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誦啥經 , 唸啥咒 )
第四段影片,有聽清楚幾句:【 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
末學開始回憶一些過去的。
-
天上九頭鳥,地上湖北佬.
這句話不好,小時和另兩友伴,忘了何事被罵:
四川的耗子。河北的丁勾子。
帶頭的湖北就是天上九頭鳥,地上湖北佬。
還有被罵 - 台溝面 飛 F-104 的某某人。
無通哦!
「黃荊樹下出好人」,以前一不聽話,就…你懂的,相當的痛。
堅決反對這樣教育小孩子的。
春夢隨云散,飛花逐水流
那寶玉恍恍惚惚,依警幻所囑之言,未免有儿女之事,難以盡述.至次日,便柔情繾綣,軟語溫存,与可卿難解難分.因二人攜手出去游頑之時,忽至一個所在,
但見荊榛遍地,狼虎同群,迎面一道黑溪阻路,并無橋梁可通.
正在猶豫之間,忽見警幻后面追來,告道:“快休前進,作速回頭要緊!"
寶玉忙止步問道:“此系何處?"警幻道:“此即迷津也.深有万丈,遙亙千里,中無舟楫可通,只有一個木筏,乃木居士掌舵,灰侍者撐篙,不受金銀之謝,但遇有緣者渡之.爾今偶游至此,設如墮落其中,則深負我從前諄諄警戒之語矣。”話猶未了,只听迷津內水響如雷,竟有許多夜叉海鬼將寶玉拖將下去.嚇得寶玉汗下如雨,一面失聲喊叫:“可卿救我!"嚇得襲人輩眾丫鬟忙上來摟住,叫:“寶玉別怕,我們在這里!”
卻說秦氏正在房外囑咐小丫頭們好生看著貓儿狗儿打架,忽听寶玉在夢中喚他的小名,因納悶道:“我的小名這里從沒人知道的,他如何知道,在夢里叫出來?"正是:
一場幽夢同誰近,千古情人獨我痴.
不須除荊榛 穿上皮鞋就好。
如寂天菩薩說:“荊榛遍地,一個人要想用皮革鋪滿整個大地,然後才出門行走,顯然是不可能的。如果製作一雙皮鞋穿在腳上,不就等於蓋住了所有的地面嗎?”
出自《最勝耳傳修心七義論》,簡稱《修心七義論》。
菩提心實修教授 修心七義論
譬如面臨同樣的一個環境,每個人的苦樂感受不會一樣,有的人感覺喜悅,有的人感覺煩惱,有的人則保持中性。在同樣的條件下,為什麼會有這些不同的心情呢?說明苦樂完全是取決於我們的主觀感受。
這個主觀感受是如何產生的?是意識裡虛構出來的。不可能原本就有一個苦存在,等著我們去品嘗它。就像有時候不小心受了傷,因為很忙,就隨便包紮一下,也不會覺得怎麼痛。等到放鬆下來的時候,才發現傷口的痛如此清晰,甚至心臟跳幾下,這裡就痛幾下。
所以說,並不是真有一個“痛”在那裡等著你去品嘗,它是你的感官功能、神經傳遞系統、心識等諸多因緣和合了,才會有痛的這個現象產生。這就表示痛只是一種緣起的假相,當我們執著它的時候,它才會出現並發揮作用。如果我們不執著,自然就不會有苦的感受,對不對?
所謂的違緣是相對意樂而言的,並不是指什麼特定事物。符合自己意願的就是順緣,反之則為違緣,主要取決於我們內心的標準。因此,我們要善於轉變觀念,觀念改變了,違緣也會成為順緣,帶來的結果就不再是痛苦,而是一種喜樂空無的智慧。
如寂天菩薩說:“一個人要想用皮革鋪滿整個大地,然後才出門行走,顯然是不可能的。如果製作一雙皮鞋穿在腳上,不就等於蓋住了所有的地面嗎?”
同樣的道理,我們也不可能完全消除人生中的一切坎坷,這是不現實的。在這種情況下,只需要改變我們的心就可以了。只要調伏內心,就等於消滅了外在的一切違緣障礙,又何必費神去改變外境呢?不管我們的命運是如何坎坷,不管有什麼樣的違緣障難,通過這種方法來對治,我們都能獲得一個自在快樂的人生!
我們得到這樣一個修心教授,就有了改變命運的能力,對不對?我們的人生是苦還是樂,完全是取決於自己的觀念。就像關在黑屋裡的兩個人:一個人透過窗戶往上看,看到滿天燦爛的星辰,他愜意地欣賞這一切;另一個人透過窗戶朝下看,看到的是滿地黑暗,他只好沮喪地歎氣。所以同樣一件事物,從不同的角度去看,就會產生不同的喜樂和愁苦。
如果對違緣有一個正確的認識,那麼不管是受到別人的譏諷辱駡,欺淩打壓,還是自己事業不順利,家庭不和等等,我們都能夠坦然面對。通過修心法轉變觀念,則面對一切違緣障難,都不會擾亂自己喜悅的心情。由於這個教法能轉變違緣,永無煩惱,所以修心也被稱作“快樂的泉源”。
在各教派的所有修心法門之中,沒有任何一種能超勝於這個教授,所以稱為“最勝”。“耳傳”就是這歷來是師徒之間口耳相傳、不留文字的秘密教授。直至伽喀巴的時代,才有部分文字記載。
這就是我們現在所要講的《最勝耳傳修心七義論》,簡稱《修心七義論》。在各教派的所有修心法門之中,沒有任何一種能超勝於這個教授,所以稱為“最勝”。
“耳傳”就是這歷來是師徒之間口耳相傳、不留文字的秘密教授。
直至伽喀巴的時代,才有部分文字記載。
“七義”,就是總共有七個方面的內容,從加行的準備到正修菩提心,以及修心的證量、誓言等等,我們一生中所要學習的內容,在這個修心的教授裡全都具備了,它是一個完整系統的全圓教授。
這個教授是佛法精華中的精華,秘密中的秘密,是破除我執和我愛執的絕妙法門,是過去、現在、未來三世佛子唯一履行的道路,是產生一切現前和究竟利樂的寶藏。
正是因為有了這法門,我們才對成佛充滿信心。但這法門又是如此的平淡無奇,致使人們很少能真正認識到其價值,之所以作為口耳相傳的秘密教授,並不是歷代上師不想廣為弘傳,而是欲說無處說,欲說無人聽,眾生的根器難以和這個殊勝的教法相應。
人們長期以來“我”字當頭,一聽說要捨棄自身利益去成全他人,就難以理解和接受,所以不得不秘為耳傳。這就如同告訴一個乞丐:“這是一塊黃金,有了它你可以告別貧窮!”可是乞丐並不認識黃金的價值,認為這不過是一塊破銅爛鐵而已,沒有什麼值得稀罕的,把它拋棄到一邊而繼續流浪乞討。
此法是由金洲大師傳承下來的,金洲大師傳給阿底峽尊者,再由阿底峽尊者傳入藏地。
那麼金洲大師的傳承又是從哪裡獲得的呢?
從金洲大師往上一代一代追溯,可以歷經仁青巴瓦、勇金剛、阿那打而追溯至寂天菩薩。
從寂天菩薩追溯至文殊菩薩,再從文殊菩薩追溯至釋迦牟尼佛。
最終都是匯歸於本師釋迦牟尼佛的教法。
感恩啊!今天回憶起一些佛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