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童生很簡單嗎 ?

張衍 一生孤注擲溫柔

一段對話:

一、那誰誰說俺是日本人後代。

二、前年你喝醉了,從二樓的樓梯滾下一樓。他把你扶起,並且從北投把你送你回家。好危險啊!

一、喔!原來自己離去世登往仙關,只差了一點點。以後不能再說這事了。

玉陵真人:
“人間本來多磨難,百礪心劫方圓滿,采得一風生玄翼,拂去塵身踏仙關。”

目光再在眾弟子身上轉了一圈,這一眼過後,她似再無半分留戀,毅然轉身而去,隨那最後一步跨出,身形便隨那虹橋一起,緩緩自此世之中褪去,最後再不留半分痕跡。

這時驪山道場之中,無數花瓣飛舞,環山而飄,磬鐘輕揚,似樂似哀。

“先生!”

見她終是不見,山下成千上萬女弟子紛紛跪下,涕泣抹淚,個個哭梨花帶雨,傷心不已。

沈梓心滿臉淚痕,跪了下來,恭恭敬敬叩首三次,道:“恩師走好,弟子不送了。”

在場諸真看得一幕,也是深感震動,飛升他界,蛻凡入真,是他們無比嚮往之事,踏上此門,卻如歌聲中所言,是登往仙關而去了,

巫真人忽然幽幽道了一句:“舊日樓臺舊日風……”

吳雲璧也有感觸,他稍一思索,道:過去由來過去休。”

卜經宿歎道:“難知是否道心誠。”

張衍 負手而立,目光追著玉陵真人消逝之處,清聲言道:“神去自在萬古恒!”

以上,錄自: 大道爭鋒。

o-o-o-

很多年前,在三先聽說:北唐 - 這本書,開始了大陸小說之旅。

北唐。作者: (蠶室廢人)。真是的 - 太監 - 蠶室廢人。

另一個 大名鼎鼎的太監 - 蠶室廢人。就是那個大名鼎鼎的太監齊可休。 《修真門派掌門路》的作者。

一轉眼,很多年了 、很多年了 。

人的一生是萬里山河,來往無數客,有人使山河添色,有人使日月無光,有人改他江流,有人塑他梁骨,大限到時,不過是立在山巔,江河回望。

《大道爭鋒》
第一卷第六章
金殿枯骨黃泥塚,濁酒半杯祭公侯,今朝一覺黃粱夢,只問仙人不問愁。
第一卷第十九章
他人以鼎勸莫爭,我卻以鼎淬元真,凡心妄演天機道,一番算計空付樽。
第二卷第一百零一章
混沌辟生無貴賤,豈叫神人坐金殿,若得一口仙靈氣,敢上九天爭日月。
第三卷第十一章
我本凡人磨歲壽,困拘廬中不知愁,忽聞仙人閣上坐,蓬萊山外尋天樓。
第三卷第六十九章
法象競日出,乾坤定宏圖,今日脫劫去,飛身上天廬。
第三卷第八十三章
螢流舉輕舞,星漢去寂心,橫江照夜火,萬裡燭幽冥。
第三卷第一百一十八章
山外尋藥磨道心,兩洲界中悟真性,丹成琉璃金赤果,欲攀遠峰參妙行,
西方金鼓聚虎形,東來紫氣躍龍吟,一朝踢翻金爐鼎,縱起十萬八千雲。
第四卷第七章
二十年來藏劍鋒,忽起長歌鬼神驚,大道蒼茫斬歧路,笑看滄海聽雷音。
第四卷第十七章
百煉功成道家果,乾坤自在手中握,日月輪轉星流火,瞞天奪壽劫法螺,萬浪千礁齊踏破,長生無悔笑蹉跎。
第四卷第四十二章
清風扶我上九天,此去浮雲織彩間,由來逍遙是神仙,一夢回首已千年。
第四卷第一百七十九章
陰陽兩氣參性命,精元藏胸演五行,神意巍然攀山嶺,擎天柱裡煉罡英,
九霄雲中鳴劍音,掃蕩妖氛滌氣淨,心有沖天龍虎意,倒海翻江還天青。
第四卷第一百九十四章
花愁歲月催色殘,誰人聽怨道哀憐,漫起香陣蔽星漢,羅帶摶風改天顏。
第五卷第一百四十二章
乾坤兩氣分化真,五龍五行煉法身,身若天柱立昆侖,心盤海山鎮劫塵,今朝神屋誅天妖,他日天外斬鬼神。
第五卷第兩百八十七章
萬古天門鎖靈海,龍蟒潛臥何年開,鳥渡雲橋聲哀哀,半陽落照天山外。
第五卷第兩百九十四章
萬峰海林孤雁旋,半崩山陸疑傾天,問道崖下玲瓏石,鴻鶴已去難成仙。
第五卷第兩百九十五章
龍頭於北飲蒼瀾,龍尾在南戲寒山,乾坤一動風雲變,造化無情天道玄。
第五卷第三百一十二章
龍淵倒懸潮升煙,大滔橫流三千年,喚得清瀾洗日月,長空一相水齊天。
第五卷第三百一十三章
不墮輪回入大千,心傳一道在人間,願起一劍殺萬劫,無情換作有情天。
第五卷第三百一十六章
本是天外無情心,萬年一氣化真靈,偶落凡間托塵夢,今拭濁顏還景清。

