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柴之前 , 中國人是怎樣點火的 ?

古代做飯怎麼生火?當然不是都用鑽木取火啦!

實際上遠在南北朝的時候,中國的古人就非常機智發現如果把硫磺粘在小木棒上,再藉助火刀火石就能方便引火,這也是最原始的火柴。
只不過後來這種方式傳入了歐洲——很可能就是馬可波羅帶去的——然後歐洲人又改良出了摩擦生火的安全火柴,現代火柴更加方便,於是作為「洋火」再次傳回中國。

二、

石燧
石燧,古代一種生火的工具。

石燧是古代一種生火的工具

魏晉六朝,有以石敲火了。敲石所發的火,叫"石火"。

潘岳詩:“煩如敲石火”。劉勰在《新論•惜時》中,曾形容人的短促一生,猶如"石火"。

到唐時,敲石取火者更多。

柳宗元詩:“夜發敲石火,山林如晝明”。

白居易詩:“深爐敲火煮新茶,石火光中寄此身”。

古代以石敲火之法,是用鐵片與石相撞,下面在放著"火絨",當火星落在絨上,燃燒時,再用"取燈"接引,即取得火。

火絨,是艾或紙,加以硝水製成,揉之使軟,極易起火。“取燈”,北方叫"發燭",以褪皮麻秸做成小片狀,長五六寸,塗硫磺於首,遇火即燃,用以發火。

在南方,發燭則用松木或杉木製成。

高士奇《天祿識余》中記載:“杭人刻松木為小片,其薄似紙,溶硫磺塗木片頭,作為接火之用。”

宋時,民間劈小杉條,並染上硫磺,置之待用,一與火遇,迅即得火,人呼之為"引光奴"。

後來一些以此為業者,則呼之為"火寸"。以石敲火之法盛生後,必須有引燃物配合,所以"發燭"、"火寸"等助燃物的行業就逐步發展起來。

光緒初年,火柴還未盛行。當時取火技術又進了一步,用一種叫"火鐮"的工具。這種火鐮,縫皮為包,安鐵為刃內裝火石一片,火絨一團,如果要用火,取火絨豆許,放在石上,再用鐵刃撞擊,能發出火星,頃刻間就得火,是當時吸旱菸者不可離身之物。後來有了火柴,火鏡、火石、火絨等物就逐漸衰落了,最後消失。

以上網文。

古代用以取火的器具。如:「木燧」。《韓非子.五蠹》:「有聖人作,鑽燧取火,以化腥臊。」

古代邊防舉煙警示的訊號。《墨子.號令》:「比至城者三表,與城上烽燧相望。」


suì。 燧,中國古代取火的工具,有金燧、木燧之分。金燧取火於日,木燧取火於木。

鑽木取火 未完成

鑽木取火 完成

這不是鑽木取火 完成

小夥展示拿手絕活鑽木取火,5秒鐘就鑽冒煙

這是挺有意思的話題,課本上少兒閱讀的書籍中的很多事,我們如果親手做做,是蠻有意思的。

我還真試過用古老方式取火,那是我在鄉下八年的期間。

我在鄉下的八年是文革時期,那時候,意識形態是重點,民生是沒有那麼重要的。我管理業餘文藝宣傳隊,其中有個女孩,是在供銷社工作的。大陸當時鄉下的供銷社,應該和台灣的合作社性質一樣吧?油鹽醬醋書籍畫紙小型農具豬肉粉條,總之鄉下人需要什麼,是應有盡有的。那女孩告訴我,供銷社管進貨的只有兩人,三天兩頭的,不是缺這個就是缺那個。有時候白糖買完了,有時候沒有肥皂,有時候煤油桶見底了,有時候竟然沒有火柴賣。那女孩總結說,除了郵票,乒乓球,鉛筆蠟筆,陶瓷臉盆老有,什麼東西都有可能缺貨。農民最恨的,就是缺火柴。

那時候雖然說天上有飛機地上有火車,但鄉下騎毛驢走小路的仍舊是常情,我們村是沒電的。打火機火柴不是稀罕物,但沒有用的買不到就讓人抓瞎。擺渡船的九哥就不怕沒火柴,他竹筒裝著火媒子——火媒子有兩隻香煙那麼長,別的地方有更長的。腰間一個小布袋,袋中裝的是火絨。一把鈍刀似的火鐮,一塊燧石。從火鐮上的刻畫和文字,我認為那是明代或者清代的東西。

九哥當時七十多歲,大概因為祖上幾代人都是老大或者老二,所以輩分特別低,村裡的人,隨便挑一個,都是他爺爺奶奶輩的。畢竟年紀大,所以大家就尊稱一個哥字。前面一個九字,並非說他排行第九,而是說他資歷老的意思。他跟我說得來,因為早年他常常駕船下漢口,也是個頗有見識的人。

