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省人

梧桐開始看了大江大海 , 好事 .

但談到台灣的外省人 , 梧葆老兄就十分有感覺 .
外省人千辛萬苦逃到台灣 , 還要被排斥 , 這就夠倒楣了 .
尤其梧葆老兄還是半山 , 這就更加要命 .
再尤其啦 , 自從藍綠對立以來 , 梧葆老兄常常被阿國罵 , 被阿綠打 , 還要被對岸恐嚇 .
實在命苦 .

其實啦 , 分什麼本省人外省人 , 這就是一種地域觀念 .
這種地域觀念 , 並非台灣所獨有 , 而是在全中國範圍都有 , 並不稀奇 .

咱們看看吧 .
中國人是最會思念故鄉的民族 .
一離鄉背井 , 就是淒淒慘慘的思鄉情緒 .

為什麼這麼嚴重呢 ?
因為家鄉比較好 , 外地不好呀 .
所謂在家千日好 , 出門一時難 , 人離鄉賤呀 .
那麼又為什麼人離鄉賤呢 ?
因為到處欺生排外也 .

如果到處受到歡迎 , 友善對待 , 賓至如歸 , 早就樂不思蜀啦 .
何必思鄉思到這麼嚴重 ?
聽說疫情期間 , 武漢人湖北人到處成了票房毒藥 , 同胞呀同胞 .

俺想到四十年前看過柏楊的 “怪馬集” , 摘錄一段給大家看看 .
以下是柏楊 “怪馬集” 的文章 .

============================================

有些衛道之士,著書立說,常曰:“我們中國人好客。”這種美德漢唐之世有沒有,我不知道。孔丘先生言論集上有沒有,我也不知道。

但有一點我是確知不誤的,乃二十世紀的中國同胞,實在并不怎么好客,而且非常地“欺生”,欺你是個生客也。

抗戰時大家流落四川,四川為天府之國,比台灣大矣富矣,可是他們對非川四人一律稱之為“下江人”,西康省明明居于上江,也硬稱之為下江,以便簡化。

你到街上買東西,一聽你是下江人口音,便自然而然地漲上一倍。有時和本地人起沖突,有人登高一呼曰:“打下江人呀!”真是耕者放其鋤,騎者下其馬,一擁而上,頭破血出。

抗戰勝利后,我到東北,乃忽然一變而為“關里人”,乃山海關里邊的人也,到東北的四川哥子此時也瞪了眼,初次嘗到異鄉人滋味矣。

關里人的遭遇似乎比下江人更糟,不僅有挨打的危險,有一次我和某一位本地人打架,他告訴他的嘍羅曰:“把那老頭丟到野地里喂狼。”蓋殺人易,滅尸難,東北地凍天寒,野狼如海,不要說一個尸體,便是一個活人,落入狼爪,一刻工夫,骨頭都沒有啦。

再后則來到台灣,不用多加解釋,又成了“內地人”矣。回首前塵,實在找不出中國同胞好客之道,故中國詩人作詩填詞,每多傷離思鄉,如果真的賓至如歸,則樂不思蜀,何來那么多難過乎?

這種不好客和欺生的氣度,用到中國自己同胞身上,只好自叫倒楣,無話可說。但卻不能不使人憤慨,憤慨積得太多,仇恨便油然而生。

《稗官野史》上曾記載一故事曰:張獻忠先生年輕時,推獨輪車去四川做生意,被一群四川流氓推入谷底,把貨搶走。他爬起來赴鄉長那里理論,一口陝西土腔,眾人竟反咬他一口,乃挨了一頓臭揍,驅逐出境。

于是,不到十年,張先生成了賊大王,率兵屠川矣。欺生的結果竟至如此嚴重,而迄今仍有些地方照欺不誤,你說人們能接受歷史教訓乎?

============================================

以上是柏楊的文章 .
俺想起了去香港說國語 , 碰到人家東西不賣 , 出租車距載 .
但只要一改講英語 , 就什麼都通啦 .

梧葆老兄台語講得不錯呀 .

