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征-草地

「天宮號」和神舟12號載人飛船與天和核心艙成功實現自主快速交會對接 - 這事在電視新聞台還是都沒看到報導。

再看已存的影片:

心之所象

人與自然和諧共存

千里跋涉 象往何方

中天網媒在台灣應該沒有多少人看吧?肯定和主流聲音不沾邊的。

扯東扯西的,已經離題萬里。
前文提到,紅軍過草地沒有吃的非常艱苦,但里程上只佔兩萬五千里的不到3%。那97%的“征程”,同樣沒有後勤支持的紅軍是怎麼解決吃飯問題的?不能是只有估計,是否有證據或記載?
從朱德的扁擔,到過草地煮皮帶,再到陝北大生產種鴉片,說明了當初的紅軍吃不上飯是個大問題。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以後,記得帽徽都是國民黨的青天白日,是否也可以按期領餉?歌中唱到“骑白馬,扛洋槍,三哥哥吃的是八路軍的糧”,日子是否能好過一些?
把視線放到1946年,就是《智取威虎山》那年。“勝王敗寇”,那時候勝負未定,怎麼能說座山雕是“土匪”?座山雕分明是有番號的國軍:滨綏圖嘉保安五旅第三團。小說裡唱詞裡都是這麼說的。可是“追剿隊”番號是什麼?小說裡還叫“小分隊”。有番號的國軍應該是有地方領軍餉的,有必要搶老百姓嗎?追剿隊的後勤又在哪裡?不吃老百姓還不餓死?

哦,台灣人不關心這個,不正式報道,挺好啊,

但是的但是

網上的新聞網:
像:
一個女人殲滅整個○○幫…○○第一○是中 第二○是國

郭○○爆:第一○是文,第二○是貴。
爆:

像:
○○至少5高官叛逃 ○○將對發動新生物戰

像:
○○○一晚被灌吃五、六次威而剛,○○高官之夫人 -

還有:
很多、很多。

挺不好啊!

後勤?

十多年前,曾看了這樣的書,有較詳細的記載。

这个我可以科普一下:当时的民国政府,国民党的军队分中央军和地方军。中央军有粮饷(虽然说整个抗战时期粮饷从来就没有足额到位,但总归是有);地方军没有粮饷供应,只有专门项目下的特设款项,也常常难以到位。

地方军原则上是由地方政府负责粮饷的,保安团和民团,相当于地方武装警察(前者)和保安团体(后者),不算是正规国军,搜索一下「保安团」「民团」,应该能找到一些资料。

当时东北大局上已经由林彪的军队(后来的四野)控制,保安团民团应该是无处领粮饷了。

(平板上打字好累,換電腦上繼續)

有四個字——兵荒馬亂,那個時候就是兵荒馬亂的。1945年以後東北真實的情況是大混亂——不僅是國共之爭,還有俄國人強橫和土匪搗亂,一處一處很不一樣。根據文獻記載,1945年下半年,老共就已經在自己控制的地方成立了人民政府。政府的職責之一就是協調經濟。城市中有一些官產收入的,鄉下那時候不叫收稅,叫做“交軍糧”(後來改為交公糧)。。。大致上可以這麼看:兵荒馬亂之下,國民政府一城一城地丟失,老共一城一城地接手。鄉村地區,老共的動作更快,這一點上老共辦事比國民政府的效率高很多。

《林海雪原》写的是,老共的土改工作队被民团组织(书中称土匪)袭击(少剑波的姐姐被杀),因此军区决定進山剿匪的故事。《智取威虎山》只是这个故事的一节,剥离出来,可能前因后果没有交代清楚。

近四十年前聽過,十多年前聽更多類似後勤的事,拿了就走 - - 等等打殺的事。

十多年前,也曾看了彼岸這樣的書,有較詳細的記載。

但是現在只能記得有看過這樣的書,其他的不能記憶起了。

今天接了這樣的賴文:

小时候看这段恨和珅恨的牙痒痒,越长大越发现,和珅说的就是现实!

特別貼,原因:不同的三位偏綠的寄來的。

大陸的這位演員,是專門演和珅這一角的。

王刚,也是曾经的知青。
不过他主持的“天下收藏”节目被叫停了。一个“护宝锤”不知道误砸了多少珍品文物。我看了几集注意到:三个专家怎么每次都是一致的?为什么就没有分歧意见?
我们山里的老乡对木材是很有研究的,即便做成家具,也能识别是什么种类的木头,也称得上“专家”,但是他们也会有分歧,也常有讨论。
偏偏在判定文物这么重要的事情上,三位“专家”似乎只有一个人,像是全国人大的“橡皮图章”,总是“全体通过”。让人感到很不正常。

红军长征还有一个要点,就是“飞夺泸定桥”。当然也是一个疑点。
撤掉板子的铁索桥,能顺着铁索爬过去。但驻军把守还能爬吗?在铁索上爬的“十八勇士”,不能隐蔽,无法躲闪,只要一杆步枪,就都是近距离活靶子,怎么可能冒着炮火往前爬?
有一说,是神炮手赵章成,仅有三枚迫击炮弹,把河对面的堡垒就给端了。所以爬铁索的时候,只能在很远的地方抵抗。
赵章成,后来的炮兵副司令,他儿子赵七一和我初中同班同学。据说101中民兵训练清来赵章成,朝远处锅炉房的大烟囱打了三发迫击炮弹——当然都是教练弹。三发全掉进烟囱里。
我1966年步行串连,从延安去河南兰考途中,在黄河禹门口过了一次铁索桥。到那里的时候天色已晚,木板也都撤掉。不知道怎么,就没有看到看桥的值班人员。我们两个人,从一条竖方向的窄木板过河。那窄木板大概是铺撤横木板用的。
桥下是滚滚的黄河水,耳边呼呼的风响,从禹门口山谷吹出的寒风大约也有五六级。冬至前后的季节,不管冻手也要扶着作为扶手的钢缆。
这个铁素桥在铁路桥修通后就不再被使用,多年锈蚀损坏,已经在大约五六年前彻底断落河里。和我一起过铁索桥的唯一伙伴也在他一年去世。
铁索桥1a
铁索桥9

和照片上的印象不大一样。照片上这段似乎就是到山西河津岸边,是从河中一个小岛,或者叫一块礁石通到对岸。更长的一段是从陕西岸边到小岛。我们好不容易走到小岛,以为到了对岸,却居然还有一段铁索桥,应该就是照片上这段,不很长,同一段的铁路桥也无需桥墩。铁路延伸过去就是有桥墩的更长的那段,那更长的铁索桥大概很早就没有了。


照片上看到,现在居然还有一个拐弯过来的公路桥,但那时候就没有。

当初是三桥并列:较远的钢铁桁架是铁路桥,稍近的悬索吊桥是公路桥,再近还有铁索桥。只可惜现在铁索桥没有了。
铁索桥5

為了達到宣傳的目的,一些筆桿子就只好編造。比如紅軍過瀘定橋,我猜應該是有這麼一個歷史事件的。但某些細節,我認為一班筆桿子生造的可能性比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