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担子的学问

挑担子的学问

七十年代初,记不清是哪年,《十万个为什么》再版了,其中居然有这样一则﹕为什么挑担子的人走起来都和小跑似的?
其中的解释令人啼笑皆非﹕因为挑担子的人走起来总是有跌倒的趋势。哈哈!显然是个不会挑担子的人初次尝试挑担子的体会。
老忠插队那地方,山高路远石头多,出门挑担又爬坡,那条扁担一年四季压在肩膀上。挑担子的人只有在路况好的时候——这可不是开车所说的“路况”,而是指有条正经的比较宽、比较平的路,这时才可能“小跑似的”。这也不过是顺应扁担闪悠的频率以图省力。而在大多数情况下,坡陡路窄,不能快而要稳。
每天都必须从深沟里挑水,这和平原挑水可大不一样,平原挑水是水比桶沿低两寸,而且一路挄荡一路洒。这里,那两大桶的水都是象倒酒那么满,等挑上来仍然要和桶沿平齐,几乎不洒一滴。走在那之字形又陡又窄的上坡路上,前桶要高,后桶要低,前桶不能碰到路上的大小石头,后桶不能碰上土崖(这个“崖”字在那个地方读“来”音)。每一滴水都是费力从沟底挑上来的,都不能随便糟蹋。
而上岭拾柴则没必要那么求稳。那粗粗的两大捆柴,用牛皮绳子收得紧紧的,两头尖的大扁担一头插一捆。岭上哪有什么路呀,都是要从坡下面绕过那些荆棘灌木,爬到最近的一条梁上——山梁上植被不是那么茂密,往往有一条人走出来的小路,再顺着这道梁上到来时的那条梁。那么陡的坡,肩上压着一百多斤只能是一步步向上拱,小跑?门儿都没有!
等到了该下坡的地方,那往往是从沟掌下山,从沟里走的好处是随时有水喝。但沟掌上面的坡是最陡的,只有山羊踩出来的“羊肠小道”,那哪里算是走下去,简直就是出溜下去,稍不小心就会滑个屁股墩。哪个还能“小跑”?
拾柴要跑的山路,往返总要将近三十里。刚刚下到农村时,也和山下的农民那样,只会一个肩膀挑,咬着牙实在挺不住了才勉强换到另一个肩膀。后来才和当地农民学会,挑担走远路换肩是越勤越好。其实这连当地十岁的娃娃都会,换肩都是边走边换,换时两个肩膀都向后,将担子横过来,手扶着扁担同时放在两个肩上,再连颠带滑地移到另一个肩膀。只有这样勤换肩,一路下来才不至于那么累,也才能够坚持数十里甚至更长的距离,而且决不是今天干完明天就能歇了不干的一“拼”。
到每年的春、冬两季,都要积攒一些柴预备过冬和夏忙。冬天一般不拾柴,岭上的积雪一冬不化,沟底的路也全结的是冰。实在没办法了,只有走梁上的另一条路下岭——那条路更不好走,有个地方要一手扶着石壁,两脚踩着石头窝才能过去,另一只手还要按住那被山风吹得滴溜乱转的柴担。那年正好过了这个地方遇到了山下的知青上岭去,事后他们无论如何也想象不出,我们和山里老乡是怎么过的那个他们空着手都不大敢过的地方。
麦收季节一般不可能去拾柴,实在没烧的就是暂时烧别人家的也不能“离岗”,所以那季节的柴都是春天农忙前要预备好的。而麦收最重的活,就是把麦捆从地里挑到场上。麦收最怕的是下雨,那个地方下雨之前必定要刮“顺坡风”,而越是刮起了“顺坡风”越是急着要顶着风收回小麦。挑麦子的时候每人都是两个比人还要大的麦捆,全队十几个男劳力只好紧紧地排成一字纵队,最前面的一个人顶着风,后面的人就可借点儿光。而轮换打头的只有两个SB,一个老忠,另一个是老队长家来自垣曲县的倒装门女婿,是当时最健壮的两条汉子。虽然是顶着风、上着坡,但坡度不大,仍然是肩闪弯月步流星,快得近乎小跑——谁跟不上就要自己去顶“顺坡风”了。由于前后靠得尽可能近,换肩都是必须大家同时换的,那阵势也相当壮观。
只有在这里,才能知道为什么桑木扁担最好用。一是弹性好,结实,毛栗木的扁担就被老忠挑断了两根——太脆。桑木扁担第二个优点是较轻,青冈木的扁担虽然也比较结实,但本身太重,老忠后来多年用的是一条自砍自制的青冈木大扁担。要论轻,核桃木和楸木的扁担也不错,但都没有桑木扁担这第三个特性﹕滑溜。当肩膀上的衣服渗出汗水,换肩时就会发涩,其它木头的扁担都只好颠过去,唯独只有桑木扁担,在此时仍然是一推就换过去。
老忠始终也没有自己的桑木扁担。那条青冈木扁担离开时留给了成虎,带走的只有那两条拾柴用的牛皮绳子,绳头上各有一个自已弯制的木头绳踞,绳子上凹沟里还有黄色的牛毛。很可惜,这绳子后来放在北京老丈人家,那房子腾给小舅子住时,被当做废物扔了。