o-o-o-

記得開始看 : 大道爭鋒 的那時, 木匠寫了很多看不懂的字。

看那些字再看大道爭鋒小說,特別有感,

在張衍看來,蝕文與其說是文字,還不如說是修道者的“密碼”更為準確。每個蝕文都是一字千意,成句之後理解起來更是猶如天書一般,要想讀懂,不單要靠稟賦悟性,還要用竹籌來籌卜推演,理出大致頭緒,細細體悟後方有所得。

浮生有夢三千場,窮盡千里詩酒荒

考童生很簡單嗎 ?

“初學破題,能依格式而作就是好的。”

雖然有些割裂文字之處,但能抓住經義中眾聖道統相繼的意思,就算是讀透經書了。”

“原來是道統相繼!我心裡就覺得聖人行事之道都是一致的,不以時事之變而改變,只是寫時就用不准詞。”

“你才讀了幾天書,胸中積累了多少聖賢言論。若是這麼容易就能寫出探花文來,天下讀書人豈不個個都能進仕做官了。”

寫下一句“大賢舉先聖之心法,明道統之相承也”,叫崔燮回去慢慢揣摩。

將三道題全數講完,給了破題範例,林先生便泰然自若地說:“我看你自己就能領悟暗破的法度,不在破題中明言三王之四事,也算是有幾分悟性。從今日起,你做破題時便自己度量著或順或逆,或正或反,或明或暗,每次交上四道破題即可。”

卯正晨起鍛煉,辰時初刻上學,先生授課間隙複誦百行《四書》、十篇《詩》、臨二十頁字、做十二道破題,讀一章《書》《禮》《易》《春秋》。散學回家後先看時文集破題,背三篇古文,晚飯後休息兩刻再開始溫習白天的筆記,背書練畫……直至二更入睡。

怎麼看著他的課表也讓人心發涼呢?

再說你、你這個課表訂的也不對,你怎麼不看《律》《令》,怎麼不學《資治通鑒》《歷代名臣奏議》?”

因為四書五經權重高,取中不取中全看幾道經義題,別的都是錦上添花的,可以往後推推。

重陽院落栽叢菊, 小徑秋泥猶帶香。老葉霜花堪吟賞, 裁成新句對山場。草木不知愁遲暮……”

清霜數朵水邊淨, 落日一枝風外斜。為汝秋深慰蕭索,酒酣聊取伴詩家。”

這些日子他已經做了不少大題,也背了幾十本縣、府、道試的小題,什麼截上、截下、有情搭、無情搭也都掌握了思路,該是學著往下寫的時候了。

承題、原題之下才是起講,起講之後還有入題、八比、大結……若不快點往下學,剩下這五百餘天裡,又怎麼能夠寫出足以通過縣試的文章?

o-o-o-

首場照例是一道四書義、一道五經義。四書題是個截搭題, 挑的是《孟子•滕文公章句上》第四章的“禽獸逼人,則近於禽獸”兩句,有“禽獸”二字勾連題脈, 也是一道有情搭。

本題所出自的這一章,講的是農家的大師許行自耕織而衣食,陳相從其學,以許子之言問孟子:滕文公名為賢君,為何取百姓之糧充實府庫,不能與民眾一般力耕而食。

孟子給便他講述治天下的道理:天下之人有“大人”、“小人”之分,“大人”憂勞治天下,而“小人”操持耕織百工之事以供養“大人”,一人之身不能兼為天下事。唐虞時天下正處於洪荒之世,聖人憂心民生而無暇親自耕作,難道三代之君就不賢明麼?

