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來米粉200克 地瓜粉50克 水3杯 - 米杯量
臺地 對大鍋子的稱呼 - 鼎。
趖 - 指黏液爬滾的狀態。
鼎邊銼 - 是一種米食小吃,得名於它的製作方法。
鼎(大鍋子)中放一些水用火燒開,同時燒熱鼎邊,以芋頭沾油抹鍋後,把「在來米」磨成的米漿沿著鼎邊滾一圈,慢慢滑下,蓋上鍋蓋子,一邊烘烤、一邊炊蒸而成的白嫰粉皮,風乾後剪成塊狀,如此製成的米食就叫「鼎邊趖」,與河粉、粿仔條類似,但口感更加Q彈滑嫩。
臺地網文:
鼎邊銼是一道福州風味小吃,據說為明末清初「闖王」李自成落難逃亡民間時,向百姓乞討來果腹的食物,後來李自成登基稱帝,便下令將這道菜列為宮廷佳餚。如今已相當少見,只剩下台南安平、基隆廟口、中國閩南沿海繼續流傳。
福建網文:
鼎邊糊
多種小吃與明朝戚繼光抗倭有關,鼎邊糊就是其中一種。
相傳,戚繼光打擊倭寇時,百姓為慰勞軍士,浸米磨漿,準備精製各種粿食。忽然一匹快馬帶來緊急軍情,謂倭寇正策劃偷襲戚家軍營,戚繼光乃決定提前拂曉出擊。然而未幹的米漿做不了粿,百姓匆忙間將做餡用的肉丁、香菇、蝦幹、小白菜、蔥放入鍋裡煮成湯,待滾沸再倒米漿入鍋攪拌,讓將士吃米糊以暖暖身子,沒想到竟大受歡迎。一位老人盛了一碗給戚將軍。
“老人家,這是什麼啊?”
“鍋邊糊。”
鍋邊糊就是鼎邊糊,閩方言把鍋叫做鼎。做得好的鼎邊糊是先將大米磨成米漿,以紗布裝蝦皮末煮成蝦湯;大鍋內的清水煮至七成熟時,分四次沿鼎邊澆米漿入鍋內,再放進蟶乾、香菇絲、丁香魚幹、蔥、蒜和蝦末湯調味。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J3iE3XIVQ8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0jzvwbFuya4
https://forum.gamer.com.tw/C.php?bsn=60076&snA=4638359&tnum=13&last=1#dow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