九哥的那把鈍刀狀的火鐮,由於年頭多了,刀口已經磨得光溜了,我試過好多次,只能擦出一點點火星,很難打出火來;但到九哥手裡,他兩三下就能打出火,引燃火絨,點著火媒子。用這火媒子,有一口沒一口地抽吸煙桿鍋子。

image
(火鐮)


(燧石)

九哥用的,是鄉下人能弄到的最原始,最廉價的玩意,九哥肯定沒有洞庭兄短片中的鎂條和現代打火棒以及現代火石。

九哥說,在他小時候,村裡只有六家人有火鐮燧石。村裡人要打火做飯,都是拿個草把子到隔壁人家借個火。很多人家,常年火罐裡餵著火,在火罐裡點著媒子,吹出明火,引燃草把子,就可以燒灶做飯了。冬天裡,很多人家可能火種都滅了,因此村中相當多的人,都是習慣到他家借火的。

在當地的語言中,借火,還有小寡婦勾搭鄰居男人的意思。就有人說,那誰誰誰,就是他的寡婦媽向九哥借火而有了他。

這應該就是火刀和火石。
台灣山胞也是用這方法。
這似乎是在沒有火柴的時候,比較靠譜方法。
但現代人想去做也並不容易。

所以說啦,哪天流落荒島,想生個火,就很夠瞧的。
現代人依賴科技太久啦。

至於鑽木取火。
俺這影片的播主告訴大家,看別人網路上的影片是很快的。
但自己做的時候是千難萬難。

梧葆老兄貼出好幾個幾秒鐘之內,就可以鑽木取火的影片。
俺建議梧葆老兄不妨自己鑽鑽看,拍片上來,做為科學驗証。

科學精神,就是要實際動手做實驗。
俺這影片的播主,正是真的這樣幹的。

再貼一個實驗。

想當年,愛迪生自己坐到蛋上,做孵蛋實驗。
看來很笨,但值得敬佩。

牛頓坐在蘋果樹下,可以得出物理定律,全宇宙通用。
而王陽明坐在竹子前,想格物致知,結果明儒學案,空想ㄧ堆。

  • 王陽明坐在竹子前,想格物致知,結果明儒學案

明儒學案、王陽明等先賢探討的不是自然界的知識,是德行義理的探討。

西藏佛法講 - 勝義諦 世俗諦。
勝義諦 - 是出世間之學。
自然科學是歸屬世俗諦 - 世間之學。

  • 中國傳統的德行義理的探討,在西方也有近似的。

例(網文剪貼):
亞里斯多德的德行倫理學

•是一種實踐的倫理學。「我們探討不是為了知道德行是什麼,而是為了成為善良的人。」

亞里斯多德的形上學

•為什麼叫metaphysics?

•第一原理即是形上學,源於人類好奇,是學問家所要追求的。

•形上學是研究“作為存有的存在(或存在方式)”,也就是研究“範疇”的學問。

亞里斯多德對於柏拉圖理型論的修正

•他認為柏拉圖無法證明理型有其獨立超越於個別事物的自體存在,而且理型論也無法解釋現實事物的運動變化。因而他修正理型說,認為理型即在個物之中,離開個物,別無獨立實在的理型可言。因此理型成為感覺事物的內在本質。

•但他與柏拉圖仍有相同處,在於他也認為真正的知識應該探求感覺事物的普遍本質,感覺經驗本身並不能構成知識。

•亞里斯多德「神」的概念可視為柏拉圖的「善的理型」。但更具動力因與目的因。不是人格神的概念。

亞里斯多德倫理學

•具有目的論性格,認為「善」是一切事物所企獲的目標,能夠獲致善或目的行為才是正當的。

•他循行為實踐的經驗性探求建立倫理學,認為人有普遍相同的自然傾向,從平常的道德判斷終可歸納出具普效性的道德法則。

•是一種實踐的倫理學。「我們探討不是為了知道德行是什麼,而是為了成為善良的人。」

所以,幸福就是合乎德行的活動,那什麼是「德」?(virtue)

•一切善的行為共同特徵為:具有某種秩序、均衡或比例。

•德,指的是在”過”與”不及”兩種極端的中道(mean)。

•所謂的行德(moral virtue,倫理德行)是「一種選擇的意向,本質上存乎某一規則所決定而相對於我們的一種適度;該一規則乃是具有實踐智慧之人依之以決定適度的。」

行德必須出自行為者自由意志的抉擇

•自由意志抉擇的步驟

1.欲望(desire)─行為的開端

2.慎思(deliberation)─將所有的手段分析

3.覺知(perception)─找出最有可能的手段

4.抉擇(choice)

5.行動(act)

亞里斯多德的中庸之道

•德行是在一切行為中採取介於過與不及的合適態度;

•中庸是「相對於我們」,是一種主觀的個人感受。因此,道德規範不是一絕對法則,而是審度時勢後的慎思行動。

•能知不一定能行,人會有Akrasis的問題。

小結─亞里斯多德論行德(moral virtues)

•德行是人後天養成的習慣或傾向;

•德行是自由意志的行為;

