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業博覽會_1

重新開張 , 再從這個開始 .

展區內有許多個展覽館 , 這是第一個看的館 .

這是館的內部 , 有許多茶商擺設攤位 .

這位光頭老闆泡茶動作很細膩 .

這位老闆正在招待客人 .
遊客自帶茶杯 , 就請你喝茶 .

漂亮的女老闆 .

各家都在招待客人喝茶 .

戴口罩呀 .

出得館來 , 看一下會場情況 .

看 , 有這麼多個館 .

黃昏時分 , 來的時候 , 人家已經外要收攤了 .

這些相片應該是 - 高山茶-烏龍茶。

高山茶 - 1000公尺以上山區製出來的茶。


下面的文都是剪貼:

高山茶名稱的來源,是來自在梨山經營水梨果園的果農陳金地,陳金地以往每年供應前總統蔣介石。閒暇之餘,由凍頂引進茶苗在海拔2500公尺山區種茶製茶。製出的茶,初期出售不知如何命名,因其茶苗品種不同,但都種於高山,於是冠以「高山茶」之名。之後漸被廣泛用在高海拔或1000公尺以上山區製出來的茶。

高山上涼冷,早晚雲霧繚繞,平均日照短,故所產茶葉所含兒茶素等苦澀成分降低。且茶葉柔軟,葉肉厚,果膠質含量高,故色澤翠綠鮮活、滋味甘醇、香氣淡郁,耐沖泡。因為較注重「原味」的要求,茶葉發酵程度較輕,帶動「重萎凋,輕發酵」的風潮。

臺灣高山茶,在台灣簡稱高山茶,指的是以海拔1,000公尺以上茶園所產製的茶葉所以「高山茶」並非專指某地生產的茶葉,而僅是與「平地茶」相對的一個概念名詞。

相較於零發酵的綠茶與全發酵的紅茶,半發酵烏龍茶便是在「0與100之間,尋找各種發酵程度所產生的最佳香氣與滋味組合」。

二、

但我對這地附近的記憶是1992年前的杉林溪、溪頭、鹿谷鄉等地。

下面的文都是剪貼:

1987年正是凍頂茶區盛極而衰的一個轉捩點。

「南凍頂,北包種」,凍頂茶曾是最具代表性的台灣茶品。烏龍茶專家陳煥堂表示,今日台灣的製茶法幾乎是以凍頂茶為基本架構,所謂的「凍頂式作法」在過去名聞遐邇,被奉為圭臬。許多小有名氣的製茶師,不是來自鹿谷,就是與鹿谷有相當淵源。
一起識茶趣!茶業入門篇

印象中傳統的凍頂烏龍茶,指的是海拔高度在六百至八百公尺的南投鹿谷鄉凍頂茶區,以黃土土壤與濕霧氣候特質,和傳統製茶工法著稱。傳統產區又以凍頂山上的彰雅、鳳凰、永隆社區最為有名,廣義來說,凍頂大鹿谷茶區則涵蓋整個鹿谷鄉。
2 2認識茶樹

1987年,那時高山新興茶區(一千公尺以上)初試啼聲,細緻的茶湯與清新香氣吸引了大批愛好者,在市場的排擠效應下,凍頂茶逐漸失寵,黯淡了下來。今天大家提起台灣茶,馬上想到的是以阿里山、梨山、杉林溪為主的高山茶,茶葉價格也隨著海拔高度飆升,而當「高度」成為王道,平均海拔七百公尺的凍頂山,一下子變成後段班。

