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讀精品:青铜时代的云南:周倜分享云博青铜

周倜分享云博青铜之一

青铜时代的云南 周倜分享云博青铜之一

周倜,男,汉族,网名细雨江湖,山东济南人,中共党员,高级工程师。毕业于山东科技大学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大学本科学历。现为中国文物学会青铜器专业委员会理事,山东省古玩商会副会长、铜器组负责人,齐鲁古玩商会常务理事、青铜部主任。周倜是一位实力派青铜器鉴宝专家,在青铜器收藏界摸爬滚打多年,有着极为丰富的实战经验。周倜多年游艺学习于各大博物馆,积累了不少博物馆藏品资料,乐艺会特设专刊系列发布,为广大爱好者提供一个多方位学习的机会。

云南省隶属边疆,历来被视为“蛮夷之地”,但旧石器考古中“元谋猿人”的惊人发现、青铜时代的滇王金印横空出世,证明了云南远古文化的超前发展与青铜时代的滞后状态。《云南青铜时代》以《史记》、《汉书》中对云南战国、西汉时期的重要文字记载为依据,汇集云南青铜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文物,全方位、多角度地向世人揭露云南青铜文化的真实面貌;以全省为视角,以滇国为重点,再现司马迁笔下神秘的“滇国”是如何从一个小小的边疆部落一步步发展成为具有前国家性质的“酋邦”社会,最终并入西汉帝国“大一统”版图的具体历程。

展览分为云南青铜器时代的开端、云南青铜时代概况、西南夷的翘楚——滇国、汉代的益州郡4个部分,通过生动的历史事件形象化的展现,以及精美文物的直观陈列,做到历史感与审美效果的统一,使观众“重返古滇国”,重新认识云南青铜文化的光辉灿烂,感受云南古代文化与内地的息息相关,中华文化多元一体进程的连续性,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为保持国家安定团结,民族和睦相处,建设云南民族文化大省做出“以古例今”的典型示范效应。

云南省博物馆是一个综合性博物馆。藏品包括书画、青铜器、宗教、邮票、钱币、金银器、玉器、漆器、织绣、契约文书、元明清景德镇青花瓷器,历代陶器、石器,竹木牙角器、印章、碑刻拓片、名人遗物、少数民族文物、近现代革命文物、近现代工艺品、自然标本、云南青花瓷器、建水紫陶、友好国家赠送给省政府领导的礼品等,可谓类别繁多,收藏丰富。其中的战国青铜牛虎铜案、西汉鎏金骑士四牛铜贮贝器、西汉战争场面铜贮贝器、大理国时期的银背光金阿嵯耶观音立像、宋代郭熙《溪山行旅图轴》、元代黄公望《剡溪访戴图轴》、明代嵌宝金冠、清康熙青花人物凤尾尊等都是国宝级文物,是我馆的镇馆之宝。

这次笔者再次游历云博,与大家分享滇文化青铜器的奇特魅力,由于行程匆忙,所有的注解都是事后逐一对照附加,如果有错误,请大家留言指出,同时,也不排斥个别器具是博物馆复制品,未及拍摄注解,请大家指出。

战国立牛铜葫芦笙时期

尺寸:高28.2厘米

出土地:江川李家山24号墓

1972年出土。器物仿葫芦形状正面开5个孔,背面开1个孔曲管上开一小孔并立一小牛,牛角长而内翘,长尾拖于地显得娇小、恬静、可爱,器管自然弯曲,造型奇特,构思精妙,令人拍案叫绝。

