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兩集,由於歷史久遠,照片修復難度很大,細節處要細心設置。
地(3)集中的12名作者,11位都是上世紀末或者本世紀初離世的——有一人還健在。由於照片沒有那麼久遠,修復起來就很省事,要克服的是:網絡上只能找到解析度較低的照片,修復軟件只需要運用插值這種簡單的算法,提高解析度就可以了,因此不能成其挑戰。
這些書都是我少年時期認真讀過的,印象很深,乘著這個製作,也回味了一下自己少年青年時期的學習和生活——這個也是我製作這個集子最大的收穫。
閒言少將書歸正傳,上片:
B站:
油管:
第(1),(2)兩集,由於歷史久遠,照片修復難度很大,細節處要細心設置。
地(3)集中的12名作者,11位都是上世紀末或者本世紀初離世的——有一人還健在。由於照片沒有那麼久遠,修復起來就很省事,要克服的是:網絡上只能找到解析度較低的照片,修復軟件只需要運用插值這種簡單的算法,提高解析度就可以了,因此不能成其挑戰。
這些書都是我少年時期認真讀過的,印象很深,乘著這個製作,也回味了一下自己少年青年時期的學習和生活——這個也是我製作這個集子最大的收穫。
閒言少將書歸正傳,上片:
B站:
油管:
很多人的著作读过,但没有见过影像。地灵人杰,果不其然。
過去的小說,一般都是純文字的,很少有作者會把自己的照片放在扉頁上。記得有幾本書有作者肖像,但一般都是素描類或者漫畫類的,看了,還是不知道作者究竟長啥樣。
最近還在出書的作者就沒有要智能恢復他們影像那麼一說了,他們的照片到處都是。《鬼吹燈》火了,《盜墓筆記》火了,天下霸唱和南派三叔上街只會怕被人家瞧見求簽名什麼的,遇到個遠親,說不定還要向他們“借錢”。
剛試了一下,還行,比較好用。
可以安裝,是很麻煩,但也完全可以不安裝,就在線上使用的,地址是:
進去後,直接把照片拖到左上的窗子裡,細節參數,我建議你選0.7,最後效果還行。
你介紹的這個軟件,對於黑白照片沒有上色的功能。作者說他自己覺得不真實,所以不用,在短時間內,也不打算開放上色的版本。
線上使用的,只適合編照片,如果做視頻短片修整,還是得安裝。等週末我再安裝,我會把使用心得放在這兒。
试了试线上的软件,还真不错。放大了(4k)也很清楚。不知道以后线上的会不会因为用的人多了就会收费或者很慢。还是装在自己的电脑里心里比较踏实。
不會,這個是一名研究人員的作品,他發佈是給多少懂一點編程的人用的。他說了是開源碼,不會收錢。AI修像,現在還不到兩年,還非常不成熟,好多年輕人都在做,競爭很大,會越來越好,會越來越開放。
不過裝進電腦就可以修頻視短片,我這個週末就會安裝,要不你等我先試試也行啊。
好,等你装好了检验一下再说。
這也蠻好的呀。不過,這軟件說到底就是修理肖像靠譜,別的都不靠譜。修多人同框照,估計也需要裝在電腦中,在特別的設置下才能做得像回事。
按着指引安装,走到安装PyTorch这一步时就走不下去了, 系统不认Conda指令。
不知道如何教系统认指令。
网上查了,好像要装conda ,我现在装一个试试 Getting started with conda — conda 22.11.1.post29+1d53d2953 documentation
好了,按照指引一步步走下来。装好了。 但实际修图操作还是比较繁琐,我记不住代码,就记住网页,拷贝到指令窗口。 确实不懂代码的人直接用他们的网站好了。GitHub - sczhou/CodeFormer: [NeurIPS 2022] Towards Robust Blind Face Restoration with Codebook Lookup Transformer
直接在操作窗輸入指令,是最快最有效多種處理手段快速跳檔的運算方式。windows取代DOS界面,其實讓電腦的運行速度大打折扣了。但現在的電腦速度已經不是問題,所以也就無所謂。然而處理圖像,運算量依舊是巨大的。
軟件製作者特別說了,處理多人物畫面或視頻短片,對顯卡有較高的要求。如果顯卡的速度不夠快,可能會導致運行不下去的情況,不是程序有問題,而是硬件配備可能需要升級。
我有一个GeForceGTX1050Ti 独立显卡,  也许凑活够用吧。  不行了只好用你给的那个网站,蹭他们的云计算。 
我也從洞庭的短片中隨便截一圖,用另外一種AI軟件化妝。
截圖原件:
原圖頭髮凌亂,皺紋多,色調也不自然,一隻眼被頭髮蓋住了。
AI化妝以後的效果:
我關掉了美容的功能。如果不關掉美容的功能,會整得很年輕,那就不是本人了。對比一下,可以看出來基本上保持人物的原樣,只是像剛剛梳過頭,化了個小妝一樣的效果。
修改之後畫好了很多,效果很明顯。一般說來,在製作視頻短片時,引用別人幾秒鐘的片段,這麼修整一下,完全可以接受修復的時間。
很好的嘗試。
今天去大兒子那邊吃年飯,等把年過完了我再安裝,好好地試試效果。
这个视频做得好,一代人的记忆,这些书我虽然很多没有读过,但这些书名还是很熟悉的,这是一个时代的印记。
我20歲前後,文革鬧得火熱,沒有很多電影可以看,除了一些演出和幾何樣板戲,基本上沒有什麼其它文藝活動。那時時間挺多的,在那個時候,把時間用來讀幾本書,現在看來是最值得的。
楓葉生活留言板 www.m9981.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