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 得瑟

今天上網看,海那邊向印度買米。
向印度買米? 海那邊的糧可能有緊張了。

想起我小時,閩南老人問:你住那裏?

答:員山、積穗,是不知的。要答 二八張、四十張的附近。那時一眼望到天邊,都是田。現在都是房。

一、

從荷蘭人佔領至今,台灣地區一直使用「甲」作為基準單位,還有一個單位「張犁」,在過去開墾戶如果土地面積達五甲以上,配置耕犁一張,後來就以五甲土地稱為一張犁。

其中「甲」為最早與最基準的單位。
在荷蘭人時代規定十畝為一甲,等到鄭成功時代則規定為一丈二尺五吋為一才,二十五平方才的土地稱為一甲。

清代曾將一「甲」改成十「畝」作為計算單位,但民間仍以「甲」為主。

日據時代將「甲」的定義仍為二十五平方才,但一才的長度改為一丈三尺,此外還以「甲」為基準,另外以十進位建立了度量單位,分別是「分」(甲的十分之一)、「釐」(甲的百分之一)、「毫」(甲的千分之一)、「絲」(甲的萬分之一)。

「埤」:在中國的語言中,可存水的地方,不管天然或是人工,圓形稱為「池」、方形稱為「沼」,但在台灣則是一律稱為「埤」,這個字是由「陂」因為轉音錯誤而來,但指的都是蓄水的窪地,另外同義的字有「塘」等等」。

「圳」:指的是將水自水源地中引出至田地的溝渠,這些都是由人工開鑿而成。為了滿足農業水量需要,會在水源地興建儲水設施,像是「埤 」等,稱之為「埤頭」、「圳頭」等。

「汴」:指的是控制水流量及流水方向的水門。

「筧」,這是一種高架於地面,用來輸送水的竹製水管。現在台北市文山區的景美,他的原名是「景尾」,意思就是輸送水管的尾端,而「景」這個字是因為轉音誤寫而來。

「水」:凡是灌溉用水都稱為「水」。

此外台灣地區時有暴雨,為防止灌溉設施發生水患,一般還設有監視的小屋,稱為「圳寮」、「埤寮」。此外,這些設施大部份是由大家集資與勞力興建,這些監視小屋還有防止他人破壞的用意。

二、

「塗庫」、「土庫」:為防老鼠等小動物侵害農產,以竹編成支架,外表糊以土,橢圓形,有四足,他的開口朝上。這種儲藏設施並不大,並且可以四處搬動的,通常是被放在儲藏室中。

「古亭笨」:這可以說是一種大型的「土庫」,他的原料與作法都與「土庫」類似,所不同的是他有屋頂設計,並只有三足而已,放置在農家的庭院中。這種設計將開口設在倉壁上,再加上蛋型的倉體,使得老鼠的小動物無法侵入。

「埕」:指得是曬穀的空地,最有名的地名是台北市的大稻埕地區。

三、

「營盤」:這是鄭成功時代繼承明代的兵役制度,採取開墾與兵營合一的制度,開墾所得可以作為軍隊的薪俸所得,而武力則可以作為保護作用。這種制度區分為「邊屯」與「營屯」兩種,所謂邊屯是具有開墾荒地的先鋒意義,而營屯則是將營地附近的土地開墾。

「堵」:這個字作為名詞時,指的是牆垣長度測量單位(長達一丈稱為板、五板稱為堵。)、或直接指的是牆垣的意思。在動詞方面,則有阻塞的意思。如基隆市的五堵等地名。

「土城」或「塗城」:以土為原料興建的防禦城牆,如台北縣土城。

「木柵」或「柴城」:木材做為原料的防禦設施,如台北是文山區的木柵。

「石牌」:為消弭漢人與原住民對於土地爭奪所發生的衝突,地方政府於是建立在漢人移民與原住民居住的交界地區,作為兩者之間區隔的明顯界線。

「圍」:宜蘭地區有以「圍」作為地名的,他的意義也是指的是與「土城」相同,也是以土做為原料的防禦設施。

另外當與原住民衝突日漸激烈後,還有「土牛」、「紅線」與「隘寮」等設施,尤其是在與原住民的交界處更設有「防蕃線」。

「土牛」是較簡易以土堆成的防禦土堆,以其形狀像牛得名。紅線則是以磚砌成的,以他的顏色為紅色得名。隘寮則是興建在「防蕃線」上作為監視原住民活動的小屋,由隘丁看守防禦。