战国 猎首纹铜剑时期

出土地:江川县李家山

出土剑柄及刃部后端有浮雕人像,皆大眼、利齿、阔嘴,形象奇特。其中一人右手持剑,左手提人头,另一人高举双手作下蹲跳跃状,似作祭祀活动。

鎏金二豹噬猪铜扣饰

时期:西汉

出土地:晋宁石寨山71号墓出土。

一豹扑于猪背,尾反剪向前,以二前爪抓住野猪的肩部,两后爪抓住猪之后腿,张口咬住猪背;另一豹附于猪腹下,前爪抓住猪腹,作吞噬状,此豹之后腿又被野猪紧咬不放。

战国 立牛铜伞盖时期

出土地:江川县李家山出土

整体似炊锅覆置状,顶上铸一牛。伞面有平行沟纹,边沿为网状纹。伞内侧边沿有十个小圆环,作系铃之用,另有两个较大的半圆环,供装木柄用。

有翼虎银带扣

时期:西汉

出土地:晋宁县石寨山出土石寨山7号墓出土。

整体成方形,造型与现在腰间用的皮带扣相似。其器形奇特,装饰华丽,正面有突起的花纹,中央为一只有翼虎,前爪一树枝形物,翅尾昂首,双目炯炯。虎眼镶嵌黄色透明琉璃珠,全身错金片或绿松石小珠,形象十分生动。

战国云雷鸟兽纹铜棺

铜棺时期:战国

出土地:祥云县大波那出土

20世纪60年代初期,兴修祥云飞机场需从大波那龙山取石料。在采石料的施工中,位于大波那龙山东麓的一个基坑不断渗出水。在进一步清理时,便从基坑中隐约露出几截黑色的木料端头,参加施工的群众觉得奇怪,便好奇地用铁撬棒捣击木料头,偶尔会从发出的撞击声中夹杂着金属受到碰撞的回声。有人便好奇地刨开掩埋着木头的泥土层,只见露出的一根根方木像墙壁一样齐刷刷地排列着。当时有人以为下面是间房屋,便将撬棒从方木的缝中伸进去一戳,就感觉到与金属碰击,并发出清晰的响声,便撬开枕木,只见泥水中露出一具乌黑发亮的怪模怪样的“房子”。撬开“房顶”,才知是口棺材。当时,看到出土如此罕见的文物,祥云县文化馆工作人员觉得事关重大,忙向省文物管理部门作了汇报。省博物馆工作人员迅速来到大波那,现场指导发掘工作。经过几天的发掘,铜房屋、铜锄、铜葫芦笙、卷布轴等随葬品相继被发掘出来。经过当时的认真清理、测量、鉴定和各种分析收集,后来又不断地进行分析、研究、鉴定、检验、论证和科学测定,证明大波那木椁铜棺墓是战国时期的墓葬群之一。有着几千年历史的云南古镇大波那,曾是古白子国的国都。葬于木椁铜棺的墓主,从发掘出的肢骨、胡须等,可证实是一成年男性,但这墓主人是谁,却成了至今无人说得清楚的谜团。只能推测墓主可能是白子国33位国王中的一位。

image

戴冠人物饰铜钺

时期:西汉

出土地:晋宁县石寨山出土

根据考古发现,今抚仙湖畔石寨山为王室墓地,今李家山为贵族墓地,今金莲山为平民墓地。在遥远的两千多年前,在这一片三角区域内,曾有过高度发达的青铜文明,也有过男耕女织的平静生活。整个古滇国在后来的发展中,逐步接受中原文明,最终汇入了中华民族的滚滚长河。