自然不是,只是大人與小人職分不同。大人操心治理天下,教化百姓;而小人則在衣食飽暖後知倫理忠義,操持諸役以供養自身,供奉大人,這才是盛世之道。

所以題面雖只寫人與禽獸,文章中也要點一點大人憂心天下,護持下民的意思。

大意和重點都理出來了,就要從題目所在的句子入手,整理出破題來。

題目上一句“禽獸逼人”,講的是唐堯在位時,天下還處於洪荒時代,天下未平,生民多害,而百獸率食人。堯舉薦舜接替自己治天下,而舜令益點火焚山以驅禽獸,令禹疏九河以定九州。

而下面“則近於禽獸”一句講的是天下平定後,後稷教百姓稼穡,使民眾得以飽暖安居,卻失於教化。聖人憂心百姓只知享樂而不知禮教,會像野獸一樣,於是使契為司徒,教百姓人倫大義。

這兩句意思本不相干,只是敘述上古生民艱難之況,並非出自聖人本意。因此做這道題時,不能像府試那道“春省耕而補不足,為諸侯度”似的,將前後句貫通為一,正面破題;而要用反破的手法,從“驅逐禽獸”,“不可近於禽獸”的角度來破題。

破題時不得出現原句中的人事物名,所以原題中的“禽獸”二字就得以“物”代替。原文講的不只是禽獸,又有洪水,所以文中不能繞開洪水,破題時也要將洪水和禽獸並為一類——即危害百姓生存之物。而從“人不可近於禽獸”這個角度來破後半題面時,也該抓住“危害”,使破題上下相應,渾然成為一個整體。

崔燮一面想著,一面在考場發的青石硯裡研墨。

墨條在硯裡墨條頻頻打滑,發不出色來,研了許久才研出半池墨汁。但院考為了防止童生夾帶作弊,統一都配給這麼難用的粗制硯臺。他好歹練過騎射和武藝,兩膀有幾十斤力氣,那些平常連門都不出的文弱書生,恐怕連墨色都磨不出來。

他默默吐槽了一句,筆尖稍蘸了點兒金貴的墨汁,在草稿紙上寫下“靖物害者,當念人心之害矣。”

破題當以破意為上,些句背後的意思,便是人心若失於教化,好逸惡勞,雖然有聖人驅散禽獸、平定天下,百姓也不能安居。

破題之後便要承題。破題貴在暗破,貴在渾融,承題卻要承得明快俐落。到了這句也不用再找什麼詞代稱原題中的人物,直接取了“禽獸”二字,依“反破則正承,合破則分承”的關竅,承接破題中“人心之害”的意思,轉而發起禽獸為害,人不可自近於禽獸的議論。

“夫人非禽獸伍也,逼人已可憂矣,況複自近之耶?”

承題之後還要用一句“原題”承引本題所在的上文。上文即是孟子講述唐虞之世聖人興替之前,對陳相講的“有大人事,有小人之事”,大人憂心天下,小人見識淺陋,只求自身安逸,故使大人與小人為伍,不安己位,便有危害天下之虞。

而洪荒之世聖人迭興,皆是為了護持百姓。

之後的起講和一二比重新扣題,先講上半題的“禽獸逼人”:出句順議堯舜之世有“聖人繼出”,焚山澤以驅禽獸;而對句反寫天道興替,因舜居火德,堯居水德,天將令火德代水德,是以堯禪位於舜之後有益焚山澤而百獸奔逃,不能再為害於民。