也不都是這樣,比起來,畢竟衝突的時候少,沒有衝突是常態。

大陸,我走過不少地方。我在研究院的時候,因為公事,光是出差也走過不少地方,我自己,就沒有和別人衝突過。我家在國內的兩個姐姐,她們每年都要去不同的地方旅遊,我們時常聯繫的,多少年來,當然出門在外,偶爾或許有一點點不愉快,但那絕對不是常態。大陸各省的人,基本上是能夠和平相處的。

這兒的梧桐和看雲,都是走了很多地方的人,我猜旅途中,偶發的不愉快或許有,但不會有什麼衝突的。

俗話說了,一個巴掌拍不響。也許有些人愛鬥,喜歡爭辯。我們看著別人為什麼事情爭辯的時候,也許當事人就是那個脾氣的。

外省人,以前上海真的是比较莫名的嫌隙外地人,引得全国人民对上海人反感,我的体会是,上海人相对比较爱干净,有来上海的个别外省人身上、口中气味比较重、有的过于不拘小节,以前我看到有些吃客,把鱼骨头直接吐在地上等,遇到这样的情况会流露出嫌弃。
我对问路的人一向有问必答,觉得出门在外很辛苦很不容易,但是我到外地问路,我一般会连续问三个人,如果三个人说得一致,我才放心,这也是经验教训。
香港去了二次,我因问路碰过一鼻子灰,后来情缘自己辛苦一点也不再去碰壁了。

问梧葆兄和洞庭,看这首诗,日本在台湾五十年,那时的台湾人是不是都会说日语和国语?但我觉得台湾传承的中国传统文化还是很好的。想想五十年,会影响一代人或者二代人的文化和信念。

  • 梧葆老兄台語講得不錯呀

母語啊!我在家是講母語。
出門很少很少講。

我們這裏上學,以前全是國語(普通話)。
不像彼岸,有的地方,竟然上學還是會用母語。
現在知道苦啦!
要改。被人批滅文化。
他們最好是讓漢人也學少數民族語,少數民族語的語文基本測驗通過,高考加個三、五分,才會少被批。

時間過得真快啊!記得以前台北市南京東路的某地,有一老人,每日清晨早上起來,要先穿戴整齊,和妻子兩人,向母親磕頭問安。想起這老人的事,俺讀了篇文:

光緒二十五年十月二十一日擬上之稿。

呈為應

詔直言,敬祈據呈代奏事,竊職伏讀九月初二初五等日

上諭,因旱災將成詔諸臣各抒讜論糞迓和甘仰見

朝廷宵旴憂勞至意,職隨於二十一日,恭具一疏,當堂賷呈,冀得代遞,以未合體制,格不得上,今者畿內雨澤既降,臣下似可以無言矣,然甘霖不降,四野久旱,民生之憂,

國家之憂也,不得不言也,三凶在朝,上倚

慈恩,下植徒党,權震天下,威脅士民,包藏禍心,伺隙必發,危及

至尊,四海懸心,切於剝膚,盜賊於是乎竊伺,強敵於是乎覷覦,尤

君父之隱憂,

國家之钜患也,忍持祿畏罪而不言乎,況我

朝納言之盛,超越百代,

乾隆朝,孫嘉淦以自是規

高宗,道光朝,袁銑以寡欲規

宣宗,而倭仁勝保蘇廷魁諸人,並直言不諱於

文宗之朝,此皆匡言主德,直陳無隱,主聖臣直,著為美談,而我

朝之舉奏大臣者,有若李之芳之劾魏裔,介彭鵬之劾李光地,而彈劾權姦者,如郭琇之叅明珠,錢澧之叅和坤等,當時皆侃侃直言,不避權貴,是以貪橫歛跡,

聖治昌明,欽惟我

皇太后

皇上敬承祖制,宵旴求言,又何忍於

聖主之前,而緘默不言乎,謹即前疏所言,而增益其未備,呈請為

皇太后

皇上陳之,竊聞大易所言,乾為君位,史官所紀,日為君象,此中國數千年相傳之恆說也,若古來垂簾之政,則惟宋之宣仁太后,治稱極盛,此外若漢之和熙鄧皇后,亦有美政,紀於簡編,然考其時,皆國君嗣服,尚在沖齡,始舉此制,故漢安帝之年稍長,杜根即有諫言,而宋章獻太后之時,范仲淹亦嘗諍之,若今日我