鎏金铜鸳鸯

时期:西汉

出土地:云南晋宁石寨山20墓出土。

鎏金、实心、平底,鸳鸯身上有极细的浅刻羽毛纹,周身有四蛇盘绕。

二豹噬猪铜扣饰

时期:西汉

出土地:晋宁石寨山10号墓出土。

扣饰上的野猪作张口嘶叫状。一豹扑于猪背,咬住其颈部;另一豹虽被野猪冲倒在地,但仍回首张口,高举前爪作反攻状。其下有一蛇,口咬野猪后腿。

鹈鹕衔鱼铜扣饰

时期:西汉

出土地:晋宁县石寨山出土

随著同一文化类型的墓葬和器物在滇池周围及邻近地区不断发现﹐对其文化面貌的特点﹑发展演变情况的认识日益清楚﹐以石寨山滇墓为代表的这种青铜文化﹐可称之为“滇文化”。

祖形铜铲

时期:西汉

尺寸:长40厘米

出土地:昆明官渡羊甫头113号墓

扁平铲底,边沿向外翘起,祖形铲柄。造型规整,生动、逼真。有学者认为此物系滇国贵族在春播仪式上盛装种子的器具。

双鹿饰铜琢

西汉

昆明市官渡区羊甫头墓地111号墓出土

存在于战国秦汉时期的古滇国,以青铜兵器作为主要的兵器。滇青铜文化研究专家张增祺先生把这些青铜兵器分为勾刺、砍劈、击打、远射和防护五大类,包括戈、矛、钺、斧、啄、剑、臂甲等。这些兵器在古滇国战争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血腥与冰冷之中,兵器攻击与反击、掠夺与被掠夺的本质显现无遗。不过令人略感欣慰的是,滇国青铜兵器同时还向人们展示了其温暖、活泼的一面,而这则源于兵器上各种造型生动的立体装饰。滇国青铜兵器上的立体装饰,大抵可以分为动物造型和人物造型两大类。动物造型继承了滇青铜器写实性强的特点,以表现动物的体态行为为主。

三熊銎铜戈

尺寸:长23.5厘米

时期:西汉

出土地:晋宁县石寨山13号墓出土

扁圆銎,銎面两侧刻回旋纹、圆点纹组合图案。銎背铸三熊。

鸟践蛇銎铜斧

时期:西汉

出土地:晋宁县石寨山13号墓出土

通长23.5cm;銎宽15.5cm。

这件铜斧的斧身扁长,中段收束,后部正中有三角形凸棱。椭圆形銎,銎面两侧对铸太阳纹、回旋纹、锯齿纹等。銎背雕铸2只水鸟,背向而立,作引颈鸣叫、展翅欲飞之势。足下各踏1蛇。蛇身蜿蜒,两尾相交,蛇头紧贴鸟胸,似起支撑作用,使鸟身虽前倾而不失去平衡。造型别致,构图奇巧。在古代云南,斧的用途除生产工具和作战兵器外,也可用于表示王者权威的仪仗器。此斧銎背上铸蛇、鸟,当为仪仗用具,以示权威。

虎牛搏斗铜戈

时期:西汉

尺寸:长27厘米

出土地:云南晋宁石寨山12号墓出土

仪仗用器,刃呈长方形,前锋齐平。銎面刻对称太阳纹、回旋纹、锯齿纹等。一虎、一牛分别处在銎丙端,其虎前足半卧,作欲扑状;牛则头向下沉,亮出锋利的犄角,作好奋力反抗准备。整器透出虎与牛之间即将发生的一场生死搏斗的紧张气氛。

虎猪搏斗穿銎铜戈

时期:西汉

尺寸:高24.5厘米。

援呈长方形,前锋齐平。椭圆形的銎,銎部饰圆圈纹、双旋纹、云纹及齿纹图案,銎背铸有圆雕老虎和野猪,它们相对蹲立,怒目对视。两只猛兽狭路相逢,正在互探对方的虚实,寻找可乘之机,恨不得一下把对方吞噬下去。从它们使劲前伸的头颈、用力蹬地的后胯、蓄势待发的状态。人们可以感觉到脚下的土地在颤抖,空气已炽热,一场惨烈的撕杀就要开始。自然界动物之间捕杀前瞬间的情景,被滇国工匠用巧手凝固在这里,让千百年后的我们,还能深切地感受到生命的存在。

豹衔鼠穿銎铜戈

时期:西汉

尺寸:高27厘米

椭圆形銎,銎部装饰有旋纹、圆圈纹、齿纹。銎背铸有圆雕的立豹,头向前伸,尾巴下垂,口中衔着一只老鼠,脚步轻快地向前跑动,一幅志得意满的神态。豹子那弯曲的脊柱,斑斓的皮毛,颈上坚实的肌肉,胯部扭动的关节。老鼠那无助的眼神,仍在无望地摇动的四爪及尾巴,全都传神地描绘出来。在这里猎食与反猎食,生存与死亡,镌刻在瞬间,也凝固成永恒。

