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唱的歌

不知道洞庭和梧葆兄小时候学校唱得是什么歌,我们大陆读小学的小朋友都会唱《让我们荡起双桨》这首歌一唱就唱了几代人,所以我昨天录歌的时候,软件系统就给了我一个满分。
记得我最后一个儿童节是代表全班同学参加学校老师的赛诗会,那年毛泽东、周恩来去世,打到了四人帮,所以老师们的自由体诗歌内容很丰富,基本都是深沉的缅怀、激情的批判。那天下着毛毛细雨,我望着礼堂高高的窗外,心里惦着同学们在外面玩什么,好在我们同学代表只是听众,我便能发呆开小差。
152149441172541721

下面这个用上海话唱的儿歌,其实是小朋友做简单游戏时说的,我试试能不能解释得清楚这个游戏是怎么玩的:
二位小朋友、四只手、手心朝下微微拱起手背、然后四手互相交叉叠起、上面手的食指和拇指捏住下面手的手背上的肉,可以捏重也可以捏轻、然后放在最下面一只手的小朋友开始说:哎哟哇啦~ 另一个小朋友回答:做啥啦?游戏就开始了,一直到说道叽里咕噜滚下来时,最上面的一只手放到最下面,就这样轮流循环着,玩了三、五轮就没趣了,要换其他的游戏了,这游戏好玩的地方就是你的手是否被捏痛了,你们是否后来扭作一团反击。
305521140488668097

哦哦~歌都是我昨天唱的,都58岁的人了,还能保持一颗童心,应该算是好事吧。

又到六一了? 一年叫疫情搅了一半了。据联合国最新标准
image

大家都是年轻人? 努力吧。

小时候学校唱得是什么歌

1

2

幾位小朋友,先猜拳決定誰先伸一隻手,然後先出右手互相交叉疊起、上面手的食指和拇指捏住下面手的手背上的肉,手心朝下微微拱起手背、可以捏重也可以捏輕。

然後再出左手互相交叉疊起、上面手的食指和拇指捏住下面手的手背上的肉,可以捏重也可以捏輕、

小朋友大家開始說:
小老鼠上燈檯,偷油吃,下不來,叫媽媽,媽不來,嘰裡咕嚕滾下來••

可以喊一遍,也可以喊多遍。

小老鼠上燈檯,偷油吃,下不來,叫媽媽,媽不來,嘰裡咕嚕

然後由放在最下面一隻手的小朋友開始說:滾下來••

當 - 來 - 字一喊出。

最下面一隻手的小朋友(也是最上面的一隻手的小朋友)

就把最下面一隻手向上一翻,上手向下一壓,抓到誰,誰就是下一輪的先伸手,可以抓人。

再繼續的玩。

  • 來 - 字可以慢慢的,很快的,拖很長音的,喊出。

小時候,在眷村的遊戲。

1

2

3

4

5

小時候,在眷村的遊戲。

些 些 些

一角兩角三角形

四角五角六角半

七角八角農夫插秧

九角十角打電話

喂喂喂 兄弟姊妹在不在

不在 不在 剛剛出去

嘰哩咕嚕嘰哩咕嚕 - 滾下來••

當 - 來 - 字一喊出。

各自出 剪刀 石頭 布

網上找到的影片是這樣:

我小時候做的遊戲,丟手巾算一個,其實想起來,小時候做遊戲唱歌很多遊戲都用上小手巾的。從幼兒園開始,每天都要隨身帶小手巾的。

丟手巾:「唱」丟手巾,丟手巾,輕輕地放在小朋友的的後面,大家不要告訴他,快點快點捉住他,快點快點捉住他——一讓轉圈把手巾扔到某一人的身後,就開始跑,被扔手巾的就追,一般說來都追不到的,追一圈,丟手巾的就蹲回空缺處,歌又從頭開始。

