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集同樣精彩

在中國的歷史中,王侯,帝王能反省自己,能罪己的,算是明君,是聖人的行為。

下過罪己詔或者有公開深刻反省言論的,應該有幾十位吧。最早的應該是大禹,最深刻並且真誠的,應該是漢武帝劉徹,最無可奈何的應該是崇禎帝朱由檢。

  • 最無可奈何的應該是崇禎帝朱由檢

  • 這集同樣精彩

這集在洞庭老師貼出前,已經看過有舊識賴文過來五、六次以上。

只記得討論群中一文:武 叫人用木棍活活打死自己賢兒,原因是她的兒和人講武 養男寵的事。

前些時,還有貴州 獨山 一大樓,也是看了幾次。

再早,宋皇室是漢人?

再再早,唐皇室是漢人?

總之,嚴重懷疑有這樣的力量,在指示群眾的注意力趨向他們想要的方向。

例:
魏將Shangri-La Dialogue 不惜說 -隔一晚只十幾萬報。 (現在五百多萬報。)

游院 飛旦 隔一晚只十幾萬報。(現在六十多萬報。)

唐山打人,隔一晚五千多萬報。

隔一晚五千多萬報。 五千多萬報。

五千多萬報。五千多萬報。五千多萬報。

隔一晚五千多萬報。 五千多萬報。五千多萬報。五千多萬報。五千多萬報。

這樣的傳播力量是從何而來? 是誰這樣有力?

這樣的傳播力量是從何而來? 是誰這樣有力?

27分27秒 敵人包圍衡陽 國軍包圍敵人

國軍8千多,剩80多。

一講這些,我頭腦裡的第一反應是,血,你死我活。自身強健是關鍵,要想少流血,一是需要理智應對,而是要自強。別人,都是靠不住的。

滅親,在漢皇帝家發生過好多次。武帝最大的手筆應該是殺鉤弋夫人。立她的兒子做太子,同時準備好了讓她死,也是一種無奈。如果不除掉這個母親,漢家江山可能自在鉤弋夫人手中受折騰。

  • 要自強。
  • 想起來了

十多年前和人聊: 要怎樣自強。

有說(意思是這樣,但文句是剪貼)

一說:
少說沒用的話 少半沒用的事 少動沒用的腦筋 避免給自己挖坑

另一說:
一:全域的視角 凡事要站在全域的高度去觀察和審視問題
二:深刻的洞察 凡事要進行深入的思考 找出事務表像之後的事物本質
三:長遠的眼光 做決策時要把眼光放遠 做一個活在未來的人
四:誠信的品格 誠實守信品格端正正是一切事業的基礎
(以上文句是剪貼)

各種○○說。

俺說:小兵兵我搞好戰鬥要領。連營長搞好戰法。旅師長的搞好戰術。軍長以上的搞好戰略。更上的搞好大戰略。

想著、想著、順手打開有線電視。0喲台地這有線電視,這人很生氣呀!還拍桌,說什麼呢?

  • 陸俄艦隊穿越津輕海峽 - 反應這麼大?
    奇也,這幾天沒聽有說這事啊!

查:

14:25 2021/10/20 ○○新聞網

2021 ! 這人到現在還在氣?

不是吧。我讀中學時地理老師講過,津輕海峽可以夠格劃為內海,日本將它列為公海,因為日本有他自己的盤算。那時候日本想的是美國的核武器比蘇聯強,要變成公海,讓美國人的核艦隻可以示威性地穿行。

現在後悔已經晚了。日本人自己的設定,台灣人為什麼要生氣?我還真不知道有台灣人會為這個生氣。台灣的地理課應該也會講的吧,只是孩子們可能不大留意罷了。

2021 ! 這人到現在還在氣?

  • 台灣人為什麼要生氣?

想起來啦!
大局著想 長遠著想
多管閒事多吃屁 少管閒事少拉稀

沒錯,幾退休政戰和炮兵的兩梅,那時是2013年7月洪仲丘事件。

那年生氣俺跟著去台北街上走走,那時俺還在此貼一文。

嗯!前些日,有一綠大頭說:其實也可不實名的讀粒。

他說的前一天,聽說彼岸機和俄機繞了小日那地一圈。

這事我氣幾天。理由原因:報說彼岸機來幾多、幾多,他不說。繞了小日那地一圈就這樣說。

  • 那台灣人為什麼要生氣?
    他們生氣他們的小日大爺被○○了。

那年,有人叫彼岸來的 - 大哥 ,也是有人很生氣,放火燒車。

想起六十年前

回家的路有三條:

淺綠色第二遠,前面一段和紅色相同,也會聽到擴音播放日本軍歌。而且向左拐彎地是很大的墓園。

紅色最遠,有時會聽到擴音播放日本軍歌。而且第一個向左拐彎地,常有人說晚上看到有無頭黑影。以前阿本在那砍人頭。
第二個向左拐彎地,是一棺材板當獨木橋。

藍色最近,會聽到: 還公、環躬、嬛宮大鹿起。

藍圈圈的都是墓園。

左上方的兩環圈圈,是板橋林家的墓園。那時有美軍去盜那墓園。挖了地道,警察查到了,我也跟著爬到地道裏去過。

現在的密集的房,以前大都是稻田。

我二、三十歲時,出社會時,聚餐時,看那些台地的老人,唱的歌,也大都是日本歌。

我遇見吳歌後,幾乎就沒出門去聚餐過。

以前也會幾句:

替天行道征不義
忠勇無雙我士兵
歡聲雷動衝天際
今日啟程離祖國
若不得勝不生還
我心英勇此宣誓

現在搞不清啦:
落戶雲東
隨著初升的太陽
Shining Jinyoshi 的名字也很高
日出之國國二
我欣賞光
是時候弄濕了

這是蝦米啊!!

人吧,不論是誰,不論活在哪裡,中學階段至多大學階段,所接觸的東西是要伴隨一生的。

16-24歲期間的經歷,很容易固化人的世界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