金剑鞘

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

晋宁县石寨山71号墓出土。

由三段组合而成,每段均有压印图案及纹饰。上段由凸起的牛首形图案、绳纹等纹饰构成;中段由三小节组成,每节皆饰凸起之折线纹;下段饰凸起的圆圈纹、连续回旋纹及绳纹。

滇王编钟

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

晋宁县石寨山6号墓出土。

一套六件,形状纹饰相同,大小依次递减。断面作椭圆形,顶部均有环钮。两侧各铸有蜿蜒的龙形纹四条,左右对称。滇王墓出土的编钟呈偶数,而中原编钟为奇数件,滇文化显现出与中原文化相通而又不同之处。

牛头铜扣饰

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

晋宁县石寨山13号墓出土。

扣饰由大小二牛头两头小牛组成,大牛头的额顶重叠一小牛头,双角上各卧一小牛,其下有蛇盘绕,蛇口咬住大牛头上的双耳。

周倜分享云博青铜之二

青铜时代的云南

周倜分享云博青铜之二

周倜,男,汉族,网名细雨江湖,山东济南人,中共党员,高级工程师。毕业于山东科技大学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大学本科学历。现为中国文物学会青铜器专业委员会理事,山东省古玩商会副会长、铜器组负责人,齐鲁古玩商会常务理事、青铜部主任。周倜是一位实力派青铜器鉴宝专家,在青铜器收藏界摸爬滚打多年,有着极为丰富的实战经验。周倜多年游艺学习于各大博物馆,积累了不少博物馆藏品资料,乐艺会特设专刊系列发布,为广大爱好者提供一个多方位学习的机会。

云南省隶属边疆,历来被视为“蛮夷之地”,但旧石器考古中“元谋猿人”的惊人发现、青铜时代的滇王金印横空出世,证明了云南远古文化的超前发展与青铜时代的滞后状态。《云南青铜时代》以《史记》、《汉书》中对云南战国、西汉时期的重要文字记载为依据,汇集云南青铜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文物,全方位、多角度地向世人揭露云南青铜文化的真实面貌;以全省为视角,以滇国为重点,再现司马迁笔下神秘的“滇国”是如何从一个小小的边疆部落一步步发展成为具有前国家性质的“酋邦”社会,最终并入西汉帝国“大一统”版图的具体历程。

展览分为云南青铜器时代的开端、云南青铜时代概况、西南夷的翘楚——滇国、汉代的益州郡4个部分,通过生动的历史事件形象化的展现,以及精美文物的直观陈列,做到历史感与审美效果的统一,使观众“重返古滇国”,重新认识云南青铜文化的光辉灿烂,感受云南古代文化与内地的息息相关,中华文化多元一体进程的连续性,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为保持国家安定团结,民族和睦相处,建设云南民族文化大省做出“以古例今”的典型示范效应。

云南省博物馆是一个综合性博物馆。藏品包括书画、青铜器、宗教、邮票、钱币、金银器、玉器、漆器、织绣、契约文书、元明清景德镇青花瓷器,历代陶器、石器,竹木牙角器、印章、碑刻拓片、名人遗物、少数民族文物、近现代革命文物、近现代工艺品、自然标本、云南青花瓷器、建水紫陶、友好国家赠送给省政府领导的礼品等,可谓类别繁多,收藏丰富。其中的战国青铜牛虎铜案、西汉鎏金骑士四牛铜贮贝器、西汉战争场面铜贮贝器、大理国时期的银背光金阿嵯耶观音立像、宋代郭熙《溪山行旅图轴》、元代黄公望《剡溪访戴图轴》、明代嵌宝金冠、清康熙青花人物凤尾尊等都是国宝级文物,是我馆的镇馆之宝。