负重走长路,换肩是必要的基本功。“领导”说“不换肩”是外行话。“200斤”没人过秤,“十里山路”没人丈量,其实意思就是很重的口袋,相当远的路,这没什么问题。农村这样大概其地说,也是经常的事情。
只是外行话说出来,证明“领导”没怎么干过,至少不是经常性地干这类活。
这篇写于“领导”上台前很多年。但居然也被“私密”起来。

小弟曾試過,扁擔左右同時各放八塊磚,走了五公尺。

太痛了沙。

“200斤”沒人過秤,“十里山路”沒人丈量

拾柴要跑的山路,往返總要將近三十里。

1590905270535

請收下小弟的膝蓋的哈!

我不一样,我可是丈量过的哟!

景仰啊!

俺似驢

君似:

還有:笛吹得好。

1個讚

其实也正常。城里人没有经过,那地方的男劳力都是要这么干,没有谁可以特殊。

吃过苦的、锻炼过人更坚强。

哈哈!梧葆兄也是骏马:racehorse:

清平乐好听,很少有旋律好听的古诗歌曲

嗯,用的是短笛。我一直會想,台灣校園歌曲「還有一隻短笛在吹嚮」,說的是高音竹笛還是西洋短笛。

年輕時我在鄉下帶領一隻宣傳隊,我很少直接上台演出。一定要我上台表演一點什麼才行的,會起哄:木頭,木頭呢,來一個『催馬運糧』啊,老鄉說的是『揚鞭催馬運糧忙』,那是東北人用A調梆笛吹的D調曲子——梆笛,是北方人唱梆子戲是伴奏用的,所以大多人就把比較短的竹笛叫做梆笛。除此之外,我還會用曲笛(江南戲曲人常用的笛子),模仿女人說話,我們公社的婦聯主任說話音調拉得很長,她說一句,我就用F調的曲笛模仿一句,老鄉老是起哄,要求婦聯主任上台即興演講,木頭用笛子或者二胡一句一句地模仿。

我在鄉下有八年,直接幹農活的時間肯定比別的知青要少很多,但我這人是死心眼,只要做農活,我都是向村中最強的勞動力看齊的,所以我們村裡的人都說我是唯一一個做農活不會耍滑頭的人。在農忙的時候,我們是肯定要直接做農活的,我沒少挑重擔。我們那兒是緩丘地貌,只有在挖人工河這樣的工程中,才有上陡坡的情形。擔泥土上陡坡,大約100斤,我當時的體重應該差不多就是100斤左右的。走平路,比如交公糧,我大約挑110到120斤;挑糧入庫,(10—30米?),我挑過240斤——一頭一個標準的稻穀麻包,120斤一個。老鄉關心我,不讓我那樣挑(只有幾個真正的壯漢能行)老鄉說,壓傷了是一輩子的事,因此讓我跟別人一樣,用後背,背上一個麻包就行了。

