗戰時,在大陸的一訓練班,有幫老講管地圖那人的姓名。

  • 老是套用網路上別人的大塊文章 , 沒意思也 .

我是怕洞庭老師又懷疑俺講的。

就剪貼剪貼。

例:

這老師很行,編上口訣就好記了。我對這五胡十六國和後來的五代十國,一直是稀里糊塗的。自己安慰自己,反正是學理工的,做個歷史盲也沒什麼可恥的哈。

我所知的大致歷史經緯,有相當多是兒時幫老媽做家務時的老媽的嘮嘮叨叨中得來的。老媽給我講個歷史故事,通常都是這樣開頭:夏商周,秦兩漢,三國二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加十國,北宋南宋元明清。。。這故事就發生在西晉滅亡之後的小朝廷東晉時期的建鄴,就是現在的南京。。。

image

我媽讀三國舊詩: 寧飲建鄴水,不食武昌魚 。寧還建鄴死,不止武昌居。。。用她家鄉的音調讀,很有味道。我發現老媽的鄂東浠水話讀古詩詞,比武漢話,普通話好聽太多了。【木匠註:建鄴(南京)是東吳的大邑,夏口(漢口)是東吳的前線軍事大本營;江夏(武昌)原屬劉表的荊州之一郡,劉表的長子死後,由劉備實控,是劉備鉗製東吳的要地,後被關羽丟失】前一陣看到台灣不少人卯上“五虎上將”了,哈,歷史功底比我還差的一群人在主要媒體上討論歷史話題,蠻有趣的。

我小時候,除了語文成績好一點,別的都平平。老爸看著我發愁說:你這樣慵懶(指學習哈,不是說我懶惰),以後怎麼辦啊。我真的也不知道以後怎麼辦,糊里糊塗朦朦朧朧地得過且過(粵語說 “矇嚓嚓”),就到今天了。

小時候常看機器人鐵金剛之類的漫畫 .
於是寫作文就說 , 以後要當科學家 .

初中時候沒有明顯的性向 .
到了高中 , 喜歡文學 , 但仍選擇甲組 , 也就是理工 .
那時候受陳之藩的影響頗大 , 他在美國學理工 , 不但寫散文 , 還跑到英國劍橋拿個哲學博士 .
高中國文課本有一篇他的文章 , 叫做哲學家皇帝 , 裏頭有一句 , 做卑微的工作 , 樹高傲的自尊 .

後來 , 俺走了工業的路線 , 離科學家也不算太遠 .

俺對歷史有興趣 , 但始終沒有成為歷史的正科生 .
俺對 youtube 中 , 許多大陸的歷史和考古節目 , 很有興趣 .
比如說川島芳子之謎啦 , 曹操的墓竟然被發現了 , 還有隋煬帝和上官婉兒的墓竟也都被發現了之類 .

木匠兄有沒有認識這方面的朋友 ?
俺很想看考古的現場 , 以及挖出來的文物 .

想了想,還真沒有。

和我關係比較近的是在鄉下時同一個生產大隊不同村的徐菊明。我考上華中農業大學的同時,他考上武漢地質學院,畢業後從事地質工作,地質隊也差不多和考古隊一樣是刨土挖坑鑽山洞的。但他們只管地質,如果發現有什麼文史情報,馬上通知考古的人,他們不會動手——他們的發現還真不少,但和他們的工作無關,是絕對不插手的。

我的圈子裡的人,我是最後一個退休的。換一句話來說,他們都早已退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