这次笔者再次游历云博,与大家分享滇文化青铜器的奇特魅力,由于行程匆忙,所有的注解都是事后逐一对照附加,如果万一有错误,请大家留言指出,同时,也不排斥个别器具是博物馆复制品,万一未及拍摄注解,请大家指出。

牛虎铜案

战国,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221年

江川县李家山出土

此铜案为古滇战国时期青铜材料铸成的案祭礼器。其造型由二牛一虎巧妙组合而成。以一头体壮的大牛为主体,牛四脚为案足,呈反弓的牛背作椭圆形的案盘面,一只猛虎扑于牛尾,四爪紧蹬于牛身上咬住牛尾,虎视眈眈于案盘面。大牛腹下立一条悠然自得的小牛,首尾稍露出大牛腹外,寓意了大牛牺牲自己对小牛犊的保护。此铜案是滇国青铜器中较大的一件,其特殊的组合造型使整个铜案重心平稳,大小和谐,动静均衡统一。此铜案达到了极高的艺术境界和艺术观赏价值,为我国古代文化之稀世珍品。

圆形鎏金镶石猴边铜扣饰

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

晋宁县石寨山出土

晋宁石寨山6号墓出土。正面中央嵌一红色玛瑙扣,其外用红黑色漆绘成八角光芒的太阳纹,再外镶嵌孔雀石小珠及玉环,边沿有浮雕小猴一周,首尾相接,共十只。滇王真正表示其身份的带扣,中央镶红宝石,以八角星形太阳纹环绕。八角星形太阳纹原为炎帝专用图腾,由此可知,西南诸夷中亦含有古炎帝族的成分。

圆形镶石铜扣饰

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

晋宁县石寨山出土

石寨山15号墓出土。正中嵌一白色玛瑙扣,周围嵌孔雀石片,其外嵌有玉环,再外一周先铸卷云纺图案,然后用孔雀石及玛瑙镶嵌其间,边沿为条带纹一周。

铜房子模型扣饰

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

晋宁县石寨山出土

石寨山3号墓出土。房屋为干栏式建筑,其布局系用巨木自平地筑一平台,高约与人齐。台周置有栏板。前有阶梯,以备上下。平台上有二十余人,男女皆有,均为滇人。平台右侧跪坐五人,前置一案,上置供物。案前立有四男子,作舞蹈姿态,舞佣旁有三人作击鼓之状。小龛下覆置一铜鼓,鼓前蹲一犬,犬旁跪一人。平台正面,有四人在烹饪食物。

image

三水鸟铜扣饰

西汉,晋宁县石寨山出土

该扣饰的主体造型为三只依偎在一起的水鸟,其中一只是正面,两只侧面,皆作引颈长鸣状。有趣的是,三只水鸟的足下踩踏着两条蛇,蛇首昂立,身子弯曲、缠绕,呈左右对称排列。

圆形镶石舞人铜扣饰

江川县李家山出土

扣饰正中嵌玛瑙珠及绿松石小珠,其外透雕人像一周,共18人,手挽手,腿部微曲作旋转舞蹈状。这种围成圆圈,连臂而舞的场面,至今仍见于云南许多少数民族中,如彝族的跳宫或打歌,白族的踏歌等。

西汉蛙形铜矛

整个矛头为一只青蛙造型,蛙身为矛头,蛙头及爪为矛銎。在古代兵器中,这种造型的兵器很少见。中国古代南方崇拜青蛙,奉其为神。唐代以青蛙为“大将军”,“主库兵秉统制”。《唐开元占经·玄冥占》:“奎大星,大将军。其欲明而行列两头,免近河以候水兵。”“奎大星”,就是青蛙。古代崇拜青蛙,主要是青蛙繁殖能力强,斩不尽,杀不绝。青蛙造型的矛,在矛中居首,列阵最前,为先锋大将持有。矛头涂毒,一击必杀,一战必胜,以鼓舞士气,奋勇冲锋。

