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朗

永和區原為平埔族原住民「秀朗社」故址。民俗學考據,「秀朗」是荷蘭譯音。

永和區原與中和區同屬中和鄉。1958年,始由中和鄉分出,改為「永和鎮」。分割後因發展迅速,現已成為臺北市南郊的主要工商業及住宅區。

1979年升格為縣轄市,始稱「永和市」。

地理位置

永和區位於臺北盆地東南一隅,和臺北市以新店溪為界,地勢單純,其間無山脈、丘陵,是一片由東南向西北逐漸降低的平原,和臺北市以新店溪為界。

於民國二十年代,本地仍為典型的農村型態,阡陌相連,居民皆以務農為主,來往的道路除了田間小徑,只有少數幾條鋪上碎石的大路,其中以川端路(即永和路)較大。
地理特色

由於新店溪的阻隔,當年本地和臺北的交通都是靠津渡來維繫,彼時較大的渡口是網溪渡,聯絡溪洲與臺北,碼頭即現今之光復街底,道路兩旁遍植黃槴花,至花開時節,香氣怡人,花香撲鼻的清新感覺令人難忘。

原住民

永和地區的凱達格蘭族,主要有秀朗社和龜崙蘭社,可以稱為永和的「原住民」。

文字記載以前,對於永和住民的了解,只能依據考古文物遺址或口傳佚聞而予以研析。

三、四百年前的海權時代,西方國家紛至海外探險或尋求經濟資源,曾出現於臺北盆地。除掠奪經濟資源外,也留下文字紀錄,使我們可以較清楚當時北臺灣的情況。

荷蘭人佔領臺北盆地後,為達有效統治,即派兵駐防及築蓋城堡,對原住民施以較強之控制。

荷蘭人從定期舉行之「臺灣地方集會」中,對北臺灣平埔族各個部落進行人口、戶數調查,建立番社戶口表名冊,了解凱達格蘭族在臺北盆地的分布狀況。

日人中村孝志曾以荷蘭殖民地文書,整理出北臺灣平埔族各個部落的名稱、人口戶數及部落首長等名冊。

荷蘭人的調查中,Pinorowan河(新店溪)流域有一個Chrion(秀朗、繡郎),應該就是文獻中所載的秀朗社,而今永和區即屬於其社域範圍。

秀朗社屬於新店溪流域第二大部落,其戶數約在50-60戶之間m 人數約在200人上下。

最大的是Pinorowan河(武朥灣),人數約維持在230人以上,戶數在55戶以上。

參照明永曆8年(1654)荷蘭人所繪的大臺北古地圖,圖中位於新店溪南岸標示Cournangh之地,應指「龜崙蘭社」,其位置大致介於武朥灣社與秀朗社之間。

但其規模似乎不多,僅10戶左右,20-30人而已,可見屬於相當小之社。

今本區龜崙社等雅生、目擬發給漢人連生榮的墾批執照,足證龜崙蘭社曾於永和地區居住活動,惟爾後卻消聲匿跡。 根據荷蘭人所畫的臺北古地圖,雖然繪出臺北、基隆與淡水一帶的原住民聚落位置,但描述最多的卻是淡水河東岸的情形,一河之隔的西岸狀況不明,難以得知永和地區的住民分布。

清康煕36年(16979),郁永河記載了當時臺北平原的23個番社,節錄如下:

各社土官悉至;日八里分、麻少翁、內北頭、外北頭、雞洲山、大洞山、小雞籠、大雞籠、金包里、南港、瓦烈、擺折、里末、武溜灣、雷里、荖厘、繡朗、巴琅泵(音畔)、奇武卒、答答攸、里族、房仔嶼、麻里折口等二十三社,皆淡水總社統之,其土官有正副頭目之分。

史前遺址

1950年代的臺北縣文獻委員會盛清沂、林朝棨、吳基瑞等三人,為編纂《臺北縣志》,曾進行廣泛考察,發現了不少史前遺址。

原於日治時期發現的有30處左右,而此次發掘出42處史前遺址,分15區,故當時臺北縣共有史前遺址72處,主要分布於臺北盆地的東南及西南邊緣。 當時的永和,仍隸屬於中和鄉管轄,今永和地區雖無史前遺址,但鄰側發現有「尖山遺址」和「員山子遺址」等兩處(位於中和區),均劃歸於「大嵙崁區右岸臺北盆地東南邊緣區」。從《臺北縣志》卷四《史前志》〈臺北縣史前遺址分布圖〉,可知:

員山子遺址

1955年6月10日,盛清沂與吳基瑞為調查中和鄉石壁湖山「防番古隘」遺蹟,於歸途中,意外於積穗村發現此遺址。發現遺物包括石器和陶器遺物共60餘件。

探究此兩遺址之年代,由於「尖山遺址」發現之陶器把(橋狀把手)及陶蓋,其花紋和塗料技術,與圓山文化遺物相似,且兩縊型漁網錘及扇形有肩石斧,亦相似於圓山遺物,應屬「圓山前期文化」(距今2,000年~4,200年之間)。

「員山子遺址」所發現之灰竭色粗砂陶片及陶器之橋狀把手,亦與尖山系統相似。但其文化層較厚,約在地表下20-80公分,且有繩紋陶片,其年代應較尖山遺址為早,根據推測為跨越繩紋陶文化系統。

以上: 網文剪貼。

四、五十年前,橋靠中和這邊有5000多軍隊駐防。橋靠新店那邊許多大炮和坦克。

住屋都不多,就不說大樓了。

1

2

3

【好文精選】新北市地名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