之後再以一句散議“出題”,點明上半題禽獸逼之人害,再以中二比領上承下,從禽獸不待教而誅轉引出人不得不教,從而領入下題“則近於禽獸”。

因中二比論得不透徹,後二開頭的虛詞就用了一個“惟”字,則將禽獸與人對比,將中二比的議論往前推了一步,論人與禽獸當各安其天性。以禽獸當安居山林,不得逼近危害人,而論證人——即孟子所說的小人——也該安於勞作耕織,不得好逸惡勞,如禽獸般只圖飽食逸居。

後二比是全篇議論的中心,要寫得舒長有力,寫出這兩排長句就耗了不少腦力。崔燮剛想閉上眼歇歇,一回首忽然看見提學官正從考棚右側巡視過來,那雙眼從別人的卷子上提起來,正和他的目光撞上。

他心底一激靈,立刻精神起來了,目光重新聚焦卷面,文思唰地也打通了,行雲流水地寫出了束二小股:仍是以禽獸比人,以禽獸趨水而畏火對照小人好逸惡勞。這句寫出來,連大結也有了——來讓聖人對此憂思一下,就能拔高立意照應題面了。會試之一的策問試二月十五,便是會試三場中最後一場的策問試了。

五道策問考遍經史時務, 第一問問帝王出治之道, 第二問問經義,第三問問史, 四問問諫,五問問河工。 這一場策問的治要題竟問到《大學衍義》中的“四要”是否有今日當務所急者,正砸中了崔燮複習的重點!

他們國子監丘祭酒正是精研《大學衍義》的第一人, 講《大學》時沒少引用《大學衍義》的內容,後來他要去宮裡給太子講學前,更是專程給他補了幾節《大學》課, 其中也有真德秀《大學衍義》的要點。

大學衍義中的“四要”分別是“格物致知之要”、“誠意正心之要”、“修身之要”、“齊家之要”。題中問到,太.祖高皇帝——就是朱元璋——特別看《重大學衍義》,將其抄貼在廊下,日夜觀之,依照衍義中言反思治國方略,正因太.祖依此書治國, 才能開闢大明, 成無疆之治。

而在當今太平守成之君治下,《大學衍義》中的四要又還有哪項合用呢?

這道題顯然不是單選, 而是個多選啊!

他的《科舉必讀筆記之國子祭名師丘祭酒講大學》裡就附了這麼一道多選題,四要都是必選選項, 少一個都算錯!

他微微一笑,提起筆緩緩寫道:“聖學講於昔,既有以弘一統之基, 聖學繼於今,斯有以保萬年之治。”

策問與論不同,論是為了明理,以析理深徹銳利為重,可多用散句,不求詞藻華麗;策問卻是奉給天子看的,不只要質實,還要文秀,偏向於八比那樣婉轉曼麗的長對句。好在這種對句不像對聯一樣需要字字相對,又不像時文一樣,八比句有長短、內容的限定,只要句子的格式一致、節律清暢舒緩,稍改一改出對句的關鍵字就行。

八股文寫多了,策問裡長短隨心的比偶句簡直信手拈來。

既講到“萬年之治”,第二場剛考過的論《君正莫不正》裡也有關於帝王出治的部分,自己抄自己不算抄,順手用一下“君心”論的概念,把帝王之學提升到恪正君心的高度——守成之君不時時以大學四要警訓,則有心志逸弛,政事不振之憂。

拔高到這地步也差不多了,再寫下去恐怕容易叫教官代入成化天子……估計天子看了這文章不會自我代入。朝廷上下文書裡都把他捧成複景泰聖名、上慈聖廟號、繼英廟之烈的一代寬仁明君,他能覺著自己心志逸馳,朝政不振嗎?

崔燮輕笑一聲,筆鋒一轉,先解釋題中的“四要”是什麼。

昔日宋儒真德秀作《大學衍義》以示帝王之道,特地舉出為政最急需的四要:格物致知之要在明道術、辨人材、審治體、察民情;誠意正心之要在崇敬畏、戒逸欲;修身之要在於謹言行、正威儀;齊家之要在於重匹配、嚴內治、定國本、教戚屬為要。

《大學衍義》裡只寫到修身齊家,沒寫到治國平天下,是因前面所舉的四要中處處寫的,實際上都是治國平天下之道。

國初《洪武聖政記》中載有太.祖朱元璋治國之策,對應著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四要,按照明道術、辯人才……正威儀的順序次第摘其要點寫出來就是。