嵌玛瑙管凹字形铜胸甲

西汉江川县李家山21号墓出土

铜甲片

江川县李家山24号墓出土

鎏金铜牛头

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

晋宁县石寨山出土

1955~1960年﹐云南省博物馆在晋宁石寨山先后4次发掘了50座墓葬。晋宁县汉代为益州郡滇池县地﹐益州郡置于汉武帝元封二年(公元前 109)﹐为滇王国故地。根据第 6号墓出土一方金质蛇钮“滇王之印”﹐证实此处为滇王及其臣仆的墓地。

立犬铜矛

西汉文物

出土于云南晋宁石寨山

长16厘米、宽7.5厘米

刃部呈阔叶形,呈椭圆銎部饰弦纹、绳编纹及双弦纹图案;銎侧铸一立犬,仰首、翘尾,机警的目视前方。

铜耳杯
东汉,公元25年—220年,昭通市桂家院子出土

玛瑙管珠串
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
晋宁县石寨山出土

鎏金孔雀纹铜马珂

西汉 长13.5厘米 宽7 厘米

晋宁石寨山遗址出土

立鹿铜针筒

时期:战国
尺寸:高27.5厘米
出土地:江川李家山

整体作圆筒形,器身遍布蛇形花纹;器盖与器身口沿处均有对应的小耳,盖顶立一鹿,四肢弯曲,尾上扬,侧首张望,作惊惧状。

滇王玉衣

1956年,云南省考古工作者在晋宁石寨山进行第二次考古发掘,出土了两千余件古滇国时期的文物。特别是从6号墓中出土了大量的青铜器、金器、银器、玉器、玛瑙、海贝、编钟等,这些精美的随葬品显示出墓主人应该具有非常显赫的地位。果然,在清理漆器粉末时,发现了一枚滇王金印,证明该墓的主人即为滇王。这是云南现代考古的重大发现。在随后的清理中,墓中散落的许多玉片引起了人们的注意。这些玉片呈正方形、矩形、梯形,以及覆瓦形、弧边长方形、三角形等异形片,均是上乘的和田玉。共整理出玉札片69片,玉坯97片,玉片呈绿色间以淡白,温润透明,有赭褐色浸渍污斑。有的四周穿有小孔,正面研磨光亮,背面及侧面被磨平,有的是还未经打磨的坯片。这样的玉片在其他滇国墓中从未见到过,它们是用来作什么的呢?由于墓中随葬有大量的绿松石、玛瑙、软玉、烧料制成的扣子和珠子等,根据它们的形制和放置的部位推测。专家们认为这些玉片就是文献中所说的“珠褥玉柙”。因其上还缀有10多片金质镂空的龙虎形饰品,也印证了文献中对“珠褥玉柙”的记载。《西京杂记》云:“汉帝送死皆珠褥玉柙,形如铠甲,连似金缕,武帝匣上皆镂为蛟龙、鸾凤、龟鳞之象,世谓之蛟龙玉匣。”可见滇王使用镂金龙虎的“珠褥玉柙”随葬,符合当时的等级制度。于是,当时考古工作者就把这些玉片归入“珠褥玉柙”的一部分。

曲铜管葫芦笙

西汉昆明市官渡区羊甫头113号墓出土

鎏金八人乐舞铜扣饰

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

晋宁县石寨山出土

滇族能歌善舞,鎏金八人乐舞扣饰反映的正是他们的一个乐舞场面。器物造型分为上、下两层。上层四人头戴冠冕,嘴作唱歌状,手作舞蹈状,是歌舞表演者;下层四人显然是伴奏的乐师,其中两人吹葫芦笙,一人吹短管乐器,一人抱一鼓形器作拍打状。

