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潭小寫_3

到了日月潭 , 仍然不忘練習光圈與景深 .

F2.8

F2.8

F1.4

F1.4

還是要試試那種多一點距離層次的畫面,在很多時候,那樣的表達更好。

都很漂亮的~

一、前幾日,遇見:
恰好,遇見白頭髮白鬍子的老公公(其實他只大我幾歲,但少年就白髮)。

他說的大約是這樣的: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知之 - 讓人民知道並且相信我們要人民他們知道並且相信的。
(宣傳戰、口水戰是很重要的。)

就是這樣,一堆人打口水戰是最會的。

二、昨日,讀一小說:
孔聖人說:‘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甭管這話的原意是什麼,反正自從被董仲舒大人搗鼓成國教之後,千百來的皇帝官員,都十分一致的將其解釋為,老百姓還是愚點好。

為什麼?因為愚了好糊弄,愚了易滿足,愚了好支配。管著幫順民該有多舒心啊……

可現在,有人大大的不順了!竟敢煽動闔縣百姓的情緒,讓他們沸反盈天,激動上書,大有不達目的誓不甘休之勢。他奶奶的,這不是把我們李縣尊架著往火爐上坐嗎?那句話說的真好‘試問今日之紹興,竟是誰家之天下?’

憤怒的縣尊大人終於爆發了,他拍打著桌案道:“來人呐,給本官更衣,我要升堂!”
僕人趕緊翻箱倒櫃的尋找老爺的官服。拿出來一看,呵,已經長了好長的綠毛。原來最近梅雨天,縣尊大人又整月的不辦公,絲質官服擱久了,已經變成皮毛大氅,可以當冬裝了。

民可使由之 不可使知之 老百姓還是愚點好?

三、今天,特別網上搜尋:
1

2

四、徹底澄清對孔子的誤解(一):“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所表達的是先秦儒家的啟蒙思想
2011/11/20 22:51

每隔一段時間,總會有人引論語泰伯篇這句話,把它標點成:“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來證明孔子不民主,說他為愚民政策張目。

持反對意見的人,往往自己對儒家思想也瞭解有限,沒能針對問題,做到 “持存自性,軌範他解”,提出確切的答案,為大家怯疑解惑。提出不同的解讀方式不夠,必須找出正確的解釋,並且講清楚為什麼別的說法不對。否則毛病沒能根治,隔一陣又會復發。

我們暫且不問泰伯篇這句話應該如何解釋,先來看看孔子是支持還是反對 “使民知之”。

下面這則話中的 “教之”,就是 “使知之”?
子適衛,冉有僕。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子路)

下文中的 “善”,就是 “可使由之” 的那些百姓中較傑出的,而 “教不能” 說的也是 “使知之”----就是教那些做不到的民眾,使他們也知道向善:

季康子問:「使民敬、忠以勸,如之何?」子曰:「臨之以莊則敬,孝慈則忠,舉善而教不能,則勸。」(為政)

我們都知道孔子 “有教無類”,並沒有把 “庶民” 排除在外,因為他相信每個人,只要有意願,都應有機會受教育;更何況儒家推崇的聖賢,如:舜發於畎畝之中,傅說舉於版築之間,膠鬲舉於魚鹽之中 … 大半是庶民出身,孔子怎麼可能反對 “使民知之”。

從禮記大學篇的角度來看,“明明德於天下” 的大業,是要全民共同參與的,所以說 “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每個人都應致力於光大其天性本然之善。這個想法可以追溯到尚書堯典:“克明峻德 (修身),以親九族 (齊家);九族既睦 (家齊),平章百姓 (治國);百姓昭明 (國治),協和萬邦 (平天下)。”

這裡說的 “平章百姓” 就是治理 (平) 百姓,並且彰明 (章) 他們與生俱來的德性,而 “百姓昭明” 就是教化大行的結果。

泰伯篇這句話中的 “使知之”,正是儒家從堯舜到孔子的一貫啟蒙主義的基本主張,怎能讀成 “不可使知之”,然後當成孔子支持愚民政策的證據呢!

最後再看 “使由之” 是什麼意思。孟子滕文公篇說:“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 “使由之” 就是讓百姓順着正道而行。

從上面的例證和分析看來,論語泰伯篇這句話必須這樣讀:「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有沒有可能讀成:「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呢?當然不行,因為和孔子的一貫主張不僅不相合,而且正好完全相反!

  • 我 周公輔 有我 周公輔 的孔子。
    很多年前,和一老師和幾位同學,結伴同去看老師的老師。
    俺跑得快,至一地,東張西望。有一人問:找誰?
    俺想:大家都稱周公、周公。記得名字有一輔字。
    就答: 周公輔。
    但第一字和第三字是對的。
    這事,好像在97年時的幾次聚會時,還被當年幾舊識拿來說笑。

齊安郡中偶題 杜牧

兩竿落日溪橋上,半縷輕煙柳影中。

多少綠荷相倚恨,一時回首背西風。

我還真曾經和我的老師討論過這個問題。我老師是這麼說的:

A。美國立國時最初所說的“人人生而平等”,在現在大多數人都相信是指所有的人不論男女,不論你有錢沒錢,都是平等的。這個現在的平等觀念,是社會的進步,很遺憾地卻不是美國獨立宣言的原意。美國獨立宣言最初的意思,文中的人,是英文man(men),只指有選舉權的男人(在當時,絕對不包含女人孩子和黑人的)。隨著社會的進步這種狹隘的觀念已經得到了社會的矯正,也的確是好事。