現今鹿谷茶區的種植面積其實只有675.5公頃,已經從1999年時的1984公頃,銳減到僅剩三分之一。凍頂山上的種植面積,更從過去的40公頃減半。

一位老茶農說,現在凍頂茶區真正種茶的人已經很少,粗略來講,鹿谷鄉的田地現可分四等份,種茶、種菜、種檳榔,再不然就是荒著。

六大茶類中的青茶,以鐵觀音及凍頂烏龍茶的製法最為厚工,傳統製法需兩天一夜的製程時間,工序上非常重視日光萎凋及攪拌,「日光讓鮮葉的氣門打開,茶才會香,萎凋攪拌做足,滋味也才會厚實回甘。」老林記茶行第七代傳人林憲政回憶起小時候做茶沒日沒夜地,有幾次還攪拌到睡著了。
凍頂烏龍重視日光萎凋及攪拌,對攪拌的次數與輕重也是煞費苦心,做茶時觀察茶菁是否「軟肉」,再決定工序的分寸拿捏,除了眼觀,還要耳聽茶菁摩擦的聲音,「看茶做茶」,好茶絕對不是照本宣科依著SOP就能做出來的。
相較於綠茶與紅茶可以將大部分製程交給機器,凍頂烏龍茶卻無法完全機械化,老師傅的手路仍是相當重要的製茶關鍵。

三、雖然有不少和茶有關的舊事,但努力的回憶,竟然一時想不起來,卻想起 - 台北市士林區 荷蘭古道。

「荷蘭古道」之位置:
從擎天崗的太陽谷至五指山系之車平寮山之間,在這條主稜之西向共有三條支稜,這三條支稜主要是呈東北西南向,並大致以平行排列,均止於內雙溪谷。而所謂的「荷蘭古道」是位於北五指山這條稜線(從石梯嶺算過來是第一條支稜)上。

從北五指山下至坪頂古圳步道,共有三條山徑,即從高頂山分成山線(沿稜)及下內雙溪谷之水線,山線約於海拔720公尺處,又分成山腰路、稜線路,二路並於海拔640公尺處交會成一線,再於海拔約560公尺處與水路交會成一線,然後接上坪頂古圳步道。

總之北五指山這條稜線自高頂山開始,由西向東有三條山徑,即山腰路、稜線路、溪谷路,而所謂的「荷蘭古道」是指高頂山至風行咖啡園,然後接坪頂古圳步道之稜線路。

唐景崧之父唐懋功教子有方,同治至光緒初年,唐景崧、景崇和景崶三兄弟相繼考中進士,且都選入翰林院,以「同胞三翰林」之譽榮耀一時。

唐景崧有運溥(字度周)、運涵(字佩馴)、運深(字晉端)、運澤(字葆厚)四子。

唐景崧孫女,運澤長女唐篔是史學家陳寅恪之妻。

廣東:以廣南東路簡稱得名。唐屬嶺南道;宋以舊廣州轄地置廣南東路,簡稱廣東路,為廣得名的開始;元設海北廣東道;明置廣東省,後改廣東布政使司;清改廣東省,省名至今未變。

廣西:以廣南西路簡稱得名。唐屬嶺南道;宋置廣南西路,簡稱廣西路,為廣西得名的開始;元設廣西兩江道;明置廣西省,後改廣西布政使司;清改廣西省;民國仍之;建國後改廣西壯族自治區,區名至今未變。

中國廣西壯族自治區百色市河南社區

貴港市Henan中國廣西壯族自治區貴港市

山東省跟山西省,是隔一個太行山, 一在太行山的東, 一在西

河北省跟河南省, 一在黃河北, 一在黃河南

湖北省跟湖南省, 一在洞庭湖北, 一在南

「荷蘭古道」?「河南古道」?湖南勇曾走過的路?

從至善路三段370巷底的風行咖啡觀光果園進入荷蘭古道,爬往高頂山,走過北五指山草原,再走山徑,銜接內雙溪古道下山,回到至善路三段370巷,環狀路線一圈約7公里,步行時間約4小時(含休息)

「荷蘭古道」的真相可能是指「河南古道」。李瑞宗教授從事淡基橫斷古道調查時, 受訪的當地耆老稱擎天崗附近雞心崙的清代「河南營」稱為「荷蘭營」遺跡。 由此可見,「荷蘭」之名,可能是「河南」的誤傳,而耆老口耳相傳時,加油添醋, 於是轉述成這條古道是1641年當年荷蘭人北上攻打西班人所走的路線。

若「荷蘭古道」的真相是「河南古道」,則其真正的意涵是為「湖南古道」。當時駐紮台灣的清兵以湘軍為主, 兵勇來自於中國大陸的湖南省。

「湖南」、「河南」的台語發音相近,當地人誤聽為「河南」, 而稱這些湖南兵勇為「河南勇」。

陽明山國家公園有一條山友命名的「荷蘭古道」,其實是一條「河南古道」,而我們所熟知的魚路古道河南勇路,這所謂的「河南勇」?