三支俑铜灯

西汉,个旧市黑马井出土

个旧市黑马井古墓群位于个旧市卡房镇黑马井村。1986年,村民在无意中挖出了一些铜绿色、形似古代酒具、食具的东西,文物部门得知后,经过鉴定属于汉代的酒具、食具,这一下子将个旧的历史推到了汉代。1988年,个旧市新建锡矿在水力采矿过程中发现大量文物,后经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考证系东汉古墓群。之后,云南省、红河州和个旧市文物部门组成联合考古队,先后3次对古墓群进行考古发掘,发掘出了铜俑灯、三足盘、三羊盒、铜印和提梁壶等大量珍贵文物。其中一座铜俑灯尤引人注目,灯座主体是一个饰汉代服者,戴帽,头顶一灯,双脚跪地,两肩伸开上曲,手持两灯,呈对称状,整个形体为“十”字形,上部呈山字状。

周倜分享云博青铜之三

青铜时代的云南 周倜分享云博青铜之三

周倜,男,汉族,网名细雨江湖,山东济南人,中共党员,高级工程师。毕业于山东科技大学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大学本科学历。现为中国文物学会青铜器专业委员会理事,山东省古玩商会副会长、铜器组负责人,齐鲁古玩商会常务理事、青铜部主任。周倜是一位实力派青铜器鉴宝专家,在青铜器收藏界摸爬滚打多年,有着极为丰富的实战经验。周倜多年游艺学习于各大博物馆,积累了不少博物馆藏品资料,乐艺会特设专刊系列发布,为广大爱好者提供一个多方位学习的机会。

云南省隶属边疆,历来被视为“蛮夷之地”,但旧石器考古中“元谋猿人”的惊人发现、青铜时代的滇王金印横空出世,证明了云南远古文化的超前发展与青铜时代的滞后状态。《云南青铜时代》以《史记》、《汉书》中对云南战国、西汉时期的重要文字记载为依据,汇集云南青铜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文物,全方位、多角度地向世人揭露云南青铜文化的真实面貌;以全省为视角,以滇国为重点,再现司马迁笔下神秘的“滇国”是如何从一个小小的边疆部落一步步发展成为具有前国家性质的“酋邦”社会,最终并入西汉帝国“大一统”版图的具体历程。

展览分为云南青铜器时代的开端、云南青铜时代概况、西南夷的翘楚——滇国、汉代的益州郡4个部分,通过生动的历史事件形象化的展现,以及精美文物的直观陈列,做到历史感与审美效果的统一,使观众“重返古滇国”,重新认识云南青铜文化的光辉灿烂,感受云南古代文化与内地的息息相关,中华文化多元一体进程的连续性,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为保持国家安定团结,民族和睦相处,建设云南民族文化大省做出“以古例今”的典型示范效应。

云南省博物馆是一个综合性博物馆。藏品包括书画、青铜器、宗教、邮票、钱币、金银器、玉器、漆器、织绣、契约文书、元明清景德镇青花瓷器,历代陶器、石器,竹木牙角器、印章、碑刻拓片、名人遗物、少数民族文物、近现代革命文物、近现代工艺品、自然标本、云南青花瓷器、建水紫陶、友好国家赠送给省政府领导的礼品等,可谓类别繁多,收藏丰富。其中的战国青铜牛虎铜案、西汉鎏金骑士四牛铜贮贝器、西汉战争场面铜贮贝器、大理国时期的银背光金阿嵯耶观音立像、宋代郭熙《溪山行旅图轴》、元代黄公望《剡溪访戴图轴》、明代嵌宝金冠、清康熙青花人物凤尾尊等都是国宝级文物,是我馆的镇馆之宝。

这次笔者再次游历云博,与大家分享滇文化青铜器的奇特魅力,由于行程匆忙,所有的注解都是事后逐一对照附加,如果万一有错误,请大家留言指出,同时,也不排斥个别器具是博物馆复制品,万一未及拍摄注解,请大家指出。

战争场面贮贝器盖

时期:西汉

出土地:云南晋宁石寨山13号墓出土

器物为贮贝器上之盖,器身残。盖上的人物,铸造精美,布局紧凑,保存较好,表现了一场短兵相接的鏖战:十多个人物在滇人主将率领下,徒步进攻,敌人顽强抵御,战斗十分激烈,扣人心弦。

