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思聪 《思乡曲》

想写点什么,我的手僵硬;
想想点什么,我的脑停顿;
想看点什么,我的眼睛发楞;
想打个盹儿,我的白日梦仍在继续。

好懒!懒到我的每一丝头发,每一个敏感的细胞, 每一声叹息;
好依赖!习惯了你在身旁我的忙碌,没有你,我不知怎样拾家;
告诉我,你是不是这样?

水中花,镜中月;
明知,就不要碰了; 不然,
一湖愁绪无处诉,满园春色徒悲泣。
好不能自拔,思家,那张发黄的照片,沉在江底,退色的记忆,
了无踪, 了无痕。


 
 

聽我老師用二胡拉過這曲子,比小提琴更具離愁,拉到高把位時有些像快要斷氣的人在哽咽,真難為了那二條弦…
圖片像是香港的青馬大橋,請問木匠這是不是慢快門拍的?

那娴熟地在琴弦上行走的手指,不知踩痛了多少华夏儿女的心灵。

一位这首曲子的听众写道:


有人说,《思乡曲》悠扬凄婉,缠绵舒曼,听它总感觉不解渴。听了使人啜泣不能放声痛哭,不如贝多芬的《命运》。我认为这就是《思乡曲》的美妙之处。其实,一首好的音乐不在长短,只要它已经接近了天籁就足够了。因为音乐不属于歌词,它只属于旋律。我们都知道贝多芬的《致爱丽丝》,莫扎特的《小夜曲》,舒伯特的《忧郁的黄昏》以及被称为钢琴诗人肖邦的音乐小品都是世界音乐的经典,让人听了百听不厌。我敢说,全世界每分每秒都在播放着这些大师的作品。而《思乡曲》作为区域的或者说是民族的音乐小品,每时每刻都在黄皮肤的华夏儿女心灵里萦绕着。
 
我听《思乡曲》喜欢在夜深人静的时候,一个人独坐窗前,将音乐的音量放低点,放到一个人听到为止。然后我仰望天空,看着那轮圆圆的月亮遐想。于是,音乐的意境和画面就浮在了我的眼前。 一个满头白发,脸上刻满岁月沧桑的老人,站在大海的岸边,向家的方向眺望。两行纵横的老泪在默默地流淌。他想起了五十多年前的事情。在一天傍晚的时候,他年迈的母亲唤他到村头的小商店打点酱油,他离开刚结婚不久的娇妻,拎着瓶子雀跃着向村头跑去。谁知,这一去就再也没回来。他被一群穿黄军装拿着枪的人带到一艘大船上。从此,他再也没有回到家乡的岸上。这一去就是五十多年哪!

在这五十多年里,他的脑子里始终浮现着母亲还站在灶台前等待他的酱油。他的心里一直牵挂着刚过门的娇美的媳妇。他寄出第一封信的时候,他的母亲已经走进了土地深处。他给家里打第一次电话的时候,他娇美的媳妇已经成了头发花白的老女人。他们第一次见面的时候,谁也没有认出对方的模样。只是那熟悉的乡音和那亲切的乳名,使他们相依相拥。两位老人拥抱时的身影,定格在一轮明晃晃的月亮门里,而且印在我记忆中最醒目的环节。 

乐曲抒情到结尾,我的泪水早已流到了嘴边,是乐曲打开了我情感的闸门,让我的泪水和情愫尽情地流淌和放纵。 

一首短短的《思乡曲》,简约而不单调。它所表达的主题干净而明朗。有人认为,这首曲子是作者为了表达海外游子的思乡之情,而我认为,音乐真正的内涵是在表达一位年迈的母亲思念自己远在海外的孩子。我觉得这才是《思乡曲》音乐的真谛。 

思乡曲
原曲作曲(小提琴独奏 马思聪)




《思乡曲》是作者马思聪创作的《绥远组曲》中的第二首“慢板”,音乐素材选自于内蒙民歌《城墙上跑马》的旋律。前段音乐的每个乐句都呈上下翻动的波浪性线条而进行,旋律显得柔和、忧伤而带有怀念情绪。乐曲中段运用主题旋律进行了三次变奏,着重体现了主题的内在情调。




第三次变奏是乐曲的高潮,音乐着重体现出开朗活跃和亲切的情绪,好似作者正陷入对家乡美好情景的甜蜜回忆中。乐曲的第三部分是再现段。




回忆般的主题旋律在独奏小提琴明亮、辽远的高音区,更显现出了深切、浪漫的幻想已经。此时,小提琴甜美的音色揭示出了音乐细腻的情感变化和色彩,并将乐曲中思念和幻想的内涵表现的淋漓尽致。




马思聪
中国小提琴的领路人


马思聪(1912-1987)著名作曲家和我国第一代小提琴演奏家。广东海丰人,出生于书香门第。1924年随其长兄赴法国,两年后考入南锡音乐院主修小提琴。1928年转入巴黎音乐学院继续深造。1929年秋回国,主要在上海、南京和广州等地演出,被誉为“中国的音乐神童”。1930年再度赴法国,随作曲家毕能蓬学习作曲。1931年学成回国后,历任私立广州音乐院院长、国立中央大学教育学院音乐系讲师、国立中山大学师范学院音乐系教授、中华交响乐团指挥、贵阳艺术馆馆长、台湾交响乐团独奏家和指挥、中华音乐学院院长等职。1949年以后,任中央音乐学院院长、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和全国文联常委等职。