皇上之臨禦天下也,二十餘年矣,而去秋八月,臣下猶恭奉

皇上,籲請 皇太后訓政者,此惟

聖母止慈,

聖王止孝,度越萬古,超軼尋常,或謂皇上因遘康有為之變,而籲請

皇太后以定危疑,或謂 皇上因聖體違和,而籲請

皇太后以持國計,度今一年以來,

皇太后之調護聖躬,而
訓啟
聖聰者,當己
聖德日隆,而
聖體日康矣,為
皇太后計,則歸政之時也,惟今日者,或謂
皇上以時事多艱,而欲仰承乎 慈訓,
皇太后以國事為重,而略形跡之嫌疑,此則

聖慈

聖孝,亙古同天,臣下豈敢有他說,獨是此後

皇上聖躬之安否如何,天下萬世,不能不以為

皇太后之責任,何則,必有魯恭袁廠楊震以為之臣,而後得成和熙之治,尤必有司馬光呂公著文彥博以為之臣,而後得成

宣仁之治,況司馬光呂公著諸人,雖奉

宣仁太后以為政,其於宋帝固無纎芥之嫌也,若今日三凶在朝,憑權藉勢上託聖慈之倚畀,隱與君上為仇讐,而其餘之以世僕而怏怏於少主,以黨閹而竊竊於患失者,鹹有不利其君之心,以為永保富貴之計,核其情狀,往往而然,而三凶乃為之魁,三凶者何,大學士榮祿,大學士剛毅,太監李連英是也,榮祿少以妄言熒聽,廢斥多年,近十年間,重躋通顯,不念 皇上錄用之恩,而以倒行逆施為事,方其為步軍統領也,已上恃

皇太后之親,下恃禮親王之戚,玩視朝旨,三令不從,比任北洋,不及半年,激怒

皇上,幾欲加誅,夫人臣而為 聖主所欲殺,則其平日之跋扈可知,今則內掌樞機,外握兵柄,夫自古及今,內外之權不相侵,將相之柄不兼授,誠以防主弱臣強,禍生不測也,曹操於漢,有此權則淩君矣,司馬昭於魏,有此權則弒主矣,今榮祿既為軍機大臣,而又節制武衛五軍,北洋各軍,近聞蘇元春練兵江南,亦歸節制,兵權之盛,寖尋及於南洋,而且督撫保人材,則歸其差遣,外省製利器,則供其軍械,威柄之重,震動天下,我朝所有權臣,如鼇拜明珠年羹堯端華肅順之徒,均無此勢力,使榮祿於此,或生異心,未識

皇太后何以為

皇上地也,即令榮祿此時初心可保,而此後則勢如騎虎,不得復下,武夫患失,必起奸謀,禍變之來,未知所底,夫古來史冊所載,權臣恃母后之親,而不利其嗣君者不少也,況今日榮祿之於

皇上乎,此可慮者一也,剛毅外託清亷,內實貪鄙,風聞其平日嘗通餽遺於閹寺,設典肆於都門,既為軍機大臣,則開陳上心,善回

天聽,是其責也,乃去年

皇上變法時,剛毅輒抗違激撓,以致

皇上怒擲章奏,故去秋之變,平情衡論,亦由剛毅輩激成之,迨

皇太后訓政之初,剛毅首以殺戮士人,鉤稽黨籍為務,幸而

皇太后聰明仁恕,祇戮數人,不事株連,若充剛毅之居心,不至盡殺士類不止,夫士與民, 國家之赤子,聖主所愛惜者也,乃剛毅之籌餉江南也,則任不肖官吏,肆意追呼,閭閻驚擾,而又裁撤學堂,摧傷士氣,省數萬有限之款,灰百千士子之心,夫江南士民,感戴

皇上,紀誦聖德,一聞中外之訛語,輒用怵惕而憂疑,其用情雖愚,其愛君則摯,剛毅必指為漢奸,摧彝挫辱,夫人一念愛君,即為漢奸,則必仇視

皇上,腹誹

聖德,而後為

大清之良民,

中國之良士,是則率國人而叛

皇上者剛毅也,其設心於

皇上為何如乎,此可慮者二也,歷古以來,如漢如唐如明,皆有宦官之禍,漢之宦官,如曹節侯覽張讓等,明之宦官如王振汪直魏忠賢等,皆攘竊威權,荼毒臣民,而卒以圯其國,然此其人,皆志在蒙蔽天子以成其奸,故尚無弒逆之事,惟唐之宦官廢立由其專擅,弒逆出於倉猝,若憲宗則弒於陳宏志之手,若敬宗則弒於劉克明之手,寺人謀逆,可為寒心,我

