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的家庭醫生都哪裏去了?

再過幾年,我也要重新找家庭醫生了。現在的醫生75嵗了,半退休了。

華人看醫生,都希望能找個說母語的,溝通起來比較方便。這就難上加難了。

華人有病,多一半都會先自己看,吃點兒什麽藥都心中有數, 現在懂一點高科技的,也去找AI問問。我們看醫生,主要是開個化驗單,抽抽血,這個自己幹不了,出來的化驗單上網上問問也能知道個八九不離十,但開藥自己解決不了,手術自己解決不了。家庭醫生的最大作用就是幫你解決這些問題,幫你聯係上一級醫生。

加拿大的醫療保健制度問題和其他世界上的慢性經濟崩潰問題一樣都是世界性難題。考驗加拿大人的智慧。或許過幾年AI的AGI時代到來可以得到解決。

我们家附近相对说来比较好招三年前,我们家的家庭医生退休。幸运的是,我家边上3公里处一个华人超市边上就有华人医生。他不怎么说中文,绝大多数时间也是说英文。我们觉得可以了,因为我们听不懂的,只是一些医学名词,在没听懂的地方用中文问一下就可以了。

网上查查,应该可以找到中国医生的。

现在,小病去诊所,医师看了连网的病历资料,大都是退了挂号费,让我去大医院。
但大医院离得远,挂号费又将近四倍。

一旧识line 来一新闻相片,还有地址
上网找,这地有去过的,四十年前,我多次送货去这地方圆几公里的地方。

当时的房舍很少,道路也很稀。

现在变这样:

找看街图,这条街的房舍,还和四十年前的记忆差不离。
旧识line 来一新闻:
台北市内湖737巷一间排骨酥摊 老板娘

原来只是个来拍片的网红。摊位老板可以比照这找个真老板娘坐镇,生意一定好。

沧海桑田,世道变化。

大陆这边农业城镇化,中小城市这二十年发展较快,乡村在两极化。易于耕种的逐渐形成规模性农业;较偏僻的地方的农村日益凋零,不少地方干脆废弃整个村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