挑擔換肩,我沒有刻意地學它,自然就會的。因為我們基本上都是走平路,100多斤的擔子,聳聳肩,擔子上下悠悠,往上的那一瞬間,肩膀一側,就换過來了。

這本是李白的詩 , 早年被套上美國曲子 , 但非常的相配 .
四五十年前 , 這是藝術歌曲 , 合唱團唱的 .
俺找到以前的版本如下

另外還有一版

  1. 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若非群玉山頭見,會向瑤台月下逢。
  2. 一枝紅艷露凝香,雲雨巫山枉斷腸,借問漢宮誰得似,可憐飛燕倚新妝。
  3. 名花傾國兩相歡,常得君王帶笑看,解釋春風無限恨,沉香亭北倚欄杆。

至於潘安邦的那一版 , 沒有聲樂基礎 ,只能算是哼歌 .
把原來高雅的歌曲通俗化 , 甚至庸俗化了 .

原來的曲子叫做 Her Bright Smile Haunts Me Still .
由 William Thomas Wrighton 作曲 .
中文翻譯成「伊的笑容」.

'Tis years since last we met, and we may not meet again;
I have draggled to forget, but that struggle was in vain-
For her voice lives on the breeze, and her spirit comes at w I’ll;
In the midnight, on the seas. her bright smile haunts me still.
For her voice lives on the breeze, and her spirit comes at will;
In the midnight, on the seas, her bright smile haunts me still.

At the first sweet dawn of light, when I gaze upon the deep.
Her form still greets my sight, while the stars their vigils keep.
When I close mine aching eyes, sweet dreams my senses till;
And from sleep a hen I arise her bright smile haunts me still.
When I close mine aching eyes sweet dreams my senses fill;
And from sleep when I arise her bright smile haunts me still.

I have sailed 'neath alien skies, I have trod the desert path;
I have seen the storm arise like a giant in his wrath;
Every danger I have known that a reckless life can fill;
Yet her presence is not flown, her bright smile haunts me still.
Every danger I have known that a reckless lift can fill;
Yet her presence is not flown, her bright smile haunts me still.

這曲子是世界名曲 , 各國翻唱 , 所以也有個韓國版的 .

還有個大提琴版 , 都可以聽聽看 .

這曲子 , 木匠兄和老忠兄可以吹吹笛子 .
以二位的功力 , 應該聽了就可以吹出來的 .

赞的,我都喜欢的。潘安邦唱得好听的,正好适合我这样的下里巴人 :grinning:

洞庭啊,一首都没有听到啊,我去百度和优酷里找找看。

挑担子太多,个子长不高,和练举重差不多。要不然老忠木匠也是一米八的哥?

一首


听到啊

我在鄉下挑了八年的擔子,年紀又小,咬著牙拼著和當地成年男人一樣的。我們那兒,不用牲口不用車,不論做什麼都是肩挑。因為種水稻,田埂很窄,彎彎曲曲,沒有用車的習慣,普通人連騎自行車的習慣也是沒有的。我比較挨,的確是和挑擔擔,小小年紀就長期挑重擔有關的。

谢谢梧葆兄的分享,都是非常好听的,我都会唱旋律了

哎 ! 俺又忘了 youtube 妳們看不到了 .
還好梧葆老兄補貼了 .
只是弄成 mp4 上傳 , 木匠兄這兒的空間夠嗎 ?

雲空間有規定,最大不能超過20MB,我們這兒使用雲空間的。

JPG照片和MP4會自動使用云空間,其它不用。上傳的時候,先傳到我家中的電腦里,即使大於雲空間的規定,我家的電腦也允許傳,但雲空間從服務器往他那裡複製的時候,就會被攔下來,並將超大文件的請求清除,於是我家的電腦也跟著自動清除。

大公司有自己的雲設定,就不會這樣。

line多大的上限不知道,微信的上限是25MB,所以,一些能貼到微信上的短片,不一定能貼到這裡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