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老街风情

上海的街景够现代化、国际化了,上海的一些弄堂房子也拆迁了七七八八了,在世纪公园地铁站下面修建了一个老上海风情街,它承载着上海人对从前生活的怀念和情怀,其实那里就是一小片美食街。经常会有阿姨妈妈们身穿旗袍一大帮人一起过来逛街,必定会有几位爷叔们帮着给她们拍照。我不喜欢凑热闹,所以一直不去那里,直到疫情后期,我才去看看,虽然清冷,却觉得像我小时候记忆中的街景,只是灯火比以前璀璨了,商业味也重了很多。

居然还建了码头,毕竟要体现出黄浦江畔的感觉,但是灯红酒绿店家里的美食不只有上海小吃,体现着上海是全国人民的上海、上海是海纳百川、包容万象的上海。

嗯,的確是個拍夜景很棒的地方。我看到還有「花露香水」的橫額,不會真的有花露水賣吧。

冷清,我覺得還是因為疫情。如果疫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遊人應該不會太少。

正常时候人很多的,疫情期间人才少,这里都是美食店,没有可以买其他的

相片中的軌道,想起一些往事,網尋後,剪貼此文‧

中和地區在西元1661年明鄭收復台灣,規置郡縣北部台灣時,屬 - 天興縣 。

早期漢人開墾主要是沿著海港或河港深入內陸,水運扮演了當時聚落發展的決定角色,此時的中和因瀕臨新店溪,成為重要的轉運站。

沿著新店溪的南勢角、秀朗、枋寮 發展成主要聚落,「枋寮 」則因靠近地理中心,一方面連接內、外員山 ,二方面接合上秀朗和南勢 角,成為中和地區消費及生活中心。

「枋寮街」位於中和路與南山路相交處北邊,寬僅3公尺,全長不到200公尺,這條不起眼的小巷弄是中和發展的開始。

清同治10年(1871年)「淡水 廳誌」記載:枋寮 街是當時擺接堡(轄今板橋 、中和、永和、土城等地區)十七庄內唯一的街道,距今已有250年以上歷史。

此處昔稱枋寮地,清雍正年間,漳洲林成祖招佃開闢,因蕃害為甚,故設「寮」輪流守望,初稱「班寮」,相傳曰久,而稱「枋寮 」;

另有一說,在林衡道教授所著「鯤島探源」中提到,此處因採樟煉腦而設木製工寮,故稱枋寮 。

早期先民渡海來台開墾,大都沿著河流深入內陸發展,中和開墾發展也是循這種模式,當時漳州先民沿淡水河而上,在現在華中橋旁的瓦窯抽水站,溯廟仔尾溝在到達枋寮 附近發展,所以中和發展與「廟仔尾溝」息息相關。

早期中和主要經濟仍以農業為主,佃農多半居住在中和,地主則多居住於板橋 一帶,中和地區所生產的農產品,多半利用「台車道」運往板橋 ,藉以連接縱貫鐵路。

大正4年(1914年)鋪設枋寮 --枋橋台車道,沿中山 路到板橋 舊火車站,途中設有外員山 站,全長約5公里,台車總站位於廟美街與中山 路交叉口的「帥氣皮鞋店」。

日據時代大約在昭和11年(1936年)至民國60幾年,窯業鼎盛前後共有9家磚窯場,所以此地被稱為「瓦窯」或「磚仔窯」。

雙和地區開墾先民來自福建,永和以泉州人為主,而中和多為漳州移民,兩地以瓦窯溝為界,常為耕地及水源發生爭鬥,清咸豐9年(1859年)發生漳泉大械鬥,枋寮 、瓦窯被毀,所以這個地區常看到許多「有應公廟」及「大眾廟」。

先民墾拓通常是沿水路深入,當時南山 溝(亦稱中和溝)沿南山 路流下來,經中和國小旁,到中和路左轉流至泰和街時圓通溝匯入,再向右流經廣濟宮與福和宮中間,到達「枋寮 福德宮」再繞經福和宮向北流去,於瓦窯抽水站處匯入新店溪。

枋寮福德宮以下河段稱為「廟仔尾溝」當時水量豐沛可行小船,現在南山路到中山 路這段河道都已加蓋成排水溝了。

「瓦窯溝」到華中橋間有座「貓英渡」,因為此地為永豐圳末端,又稱「水尾 渡」,有一條台車道從枋寮 通到水尾 渡,還有一座台車橋通往萬華,是一處非常忙碌的渡口,華中橋旁還保留一根大振磚廠的煙囪,做為這裡曾為磚窯場的見證。此外,這裡也是昔日「中和庄八景」–永和暮潮(中和在清代稱做「永和」庄)所在地,當時漲潮時淡水 河滿到水尾 渡這一帶,河水相互激蕩,黃昏日暮船隻聚集,形成獨特景象,現在已看不到了。

通常渡口、碼頭都會建廟宇或土地公廟,保佑行船平安,廟仔尾溝左岸這座「福祥宮」,也是昔日先民上岸的地方。

雖然淡水河水運衰退,瓦窯場及水尾 渡消失,枋寮老街也不再了,但曾經繁榮的中和庄,一磚一瓦處處充滿驚奇。

將近六十年前,我妹妹出生時,我外祖母來看護時,當年經濟沒發展,要買些麻油和雞蛋,要走近十里路,到中和的枋寮街上才有得買,早上出門,到下午才回來,我母親都著急的哭了。我外祖母是纏足,裹小腳,走那樣遠的路是很辛苦的。

現在,生活在這裡的人真的很幸福。

1個讚

哇!似鼓声震落了油桐花,如片片雪花飘落,客家姑娘唱着人间最纯美的歌,我都快被融化了。

梧葆兄,那些图片是台湾的旧时风貌吧?

那马路中间的有轨电车的轨道在夜间灯光的照射下蜿蜒曲折,让人有种悠远绵长的感觉。

哦!看着图片中的繁体字会有种恍惚穿越时空的感觉,有机会一定去台湾看看。

那些图片是台湾的旧时风貌吧?

這就是咱時常會迷路的原因,常一拐個彎,咦!我記得是這樣的啊!怎麼變這樣呢?
俺到了那裏了呢?

不是吾老痴呆,是記憶太深刻,而這個世界變化快。

照片上的上海老街夜景好美,晚上散步的好地方。

梧堡老哥知识渊博,从这里可以了解台湾的过去和现在。

梧桐貼的,就是地鐵站下面,有幾十家門面的小吃攤檔,不只是上海風味的小吃。和別的地方不同的是,這些小吃檔的佈局,是套用了上海舊里弄的風格樣貌,讓人吃塊油餅喝碗海鮮粥的時候,也似乎能看到舊時上海的風貌。

這種用傳統元素做基礎的設計,蠻好的,也是延續傳統文化的一種方法。前年武漢在改造中山大道一條街的同時,也強調了舊里弄的保護,所以我現在回到六渡橋, 還多多少少能找到一點我孩童時期的回憶。

木匠师傅说得对,就是这样的。

照片拍得好 .

妳拍的這地方是新天地嗎 ? 看來頗像 .
這是俺以前拍的 .

我理解错了哈,抱歉

没事,是我介绍得不够清楚,有时自己很清楚的事,便会觉得人家也很清楚 :joy:

洞庭,不是一个地方,新天地是看得到天的,是真实的石库门建筑,这个是地铁车站下的一个类似仿冒老建筑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