唯到了“齊家”一段,寫的不再是皇帝的德政,而是洪武的聖后、後宮、國本。皇家的齊家之本在選良家子作后妃,嚴內治,教外戚,因使國本安定,外戚不干政。

四要備於一身者,才能成華夷混一之功,衍萬世無疆之慶。

太祖皇帝因學《大學衍義》,而能治國平天下的例子;今上也該效法乃祖,揭布此書於座右,逐日用心學習這本聖學經典,以守成而致盛世。

大學為帝王傳心之要典,衍義為君天下之格律。所以其中格物致知、誠心正意、修身、齊家皆是當務所急需者!

很好,四個選項都選齊了,這道多選答得相當圓滿!崔燮在桌板地下悄悄給自己鼓了鼓掌,在最後一句話後添了句“謹以是為獻”的套話。

“獻”字還要另起一行頂格寫,因為“獻”的物件是至高無上的天子。好在這篇策問只需寫太祖與今上兩個皇帝,換行不多,趕上那些一會兒一個“皇考”、一會兒一個“太祖”、一會兒一個“今時”的,策問題也能寫得跟獻表似的,滿篇長長短短、高高下下,跟狗啃的一樣。

治化策順順當當的寫完了,便是經策,這篇問的是性理之學;第三篇是問學史者如何從史冊上學到聖人傳心之要,其實都是深挖四書義的題目。

第四篇時務策問的卻是是士人君子、科道言官應當如何進諫。這道題崔燮也特別有發言權——他老師和兩位禦史剛因為進諫言觸怒天子,被找茬抓進詔獄沒幾個月,前鑒不遠。

老師他們之所以一上諫疏就觸怒天子,自有其疏過於激揚尖銳的緣故;而這諫疏過於銳利,又因當今天子閉目塞聽,凡進諫的都採取不看、不批、不管的三不原則,急得當臣子的根本沒法兒溫柔諷諫,只能取用最“激而危”的言辭,以動君心。

當然,動了以後也沒什麼好結果。

這簡直是雙輸之路,所以直諫不可取;可國家養科道言官,不以言降罪,就是為了士人肯為國忠諫,畏天子疏遠、降罪而見事不諫更不可取;最好的進諫之法便是夾在贊辭中諷諫。

可諷諫力道太溫柔,難盡其意,這時候就不只是臣子要有忠諫之心,更重要的是皇帝廣開言路,虛心納諫。這樣才能君臣和諧,君臣心意上下昌達,而不至於逼得正人君子只能用過激言詞。

他連最要緊的八比文都敢諷諫一把,寫到策問更無所謂懼,開篇即寫道:“臣以善諫為忠,君以從諫為聖”,進諫從來不只是臣子的事,納諫更是人君之德!

第四問他寫得極為順暢,辭句從胸口奔湧而出,幾乎是文不加點地完成了這一篇。而第五篇的水利更是他的長項,往記憶中的新聞裡挖一挖,清淤治河、救荒、保水土……數項並舉,列得井井有條,從治水到治人,就是曾親在河邊縣、府治理過多少年的官員也不及他的理論水準高。

別的不說,潘季馴的束河沖沙技術他就在多少電視劇裡看過。雖然他不知道實際操作怎麼做,但能寫個“清淤治導”的原理出來,就顯得比別人眼光深遠,言之有物。

可惜這考卷上的東西也沒人會拿去實際應用。等哪天李老師當了首輔,他倒可以申請下去治水,提前讓“束河沖沙”之法現於大明,減少黃、淮兩河的水災,或者也能叫當地百姓不必幾年一逃荒,生活富裕些,社會矛盾平緩些。

他緩緩擱筆,拿起草稿從頭檢查。

這五篇策問少說也有五七百字一篇,但因不像時文的格式那麼死板,對比偶句的要求那麼高,寫起來倒要順暢許多。

五篇都寫完了,天色還大亮著,他一面檢查一面謄抄,沒到申末,便已經把五篇都整整齊齊地抄到紙上,在監場官過來巡視完卷情況時便順勢起來交卷。

以上 : 節錄 - 穿到明朝考科舉/作者:五色龍章

“居貧閑自樂”