他的创作体裁广泛,内容丰富,尤以小提琴作品居多。代表作有:小提琴曲《内蒙组曲》、《西藏音诗》、《牧歌》、《思乡曲》、管弦乐组曲《山林之歌》、舞剧音乐《晚霞》、歌剧《热碧亚》、《民主大合唱》、《祖国大合唱》、《春天大合唱》等。




熟悉马思聪的人都知道,这位著名小提琴家、原中央音乐学院首任院长,是一个安分守己,谨慎小心,不肯冒险的人。马思聪的出走,是“文革”中遭受残酷迫害的结果。中央音乐学院名誉院长赵X提供的材料很说明问题:“有一天,马思聪和我被派到学院里拔草。一个造反派(瓦工)对马思聪吼叫:‘你还配拔草!你是匹马,只能吃草!’说完,真的当场强逼马思聪吃草。还有一次,我见到一些红卫兵拿着尖刀威胁马思聪说:‘你要老实交代问题!要不,我就拿刀捅了你!’过后不久,大约是1966年9月份,马思聪对我说:‘这样下去,什么时候是个了啊!’”马家原来的厨师贾俊山,看到老院长被折磨得死去活来,生活又这样困苦,常常冒着危险,送吃送用。看到老院长想不开,还百般劝慰。然而到了1966年年尾,再要马思聪熬下去,已是相当困难了。




马思聪一家神秘地出走了。当时在北京,立即谣诼纷纭,有人甚至断言马思聪是在几位大人物支持下出走的。通过这次采访,我们终于摸清了真相:那完全是出于一些“小人物”的见义勇为。1966年8月中旬,在一次大抄家之后,王慕理便带了女儿马瑞雪逃到南京,躲在妹妹王志理家中。儿子马如龙逃到广州,依托舅父王友刚(牙科医师)为生。开始,他们总认为局势会很快好转,谁知却越来越乱,继而又从贾俊山那里得知马思聪有自杀的可能,这才下决心出走。这年九月底,王慕理、马瑞雪偷偷返回北京,想见马思聪一面。由于那时“黑帮”都不准回家,没有成功,只通过贾俊山了解了一些情况,便匆匆回到广州。王慕理通过两个弟弟的关系,找到了一位粤剧演员和她的丈夫(一家机械厂的工人),他们很同情马思聪的处境,便自告奋勇,为马思聪全家出走做了准备。




1966年11月,中央音乐学院两派造反组织内战正酣,对“黑帮”的看管相对放松了一些。马瑞雪便于此时潜回北京。一天夜里,在一位医生朋友的家里,她和马思聪秘密见面。谈话是在这家的厕所中进行的,这位开业医师则站在门口替他们望风。父女俩长谈了好几个小时,女儿仍不能说服父亲冒此一险。马思聪回家后整整一夜辗转难眠,权衡轻重,最后,他到底听从了那位朋友的话:“三十六计,走为上计。不走,断无生理;走了,将来局势正常,还可以回来”下了决定以后,于1966年11月中旬的一个星期二,马思聪化装成工人模样,戴了大口罩,穿上棉大衣,临行还揣上了他那把心爱的小提琴,提心吊胆地登上火车,两天后便到了广州。1967年1月15日夜9时,一位轮船驾驶员用自己驾驶的那艘002号电动拖船,从广州市郊,载着马思聪一家四口,悄悄驶出黄埔港口,消失在茫茫大海之中。他们到香港后,过境到美国定居。




1987年5月20日,中国著名音乐家马思聪先生因患心脏病在费城逝世,终年75岁。
他一生一共写了61号作品。
在开国前的第一创作阶段,他一共写了22个作品。在五、六十年代的第二阶段里,他共创作了22个作品。在70年代后期和80年代的第三个创作阶段里,他写了17个作品。




马思聪的全部作品是真诚的,是他的感情的结晶,心血的凝聚,爱国的证件,历史的纪录,珍贵的遗物,价值连城的国宝,壮丽的精神财富,民族文明的一座高峰。这些作品中必有一些将传至千秋万代,这些不朽的作品也就是他永生的灵魂了。他并没有离开我们,我们拥有他的唱片、录音匣子和一些乐谱,就像他还在,永远在,在远方。




听,那思乡曲的旋律从天国传来~~~~~

闲暇时回国来看看吧!who在国外呆了十四年,您的心情太能理解了!虽然国内有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但毕竟是我们生息过的土地,难以割舍那份亲情!

[

今天是放假的第一天。就把这首思乡曲狠狠地听了十来遍。小户贴的资料以前瞟过一眼,觉得是诉文革之苦的陈词滥调,今天读了两遍。颇有感触!

linlin:对,照片是用长时间曝光的方式拍的。


[&nbs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