洗手巾「唱」:紅太陽,白雲彩,媽媽洗衣裳我也來,黑洛黑洛黑洛嘿,黑洛黑洛黑洛嘿!——我不喜歡這遊戲,因為我家小手巾天天換的,我媽媽,我大姐二姐都不要我洗的,說我洗的不乾淨。我根本就沒洗過手巾很自卑。

唱童謠:
白米飯,噴噴香,農民伯伯種的糧。不怕風吹和雨淋,不怕太陽像火炭。辛勤勞動忙又忙,打下糧食難又難。我們吃飯要愛惜,浪費一粒不應當。

我不屑唱這樣的童謠,覺得太幼稚。老爸教的是子曰∶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我想,在山東或者河北的顏回肯定沒有白米飯吃的,大麥蕎麥做的粑,小藤筐裝著,破瓢裡大半瓢水。餓了就啃幾口粑,渴了就喝一口水。每天只有一簞食一瓢飲,一點渣渣都會吃掉的,肯定不會說媽呀這個粑難吃死了。。。

我媽不教我兒歌,她教我的是水滸傳中的賣酒詩:赤日炎炎似火燒,野田禾稻半枯焦。農夫心內如湯煮,公子王孫把扇搖。。。

老媽用她老家的鄂東話,讀起這詩來,是這樣的韻味:

別笑鄂東話的土氣哈,李時珍說話就差不多是這樣的,上甘嶺戰役中總指揮韓先楚說話也差不多是這樣的。

我教我家大天才讀兒歌的時候,已經在紐約,我教的兒歌是這樣的:

Peter, Peter pumpkin eater,
Had a wife but couldn’t keep her,
Put her in a pumpkin shell,
And there he kept her, very well.

唱的歌不一樣

有不唱歌

你們這個是找朋友,我們是找敵手哈,我們是輕輕地放在選定的人身後,跑了一圈,如果被丟了手巾在身後的人都沒發現,那就笑死人了——大家不要告訴他嘛,哈。

  • 老媽用她老家的鄂東話,讀起這詩來,是這樣的韻味:

以前我老爸,還有他的朋友來我家時,講的話,就是像這樣的口音。

听这几首歌,感觉恍惚,有的歌熟悉有的歌第一次听到,每首歌都承载着中华文化厚重的底蕴。

你母亲朗读的古诗,我看了一遍还是能听明白的,不看可能一下子听不懂

俺也湊一腳 , 這是小時候常聽的兒歌 , 電視上常聽 .
這首兒歌發表于1968年,是范宇文創作兒歌中,廣為流傳的一首。
聲樂家范宇文教授 , 在那時候也是小孩子 , 竟然就能夠作曲 , 厲害呀 .

https://drive.google.com/file/d/1a7VVh2TpJpK_jNn0Op8sWsXvEWo3haan/view?usp=sharing

俺這 youtube 轉成 mp4 , 就要 31MB , 還是使用自己的空間吧 .

不對啊,這文件很小的,我現在下載,都很小很小的啊:


4.055MB


10.05MB

鄂東這地方,國共兩邊參加革命的人都不少的,所以打過日本人,打過內戰的國軍共軍老家在鄂東的人,到處都能看到的。

但俺這個是 31MB 呀.
https://drive.google.com/file/d/1a7VVh2TpJpK_jNn0Op8sWsXvEWo3haan/view?usp=sharing

你们传上来的音乐和歌都那么好听。

洞庭传上来的我都打不开啦

这个游戏我们也玩,如果追不上是要唱歌的

點擊這個
https://drive.google.com/file/d/1a7VVh2TpJpK_jNn0Op8sWsXvEWo3haan/view?usp=sharing

摆了摆了,就是点不开啊

這個總該可以了吧 .

只好降低畫質 , 縮小體積啦 .

這首兒歌發表于1968年,是范宇文創作兒歌中,廣為流傳的一首。
聲樂家范宇文教授 , 在那時候也是小孩子 , 竟然就能夠作曲 , 厲害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