嗯,是。

我是這樣看的:每個時代,儘管社會形態和技術成就的規模不一樣,但,人的智慧和能力,都是金字塔。有理想有幹勁還有智慧的人,不論在什麼時候,都是極少數。

所有要有一個選優的制度,把社會上的優秀人才用某種方法找出來,為了盡量不埋沒人才,這個找人出來的時候,應該擴大一些,所以呢,通過篩選的過程挑出來的人,你只能說大體上是精英。選拔過程中中,或許有人時運不濟漏掉了,或許有些不那麼強的因為運氣太好也選入了。瑕不掩瑜,這些人總體上是佼佼者,這麼說應該沒大錯。

如果要比較,能考上秀才的,在過去,小村子不多見,繁華之地大村落,多的,也就是一個村裡三五個。這和現在碩士的比例是差不多的。

木匠兄這話 , 符合俺的歷史認知 .
咱可以去看看儒林外史裏頭 , 那篇范進中舉 .
以前中學課本讀過 , 所以稍有印象 .

(70年代末,那時我們的精力真旺盛。在要進入80年代的時候,我們都唱這隻歌:)

小弟曾多次聽過這歌:

2001年央視春節聯歡晚會 歌曲《二十年後再相會》

現在,沒有一個大學文憑,都不好意思說自己上過學。因為考大學實在太容易了。2015年高考率取率近75%,大學畢業生高達749萬人,也就是說,只要你稍微有點兒智商,再努努力,擠進那75%並不是一件太難的事情。

在這樣的情況下,如果你還考不上大學,那只能怪你自己咯,不能怪我們偉大的祖國。

o-o-o-

天氣好。練晨操:

至一分三十秒 至 一分五十秒的動作時,俺想起了一事:

梅花門吳體胖老師的弟子劉木森老師,劉木森老師再傳給王進發老師

2001年,俺看過王進發老師演練指導的道家「圓盤境」 ( 圓周甩手 ) 的功夫。

「圓盤境」 ( 圓周甩手 ) 的功夫的動作,就是 - 傳統健康操一分三十秒 至 一分五十秒的動作啊 !

吳體胖,字潤甫(1891年-1964年),生於河南省濮陽市徐鎮鄉吳寨村,祖籍菏澤,梅花門第十三代宗師。吳體胖自幼習武,苦練梅花拳,精通多種兵器。1928年,在南京參加全國首屆國術擂臺賽,取得優異成績。吳體胖開始在鄄城縣什集鎮王坊村、巨野縣龍堌鎮龍堌村等地設場教拳。

他以菏澤為基地,先後在河南、河北、江蘇、安徽、湖北、湖南等地設場授徒,並任曹州國術館總教練。1949年到臺灣後,致力於傳播中國武術文化,門人弟子遍及20多個國家和地區,成為海外梅花拳傳播第一人。

菏澤武術源益源流長、門派眾多。梅花拳,作為一支紮根菏澤大地的拳派,擁有著眾多的習武愛好者。

有一年黃河泛濫,吳寨村村民被迫四處逃荒,十多歲的吳家三兄弟輾轉回到菏澤老家。「房子是借別人家的,開墾的是現在牡丹區二十一中學校院裡的一片2畝鹽鹼地。」在吳柏華的記憶中,父輩們的生活是極其艱辛的。那時的菏澤,為了保衛家園、不受欺淩,人人都練武。吳體胖雖沒有文化,但天賦很高,學起來非常快,也非常刻苦,跟隨老師馬廷瑞習武數年,已經達到了極高的武術境界。

吳體胖的嚴格訓練,哪個姿勢不正確,就要挨板子,一條長約1米、 寬兩寸餘的板子,抽在身上讓人疼痛難忍。吳體胖對門人弟子的武德教育要求很嚴。

吳家雖祖籍菏澤,但吳體胖的父輩們曾遷居河南省濮陽市徐鎮鄉一個黃河岸邊的小村莊——吳寨村。出生於動亂年代,吳體胖一家非常貧寒,他一直沒上過學。「直到終老,他老人家連100以內的加減法都不會。常有人戲弄他,『三隻鴨子、兩條狗、四個蛤蟆共有多少條腿?』氣得二爺爺吹鬍子瞪眼。」吳柏華笑著說。