杀人祭柱铜贮贝器

时期:西汉

出土地:晋宁县石寨山1号墓出土

器盖上铸人物五十一个,盖中央立一圆柱,上盘绕蛇两条,柱顶立一虎。两侧边沿各有一鼓。柱右一人裸体,双臂反绑于一牌上。柱前一人左足锁枷,一人跪地,双臂反绑,均裸体。此三人当为祭祀的牺牲。柱右一人乘坐四人肩舆,为主持祭祀的女奴隶主。此场面是滇人举行的一场祭祀活动。

剽牛祭祀铜扣饰

时期:战国

出土地:江川县李家山出土

画面之右侧立一柱,柱上缚一牛,牛角倒悬一幼童,一人紧拉系牛颈及前腿之绳绕于柱,一人被牛踩倒在地作仰面呻吟状,一人拉住牛头之绳,另一人双手挽牛尾。其下有二蛇盘绕,一蛇咬住缚牛之绳,另一蛇头蹲一蛙。

鎏金骑士猎鹿铜扣饰

时期:西汉

出土地:晋宁县石寨山滇王6号墓出土

骑士猎鹿铜扣饰

时期:西汉

出土地:晋宁县石寨山

石寨山古墓群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云南省昆明市晋宁区。是战国(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至汉代(公元前206-公元220年)滇王及其家族臣仆的墓地,是石寨山文化最早发掘的具有代表性的遗存。

四人一牛铜啄

时期:西汉

尺寸:长41.5厘米

出土地:晋宁石寨山6号墓

铜啄是滇国特有兵器,整体似长啄鸟头形,銎部横置于刃部之上,呈丁字形。啄锋既长且尖,也有铲形的,使用时如长啄鸟啄木,也可像铜戈一样钩杀。此件器物刺细而长,銎部近乎圆柱体;平面纹饰较多;銎上原铸有四人和一牛(第二人已失)三人皆穿短裙,着披毡,戴耳环。第一人背后背着一个包裹,第三人作赶牛状,第四人右肩扛一棍,中间则是一头犍牛。据考证这应是古滇人的一个纳贡场面。

吊人铜矛

长41.5厘米。

云南晋宁石寨山6号墓出土。

矛刃部长而窄,圆形銎,刃部后端两侧各吊一裸体男子,双手反缚,其发下垂,为受刑之奴隶。装饰凤格独特,成为滇青铜器中的代表性器物。奴隶制滇国的象征物,其残忍对待战俘,不亚于商代。

女俑铜杖头

战国,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221年

江川李家山18号墓出土。

器物分两部分:上部为一女子形象,人物披发于后背,耳佩大环,穿圆领短袖对襟上衣,右手下垂,左手抚于胸,跽跪于一铜鼓之上;下部分为圆形銎,用以装木柄。

持伞男铜俑

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

石寨山13号墓出土。

俑为男性,跪态。头畜椎髻,肩上披帔,腰佩短剑,腹前悬挂圆形扣饰,双手合抱执伞。为墓主头部的随葬品,显示主人在生前也有打伞盖的礼仪。

五十多年前,在台北看到有老人會景泰藍

在此地網上查,得下面這址:
https://www.giftcenter.tw/zh-tw/product.php?CataP=23&Cata=41

感覺不如當年看到的好。

也看到了下面這網:
百工之首 景泰藍
http://www.nicebuyart.com/history_process.html

當年看到的就像下面這網的好。
http://www.nicebuyart.com/peiqing_works.html

現在燒製的景泰藍,採用了比較新的公益手段,看起來更玲瓏瑰麗一些,不過絕對沒有經典作品的那種大氣。

這是那種工藝?

這個就是現代燒瓷工藝的一種啊,就是瓷釉淬火。挺好看的,傳統製作中沒有這樣的工藝。傳統燒瓷的淬火,是從窯頂往下灌水,肯定無法精準,不知道要燒多少窯,才能碰上三個五國看起來有點意思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