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 曾千芸 卡腔拟音: 锔大缸

曾千芸和她所在的新竹青年国乐乐团演奏了经典名段《锔大缸》,在台湾网人放在网上的视频短片中,至少有两处错误:

一。本曲名应为 “锔” 大缸,而错误的弄成了同音字 “锯” 大缸。锔是一种古老的手艺,指用金刚钻在瓷器,陶器上钻孔,并打上银钉或者铜钉。

二。曾千芸所演奏的乐器是 卡腔 ,不是唢呐。本曲中的确有唢呐,但那只是在乐队中伴奏,不是主奏乐器。

曾千芸的演奏算是很不错的,虽不能算是惟妙惟肖,却也精湛。大陆这边的演奏是以低胡(擂胡)配卡腔,模拟中原官话(近似河南开封话),而曾千芸的拟音可以听出来,就是国语(普通话)发音。只要模仿得好,具体是哪一处的发音,木匠认为不是太重要。

B站:

西瓜视频:
cover

油管:

不行了,跟不上这韵调。 :rofl:

我因為以前聽過低胡加卡腔演奏這個曲目的舞台表演,模仿的河南話惟妙惟肖。

這位演奏者,學河南話肯定一是學不來,即使學得好在台灣也不會有人聽得懂。改成像一點點的國語,總能有幾個人能猜出來在說什麼,所以還是算成功的。

中原官话——冀鲁豫(华北加河南)接壤地区的通用语音:

小炉匠,过来,过来!我这里要补大缸,我要补缸!

而相近的冀鲁方言(河北山东)普通人的发音就明显地和中原官话有一点点差别:

低胡(擂胡)卡腔拟音,发源地在河南,只有说河南话,才有比较经典生动的演奏可以模仿,那是好几代民间艺人的积累,所以深厚。

另外,看《林海雪原》《智取威虎山》,很多人不知道小炉匠是干什么的。其实,小炉匠做的营生主要有二:

1。烧炉补铁锅(装铁水的坩埚就像咖啡杯那么大);

2。用金刚钻银钉或者铜钉补补碗补盘补大缸(用金刚钻在瓷片上钻孔,就是“锔”)

这种手艺人,我小时候汉口街巷裡都还有。

烧炉补铁锅(装铁水的坩埚就像咖啡杯那么大);

小时候,街巷里都还有会这手艺的。

而且会 停 在我家的门口旁。

原因:

一、巷向北50多公尺,巷向南50多公尺,我家在那条街巷的中间。

二、我母亲愿意人在外门旁烧炉补铁锅,别的人家会赶走。

今天回忆看了这一文:

“马甲是由灰色粗布做的,看上去很普通,但里面暗藏数排小口袋,金条就分装在这些口袋里。”

陈克秋把马甲穿在军装里面,24小时不离身。

“部队那时候常常打地铺,不是睡稻草就是睡麦秆,我最渴望的就是能睡上门板,浑身轻松不少。”

有一次,敌人突袭,情况特别紧急。陈克秋跟着大家躲到海防团的船上,有惊无险躲过一劫。虽然行李丢了,但马甲牢牢地穿在身上,金条一根未少。

这件马甲,陈克秋一直穿了一年半,直至1943年春,部队稳定下来后才上交。

陈克秋老人感慨地说:“让我背金条的时候,没有任何手续,我上交的时候,也没有任何手续,完全凭着党性。”

有人问她:“当时,你是怎么想的?”

老人回答说:“我是一名共产党员,谋的是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解放,而非个人的苦乐!”

新四军江淮银行的传奇故事

一九四一年新四军第四师战略转移问题再探

二、今天回忆再看了这一文:

中条山

远远的日兵奔来,零散溃兵几乎是瞬间炸散,如无头苍蝇般四处散开,甚至有人不顾日军相距极远,直接跳入河水之中……

远远瞥见这一幕,令人为之瞠目结舌。

要知道,但凡跳下去便是自杀一般的结局,而这些军人,明明身上还没遭遇到生死危机,却个个丧胆如此。而且,某种意义上来说,他们敢跳河,那便是连死都不怕的吧?而如果连死都不怕,却又为何要被惊吓到跳河?

配合对中条山的进攻,1941年上半年,日本组织63个大队(相当于7个师团)的兵力,对中国东南沿海首先实施封锁。同时,在正面战场实施了所谓灵活的速战速决的作战,即发动豫南战役、上高战役。1941年3月,发动了中条山的外围作战。今天中午,看了两文。

中条山战役,是打得比较窝囊的。说到底,还是当时的中国,积贫积弱的原因吧。军事上,相对是太落后了一点。

军队无援,弹尽粮绝,上将以身殉国,这段历史不能忘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