朝懲前毖後,家法森嚴,閹尹小人,不得與政事,防微杜漸,宜無漢末明季之患矣,而今李連英者,以一宦寺而屢經彈劾,罷官去者已非一人,風聞該太監已有貲財數十萬,夫不由貪婪,此財何由而得,不竊作威福,又何以遂其貪婪,今日者結天下之公憤,召中外之流言,上損我慈聖之盛名,下遂逐臣之口實,其為罪惡,已不勝誅,而其最可慮者,此日則患伏於宮禁之間,異日必禍發於

至尊之側,蓋李連英之所恃者

皇太后,而其所不快者我皇上,故比年來,頤和園奔走之官寮,內務府執事之臣僕,凡得展轉通該太監之聲氣者,以及臣僚本因該太監起家,而數與往來者,無不指斥乘輿,而詆譏

聖德也,然則該太監之設心處慮,於

皇上為何如乎,唐憲宗之於陳宏志未嘗欲誅之也,而宏志卒弒之以服藥暴崩告矣,唐敬宗之於劉克明,未嘗欲誅之也,而克明卒弒之於飲酒燭滅時矣,刑餘之人,心狠手辣,自古然也,此其可慮三也,此三人行事不同,而不利於

皇上則同,且權勢所在,人爭趨之,今日凡旗員之掌有兵柄者,即職不隸榮祿,而亦榮祿之黨援也,凡旗員之勢位通顯者,即悍不若剛毅,而亦剛毅之流亞也,而旗人漢人之嗜進無恥者,日見隨聲附勢,而入於三人之黨,時勢至此,人心至此,可為痛哭流涕長太息,故竊謂不殺三凶以厲其餘,則將來

皇上之安危,未可知也,夫此三人在今日,內藏奸慝之謀,外託公忠之狀,禍伏隱昧,似無可顯言於

朝,不知涓涓不塞,將成江河,水之涓涓,猶可塞也,及為江河,則一決而不可止,而況此三人者,惟

皇太后能操縱之,生殺之,

皇上之才,非其敵也,今乘 皇太后訓政之時,分榮祿之權,懲剛毅之暴,戢李連英之毒,以絕一切不軌之謀,弭將來無窮之禍,特在於

皇太后一詔令耳,若異日者,榮祿則黨羽徧滿,盡收天下之勁兵,剛毅則擊斷恣睢,盡挫天下之志氣,李連英則盤踞於內,患生肘腋,防不勝防,奸党滿朝,內外一氣,此時我

皇上孤立於上,惟有委政權強,聽命宵小,或可圖旦夕之安,一有釁端則危難立至,此時即有效忠者,亦何異于董卓朱溫之前,保漢唐之主,尚何濟哉,春秋傳曰,無使滋蔓,蔓難圖也,正謂此也,伏願

皇太后

皇上,聽曲突徙薪之謀,懍滋蔓難圖之義,亟收榮祿之兵權,而擇久任督撫,忠懇知兵者,分領其眾,懲剛毅之苛暴,而用慈祥仁恕之人,李連英閹尹小人,複何顧惜,除惡務盡,不俟終朝,如此則

皇上安於泰山可以塞天下之望矣且非獨為

皇上計也今天下時勢,尤甚可危矣,自各口通商以來,西洋天主耶穌等教,傳行中原,各省之民,入其教者,通計何止數百萬人,自粵撚回各匪平定以來,各省裁撤之兵,流為哥老會匪,二十年來,輾轉勾引,日聚日眾,蹤跡詭秘,不可究詰,東南各省,無地無之,而各省之劇賊積盜,竊伏充斥,比年來,焚教堂,戕教士,乘隙搆亂者,層見迭出,夫以各省教會各匪劇賊積盜之潛伏於下者如此之多,設

朝廷一旦有事,必皆乘間竊發,揭竿而起,彼西洋各國,約縱連橫,得寸得尺,大欲無厭,孰不願中國有事,以收漁人之利,豈真有一國可恃,南宋恃元,卒覆於元,此殷鑒也,竊謂權強在朝,刁璫在內,則主權弱而禍變不可知,一有禍變,則盜賊起而天下亂,外人於是乘間而割削我