  • 《可可托海的牧羊人》,會不會是我前生就聽過的?聽了兩遍就能跟著哼了。

上星期六,俺在一地,在二八張、四十張的附近,有一原住民排灣族某頭人的親戚,坐在一小凳上,拿著小小的收音機,一面聽著播放的教學提示,一面學著唱。第二天,星期日,俺又經過,看著那人,還是在學唱中。

後來上網查,是《可可托海的牧羊人》這首歌。

我是有事要問的,但我現在已忘了要問什麼?還有得到什麼答案。

今天看了 - 大愛台:

遼寧 大連 某地 屋後大坑 鄰居、慈濟義工 幫助填坑。

印尼 棉蘭 大水數尺 當地軍民救助 慈濟義工也加入。

今天,得了一影片,自己DIY一個夜視儀 這麼簡單。

很 得瑟 是也,我在學 得瑟。

1

2

这位小哥住在澳大利亚,是业余弹弓弹射的超级爱好者,他的弹弓探射短片很多很多,我很爱看他的短片。

「嘚瑟」倆字,是趙本山帶向社會的,原本是東北土話,是顯擺的意思。

我猜,這倆字,是從舊說書人口中的「德色」二字演化而得的現代詞彙。

在很多年裡,我的床頭都放置著一本精裝的《東周列國誌》,睡前或者夜裡醒來就隨手翻讀一小段。書中說鄭莊公宴請賓客,面有德色。鄭莊公是把自己當成偉大領袖了,他那德色的面容一定可憎也可笑。

「嘚瑟」倆字,是趙本山帶向社會的,原本是東北土話,是顯擺的意思。

  • 我猜,這倆字,是從舊說書人口中的「德色」二字演化而得的現代詞彙。

是的,上網查:

5.或與“德色”一詞有關。

嘚瑟

同義詞 得瑟一般指嘚瑟
嘚瑟是漢語方言詞語,拼音是dè se,意思是指獲得不值一提的成就或做成一件芝麻大的事就得意忘形,一般帶有貶義或者調侃之意,有時也表示嚴厲的訓斥。

該詞作為方言詞語收錄於《現代漢語詞典(第6版)》,出自宋 司馬光《涑水記聞》卷九:“元昊遣使戴金冠,衣緋,佩蹀躞,奉表納旌節告敕。”

現代漢語詞典(第6版)
示 例
開著輛小汽車到處嘚瑟
性 質
漢語詞語
出 處
《涑水記聞》卷九
目錄
1 詞語釋義
2 詞源簡介
詞語釋義
1.因得意而向人顯擺、炫耀:開著輛小汽車到處~。
有時也用在善意地調侃好友或異性伴侶上。
2.胡亂花費(錢財):一個月的工資沒幾天就讓他~光了。
3.做不該做的事,過分炫耀、囂張(多貶義):自從當上個小科長,整天~,後來被人收拾了。
4.區別於意思(3):做了正常的事卻過分炫耀。
5.或與“德色”一詞有關。
6.別跟我嘚瑟 :別惹我,別煩我

《畫說中國歷代甲胄》~ 陳大威
【山東方言讀音為diexie】【嘚瑟是蹀躞的音轉】為中國古代的一種多功能腰帶名稱。蹀躞一詞用來形容腰帶是在唐朝。

據唐【蹀躞七事】考

蹀躞是唐代出現的一種功能型腰帶(據2013年揚州出土的隋煬帝墓葬中已有實物表明,至少在隋朝時即已有蹀躞帶)。

帶有很強的收納功能,可以懸掛水壺、錢包、扇子、香囊、刀、劍、樂器、箭袋、筆、墨、紙、硯……等等可以想得到的東西。多為皮質與金屬材質,佩戴在腰帶外側。古代浪跡江湖的武者並不是把酒壺笛子和劍全塞在腰帶裡面的,而是使用“蹀躞”固定於腰間。

宋 司馬光《涑水記聞》卷九:“元昊遣使戴金冠,衣緋,佩蹀躞,奉表納旌節告敕。”
宋 張樞《謁金門》詞:“重整金泥蹀躞,紅皺石榴裙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