B。在春秋時期,孔子宣揚愛人,愛民,是站在牧羊人的角度上愛他的羊,不是今天的平等的意思。《小雅》中有:文武為牧伯之事也,諸侯歌之;其衰也,至於四夷交,中國微。在孔子的立場看來,仁君當然是要愛民的,文武士大夫都是仁君手下的牧羊人,當然應該愛他的每一隻羊。所謂教導羊,就是讓每一隻羊都順從,守規矩;而不是把所有的道理都耐心地講給羊聽。這就是“由之”和“知之”的本來意思。

C。在五四之前,至少在中國,是沒有現在的這種“平等”的觀念的。北平五四運動之前的所有文人,都沒有 子夏故壇 作者那樣的見解的,而所有對孔學的疏義,正義的書籍,全都是後漢魏國何晏所解讀的那個意思。為什麼?因為幾千年來中國的文化就是堅信其上知與下愚不移,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刑不上大夫禮不下庶人。對庶人不用太較真地說禮(木匠注:禮,說到底就是等級制度),是因為其下愚不移。仁者愛人,好好地讓他們聽話,告訴他們什麼是該做的,讓他們照著做就好。


以上是我的老師的大概意思,以下是我的看法:

我是反對歷史虛無主義和文化虛無主義的。對待歷史,對待舊文化,都要跳脫歷史的局限性用當時的社會形態去理解,而絕對不能以我們今天的思想觀念去逼迫兩千多年以前的古人用我們今天的觀念來說話。

以上是我的老師的大概意思,以下是我的看法:
我是反對歷史虛無主義和文化虛無主義的。對待歷史,對待舊文化,都要跳脫歷史的局限性用當時的社會形態去理解,而絕對不能以我們今天的思想觀念去逼迫兩千多年以前的古人用我們今天的觀念來說話。

  • 這樣的理解,我也是認同的。

但是:

我努力的回憶了些,上一次較深入想這事,是97年前的事。
這事,好像在97年時的幾次聚會時,還被當年幾舊識拿來說笑。

97年時,還記得一位老師講老師的老師的觀點:周雖舊邦,其命維新。

當年是剛經過文化大革命的時代,(老師的老師講課時),很多師長是痛心於打破打倒舊時代的那種想法。

如果不同意舊經典,並不需要排斥,而是不斷的賦予、賦與新詮釋。

如:什麼是 - 中國人?
指的是心存孔孟,中華道統的,就是中國人。
不是血脈、不是地域、國藉。

當年還有一歌:

道教:
不需要皈依灌頂,不需要受洗洗禮,只要心存敬意的一拜,就是道門同修。

「湯之盤銘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誥曰:作新民。

詩曰:周雖舊邦,其命維新。是故君子無所不用其極。」

http://theory.people.com.cn/BIG5/n1/2020/0605/c40531-31736396.html

不知怎的,卻想起這一文:

陶庵夢憶自序 張岱

陶庵國破家亡,無所歸止,披髮入山,駴駴為野人。
故舊見之,如毒藥猛獸,愕窒不敢與接。作自輓詩,每欲引決。

因《石匱書》未成,尚視息人世。

然瓶粟屢罄,不能舉火,始知首陽二老直頭餓死,不食周粟,還是後人妝點語也。

饑餓之餘,好弄筆墨,因思昔人生長王、謝,頗事豪華,今日罹此果報。

以笠報顱,以簣報踵,仇簪履也;
以衲報裘,以苧報絺,仇輕暖也;
以藿報肉,以糲報粻,仇甘旨也;
以薦報牀,以石報枕,仇溫柔也;
以繩報樞,以甕報牖,仇爽塏也;
以煙報目,以糞報鼻,仇香豔也;
以途報足,以囊報肩,仇輿從也。

種種罪案,從種種果報中見之。

雞鳴枕上,夜氣方回,因想余生平,繁華靡麗,過眼皆空,五十年來,總成一夢。

今當黍熟黃粱,車旅蟻穴,當作如何消受?遙思往事,憶即書之,持向佛前,一一懺悔。

不次歲月,異年譜也;不分門類,別志林也。偶拈一則,如遊舊徑,如見故人,城郭人民,翻用自喜,真所謂癡人前不得說夢矣。

昔有西陵腳夫為人擔酒,失足破其甕,念無所償,癡坐佇想曰:「得是夢便好!」

一寒士鄉試中式,方赴鹿鳴宴,恍然猶意非真,自齧其臂曰:「莫是夢否?」一夢耳,惟恐其非夢,又惟恐其是夢,其為癡人則一也。

余今大夢將寤,猶事雕蟲,又是一番夢囈。

因歎慧業文人,名心難化,正如邯鄲夢斷,漏盡鐘鳴,盧生遺表,猶思摹拓二王,以流傳後世。

則其名根一點,堅固如佛家舍利,劫火猛烈,猶燒之不失也。

  • 俺就想起老忠的經歷。

  • 俺還是相信如果不同意舊經典,或是舊經典的觀念過時,並不需要排斥、打倒,而是不斷的賦予、賦與新詮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