中國,不有明末流宼之憂,則有晉末五胡之禍,此時雖食榮祿剛毅李連英諸人之肉,亦何足以謝天下,然則今日願我

皇太后

皇上思患預防,懲治權奸者,所以保 聖躬,即所以固

大清基業也,此固普天下忠憤之人,所欲流涕為

皇上告,職之所為不惜首領而陳此言也,伏願據職愚悃,代陳於

聖主之前,抑職再有請者,論語雲,邦有道,危言危行,邦無道,危行言遜,今

皇太后

皇上孜孜求治,達聰明目,采及芻蕘,若慮觸犯忌諱,而不使上陳,非所以處有道之邦,對 聖明之主,若慮妄言熒聽,則 聖明燭照,自有權衡,固無庸大臣代為慮及,且考本

朝掌故,若咸豐七年,編修劉其年呈請禁絕京城錢票,繩以嚴刑當時掌院大臣,以為所見迀謬,詳加開導,劉其年堅請代

奏,直待

顯皇帝明諭申飭,劉其年始無異言,可見當日芻蕘之陳,必達聖聽,職謹援此例披瀝具呈,堅請代奏,至於狂瞽之論,幹冒

宸嚴,以及屢次公堂曉嘵凟請,已干大不敬之律,蹈不諳例之愆,並請中堂奏聞

朝廷,嚴刑治罪,無所推諉,職不勝區區之誠,謹具呈伏乞代奏

皇太后

皇上聖鑒

謹呈,光緒二十五年十月二十一日擬上之稿。

大陸這邊現在的孩子上課規定用普通話,漢語系方言的母語,主要是靠家庭如常生活中傳教。少數民族(56-1=55)當地政府大多提倡加設民族語言課。

我們這一代的人,雖然都說普通話,但大多數人都帶有比較強的母語尾音,我就是。現在的孩子,說普通話已經很少會帶母語尾音了,這是因為媒體的影響,比我們小時候強太多了。

還要被對岸恐嚇 .
實在命苦 .

加一條:
還要被一些台地新青年的文章 - 震撼教育。

他們喜歡這樣想、這樣說:

以下網文剪貼:

沒在怕 !

這麼厲害怎麼洞朗被阿三佔領了兩個多月都不敢打?

天天就會抗議譴責嘴炮?

給人家劃了一個星期撤兵的紅線結果人家愣是呆了兩個多月啊!

洞朗之後班公湖拉達克屢屢遭犯怎麼不敢打?

啊?戰狼啊?雖遠必誅啊?

啊啊啊啊啊?

人家不僅犯我中華了還離我們不遠我們都不敢去誅!

嘴炮第一厲害我信!

藏南大片國土還在人家手裡怎麼不去要回來?

政府真正的是軟弱無能跟清末沒什麼兩樣!

一味地軍演而不敢打戰只會讓國際笑話,正步踢得再牛逼也只是表演真正考驗軍隊的還是戰場。

還有 - 更多 - 更多

然後呢?
有一人說:傻口 。當作我們現在還拿鋤頭打站呀!

以上 網文剪貼。

聽歌:

  • 再尤其啦 , 自從藍綠對立以來 , 梧葆老兄常常被阿國罵 , 被阿綠打 , 還要被對岸恐嚇 .
    實在命苦 .

再再加一條:
現在,還要加被和我相當年紀的外省二代夏一夏
外省人千辛萬苦逃到台灣,有的真的被夏廖了

聽歌:

散仙谷的老康喜歡在台灣人聚堆的文學城打滾,然後就四個字:氣急敗壞。

我不同,我大概不會蹚渾水滾泥坑。我直接到源頭,看偏新黨立場的正兒八經胡說八道中國時報,看代表國民黨反共反昏頭了的中央社,聯合報,看代表民進黨立場的自由時報。弄清楚了渾水的來源,泥坑的形成。