•德行的重點在「中庸」、「適度」;

•德行是一種實踐。

除了行德外,還有智(知)德…… (intellectual virtue)

•依據兩種理性機能,將知德(知識德行,智德)分為兩類:觀照與計量。

•觀照:對於永恆必然的存在對象能予理論性的觀照,又分為「理論知識」(episteme)與理智(nous)。前者企圖建立永恆必然存在者的論證性知識,後者則專事探求普遍自明的原理。sophia則是此兩者的融合。

•計量:包括技藝知識(techne)與實踐智慧(phronesis),前者依規則製造事物。後者又分為三:關係個人、家庭(經濟學)及國家(政治學)。

•此外,知德尚包括prudence與cleverness, judgment等。

人生的無上至福是理論的沈思與觀照

•理論沈思是理性的最高活動,是最高的靈魂機能所發揮出來的靈性活動;

•它比其他活動更持久;

•它是彰顯人性之卓越的最愉快活動;

•它是對哲學的愛,它即是目的本身;

•幸福應涵蓋閒暇,而哲學的探求最能使人領略閒暇;

•理論觀照的對象包括形上學與數學永恆不變的理型;其中形上學的對象即上帝自體。

在〈Eudemian Ethics〉中提出後一種說法,但在〈Nicomachean Ethics〉則無此種明顯宗教態度。

想要以最快的速度燒開水,只能是大火、猛火!

科學精神,就是要實際動手做實驗。

想要鑽木取火,就要小心手磨皮。

看:

六旬壽星自種超大「南瓜船」…划行61公里!有望破金氏紀錄

許多人對生日的想像都是大餐及蛋糕,具有滿滿的儀式感。美國男子漢森(Duane Hansen)慶祝60歲大壽卻十分特別,用自己種出的超大南瓜製成「南瓜船」,在密蘇里河划行了38英里(約61公里),此舉更有望破金氏世界紀錄。

看了後,會也想種個超大「南瓜船」…再划行71公里!希望破金氏紀錄

不會的。

金氏紀錄是不錯的,有沒有鑽木取火的金氏紀錄?

  • 有沒有鑽木取火的金氏紀錄?

沒查到。

我家小姨妹買和我們一樣的瓜苗。木匠婆栽種後院,她妹妹也栽在自家後院。昨天小姨妹說瓜苗不好,結的絲瓜很小,木匠婆挺生氣,讓大兒子開車送過去兩條。上面是小姨妹自己的,下面是木匠婆送過去的:

菜瓜
音讀 tshài-kue
釋義
絲瓜。瓜果類。一年生草本,果實長形,嫩時可供食用,成熟後內多網狀纖維,可以用來做菜瓜布。

台地的菜瓜 比較少種有角的,長圓的沒稜角的多些。

金門和澎湖,才是這種有稜角的,叫 角瓜 閩南語 kak-kue。

台地一般稱:澎湖菜瓜。
phênn-ôo-tshài-kue

序號 詞目 音讀 附錄
1 肉粽角 bah-tsàng-kak
2 銀角仔 gîn-kak-á/gûn-kak-á
3 牛角 gû-kak
4 牛角花 gû-kak-hue
5 牛角𨂿仔 gû-kak-uainnh-á
6 發角 huat-kak
7 羊角豆仔 iûnn-kak-tāu-á
8 角 kak
9 角齒 kak-khí
10 角鼓 kak-kóo
11 角蜂 kak-phang
12 角勢 kak-sì
13 角色 kak-sik
14 角頭 kak-thâu
15 缺角 khih-kak
16 菱角 lîng-kak
17 鹿角 lo̍k-kak
18 鹿角龜 lo̍k-kak-ku
19 鋩角 mê-kak
20 八角 peh-kak/pueh-kak

我出國前在廣東,海南生活工作了六年。在廣東,福建,有棱絲瓜很普遍,那種光溜的,口感沒有有棱絲瓜好,而且切開後容易變黑,看相也不怎麼好。小時候武漢就只有圓滑的絲瓜,近十多年來才有有棱絲瓜。

【宜蘭頭城烏石港】小豪海鮮

我以前是很喜歡海鮮的。海鮮對大多數人說來是無害的,但對少數身體中膽固醇指標高的人,未必是好事。

自從年度體檢查出我有膽固醇高的毛病,我就刻意少吃海鮮了。同時間裡有位朋友老椰子,是我和老忠的共通朋友,一直堅持說膽固醇高不是壞事。當時他也和我一樣,存在著膽固醇高的問題。我忌口他不忌口;我用藥他拒絕用藥。結果是幾年前他就走掉了,在走之前數年,一直是沒知覺的狀態臥床。

其實,所謂忌口,也不一定就是完全不吃。不論什麼都吃一點,不要順口了就拼命吃,再好吃的東西,嘗兩口就收手。我告訴自己,不吃肯定是犯傻,什麼都嘗嘗,嘗個味道不多吃,或許是一種中庸的態度,不偏不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