你聽過這些「河南勇」的故事嗎?這是發生於1894~1895年,真實發生的台灣史。

唐景崧是廣西桂林人,不是廣東人。

「河南勇」,其實不是河南人,也不是湖南人,而是廣西人。

廣西壯族自治區 貴港市 河南

此地應為河南古道,因台灣民主國總統唐景崧從廣西省河南地區找來的鄉勇駐紮,行軍此處,惟軍紀敗壞,日軍一入台北城,河南勇一哄而散,反而竄逃。

日軍登陸唐景崧敗逃,河南兵南逃,在桃竹苗被當地居民殺害。

殺害河南兵的當地居民,又被日軍殺害。

歷史上,這樣一些以訛傳訛的事多得很,很多傳說都是這樣過的來的.。

茶博会人不多嘛,感觉跟深圳这种卖茶的店铺差不多,也是这种规模,欢迎品茶,买不买都无所谓。夏天我也爱逛茶铺,免费品茶还可以享受冷气 :face_with_hand_over_mouth:

通过你的介绍,了解了台湾茶的知识。

茶博會中有些人是專門做貿易的。由這些人做中間商,把台灣的茶葉銷往全世界。

總體說來,至少多倫多和紐約的中國超市,台灣的茶葉佔比例很大的。這麼多年來,除了直接從大陸帶出來的,我們幾乎都是買台灣綠茶。我每天上班喝的,就是台灣綠茶。

梧葆兄的茶叶制作视频让我长见识了,最辛苦的就是采茶叶了。

逛茶市场想想也是一件悠闲的事情,品茶聊天蛮开心,以前我也经常喝茶,现在只能上午喝,下午就不能再喝茶了,不然晚上睡不着觉。家里有几饼普洱茶,一直没有勇气破开喝。

都是有10多个年头了。

哈,我有同樣的困惑。

我從來沒有買過普爾茶餅。我的同事,老婆是大學老師,中國學生送她很多東西,比如說茶餅,他倆口子瞪著茶餅愣了一天一夜,就轉送給我了,是比較貴的餅。我知道怎麼用普洱茶的,就像你一樣,沒有勇氣把餅破開哈,一放就是幾年。

據說茶餅不能無限期的放著,適當地陳放幾年,應該是最好的。我已經放了兩年了,再放三年,傳說中5-6年的陳餅最好,我就破開刨碎沖茶了。

哦哦,我的茶饼都是10多个年头了,现在喝红茶、乌龙茶。

製茶-萎凋及發酵 三峽茶香碧螺春

三峽茶業的起源與發展(1)-三峽茶香碧螺春-58

2008年10月29日
從日治三井阿薩姆紅茶開始,光復後改種龍井,此時期是三峽茶業的巔峰期。
並說明龍井的級數及機器。

本段先談到1970年左右為止。之後碧螺春的推廣,請見三峽茶業的起源與發展(2)。
講者:三峽農會推廣部張永巨先生

新竹縣峨眉鄉農會 2019年選出 東方美人茶 特等獎價格 一斤101萬新台幣。

哦~厉害了!

說明一下,我不是捨不得哈,主要是我家就我喝茶。我買一小罐一小罐的臺灣茶,正好。

如果在國內,我把老大的茶餅刨開,和親友分享,挺好的啊。我自己一人一塊茶餅,弄開了,喝到什麼時候啊?

呵呵 , 不錯 .
俺的照片是拍展覽會場 , 並未突出茶葉 .
多謝梧葆老兄介紹茶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