一聲歎息。

『西遊補』中有這麼一句話:那花兒不紅是你心紅了(書中原文唐僧說的是八個字,牡丹不紅徒弟心紅)。

我很擔心老康得抑鬱症。倘若自己熱衷於(喜歡或不喜歡都算)那樣的道理,就入住文學城和那些人對話,辨思,和那些人共同進步豈不好?何必看了憋著氣到散仙谷投訴。

蹚渾水的人有他自己的言論自由,攪泥坑的人自有自己的思維邏輯。你也喜歡,加入就是,不喜歡,繞道。

近幾十年來,抑鬱症的人數猛增,我們公司在我熟悉的人中就有三位一直在用藥,這三個人敏感得不得了,看到什麼都心焦,卻又強迫自己裝出不理會的樣子。其中一個跟我比較好,老跟我談心上的事,他在三個人中控制得比較好,因為他認識到了抑鬱症,其實是他自己有心病,是精神感冒。

他因為有充分的認識,也盡量在調節自己,所以十來年,他一直在工作,抑鬱症並沒有對他的個人生活造成太大的影響。他說他完全好了,我為這一點高興。但我也注意到,他還是特別敏感。比如有人走路很輕,幽靈似地站到別人的身邊。一般人會說,你裝鬼啊,嚇我一跳!但在他,他會全身一顫,跟著面有怒色。正好我看到,我連忙提醒他一句:不要太敏感。。。他聽我說,也就一笑,了事。那走路很輕的女孩知道他曾有抑鬱症的,先是很尷尬,看他笑了,也連忙道歉。

網絡上不可理喻的話多的是,喜歡的話,就加入直接交流,交流是很好的方法,你不能讓人家閉嘴是不是?!『文心雕龍』中引用了誰的一句話: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坦蕩,是大丈夫的一種胸懷。我不喜歡正兒八經的胡說八道或插科打諢的胡說八道,我繞道。

我們公司另外兩個患有抑鬱症的人,一個七年前去世,時年三十有九;另一位在七年前離職了,不知她(是一位女性)的近況。

我的感觉是,改革开放后,人口流动导致地域歧视少了,如果素质低的人,走哪住哪还是不招人待见的。外省人的概念在慢慢淡化。

亲不亲故乡人啊,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本省人还是很抱团,这都是真情流露,人性使然。

排外的人是很难有凝聚力的,有点狭隘哈。

這裡講的外省人 , 是專指談灣的外省人 .
至於大陸對於外地人 , 是否也叫外省人 , 俺就不清楚 .

其實台灣人叫人家外省人 , 但中國有三十幾省 , 到底外的是哪一省 ?
廣東人和河北人就差很多 .
然而不管 , 只要聽不懂的 , 就一律外省啦 .

是的 , 俺也這樣看法 .

補充一下我的感覺:

好像十多年了,比較沒外省本省的看待了。但藍綠的對立,卻加大了,就算是閩南人之間,一碰到藍綠的問題,也沒那樣和氣。

大陸人極少會用到外省這兩個字,但相同的概念是有的。比如上海人曾經在很長的時間裡,將能判斷本地人,廣州人,北京人,蘇北人之外的人叫「外地人」。而蘇北人曾經常常是嘲弄的對象。我在復旦的時候,有輔導員批評一位上海本地女生幾句,輔導員(本科學生中具體管理一個班的負責老師)一走,女孩筷子一摔,哭了,抽抽噎噎地用上海話說:就是看我不順眼啦,看不順呀,分我到外地去好啦。。。80年代的前幾年,大學畢業後是可以分配工作的。

武漢的外地人多,武漢就坐落在大陸版圖的十字路口,南北有京廣線,東西有長江航運。從清末到改開前,武漢人算比較有見識的,南來北往的人多,只要一開口,基本上就能從口音上猜測客人的來處,八九不離十。所以武漢人大多不會說「外地人」,而會比較具體的說雲貴人,川陝人(包括重慶),新疆人,東北人,河北河南人。。。對了,武漢人也說下江人,武漢人說的下江人毫無貶義,是指安徽沿江,江浙的江南部分以及上海人。這下江二字,是指來自於長江下游的意思。武漢人比較少有地域歧視,比如有人看不起河南人,就有人會說,河南也沒有窮幾年,狗日的蔣介石不敢打日本人,炸了花園口,害了河南一半的人。要說中原女郎,原本說的就是河南的女孩,聰明潑辣,勤快能幹的居多。

在傳統文化上,有兩個文化大省,讀書人最多,一個是山東,另一個就是河南了。河南人在花園口決堤之前,出門乞討的並不多,安徽和江蘇北部的人,出門乞討是傳統的,老蔣炸了花園口,硬是把中原的糧倉洗成了荒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