60年代末,俺還看過劉木森老師演練過一小段拳。

我的表弟 - 曾在 小蔣、李、陳 侍衛隊服務過。也是練梅花拳

o-o-o-

天氣好。出外去公園曬曬太陽 。 幾老嫗在講港地之事:

俺聽歌 :

幾老嫗說:

阿貢真 ○ ○ ,派了黑衣人放火、打人、燒人 -----

唉 ! 資訊不對稱的哈。天天看、聽那些 電視、報紙,當然在她們的想法就是這樣的。

o-o-o-

莫說青山多障礙

風也急風也勁

白雲過山峰也可傳情

莫說水中多變幻

水也清水也靜

柔情似水愛共永

未怕罡風吹散了熱愛

萬水千山總是情

聚散也有天注定

不怨天不怨命

但求有山水共作證

但求有山水共作證

根據《宋史食貨志》提到“熙、豐以前,米石不過六七百”和《宋史職官志》“每斗(米)折錢三十文”的記載:

姑且以2000個銅錢折銀一兩計算,太平時期米價是1石600—300錢(靖康之亂前後到南宋初期有一兩銀子一石米的,不在正常計算範圍)。
1兩基本上可以買到4—8石大米,以宋石66公斤計算,1兩銀子相當於人民幣近924—1848元;(一說宋石為96斤,就相當於1兩銀子672—1344元)。

史載明朝萬曆年間一兩銀子可以購買一般品質的大米二石,當時的一石約為94.4公斤,一兩銀子就可以買188.8公斤大米,就是377.6斤。

現在中國一般家庭吃的大米在一斤1.5元至2元之間,以中間價1.75元計算,可以算出明朝一兩銀子=人民幣660.8元((約3304元新台幣))。

乾隆時期紋銀一兩可兌一千多文銅錢,同治年間則一度只能兌到七百文左右

銀兩是高額主幣,市井間買賣鮮少用銀,民間生活物資買賣多用銅錢

甚至窮鄉僻壤的窮人可能一輩子都沒見過銀子

拿到銀子要花之前會先到像匯號這種地方兌成銅錢來用

另一個要思考的差異是古代的鄉野小民生活非常單純

大概不出柴米油鹽加上粗布衣物這些最基本的消費而已

但是一個月八千塊台幣對現代的我們絕對不夠生活開銷

清代明代的鄉野小民有一兩銀甚至可以過個一年半載

o-o-o-

道心?與天地相合,圓融虛實,這不就是道心麼?

說得不錯,但這是修道的最終目標,那麼如何達到這個目標呢?

各人有各人的方法,我的道就在這些百姓的瑣事之上,這是我走的路數,旁人學不來,我也學不會旁人的道。

o-o-o-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苟。

天地像道,仁於諸善,不仁於諸惡,故煞萬物,惡者不愛也,視之如芻草如苟畜耳。

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苟。
聖人法天地,仁於善人,不仁惡人,當王政煞惡,亦視之如芻狗也。

是以人當積善功,其精神與天通,設欲侵害者,天即救之。
庸庸之人,皆是芻苟之徒耳,精神不能通天。

所以者,譬如盜賊懷惡不敢見部吏也,精氣自然與天不親,生死之際,天不知也。

黃帝仁聖知後世意,故結芻草為苟,以置門戶上,欲言後世門戶皆芻狗之徒耳,人不解黃帝微意,空而效之,而噁心不改,可謂大惡也。

《老子道經想爾》漢•張道陵

o-o-o-

清代明代的鄉野小民有一兩銀甚至可以過個一年半載

那一年,祖師爺去北京,用了五十兩白銀,學得了六合大槍。

o-o-o-

天色晚了。看影片練晨操:

這個相當於大陸的廣播體操吧?那發令的口音,12345678都不是標準的國語發音哈,也算特色吧。

大陸這邊,我小時候做的是第二套,第三套廣播體操。當時小學生做的是成人的廣播體操,很多年以後才另外有小學生的廣播體操。

大家都說,第八套最簡單,比較好:

多倫多有個衣廠,十幾年前我路過那兒,看到有幾個女工,應該是大陸出來的,在公休時間裡跟隨第五套廣播體操的音樂做操,大概是做習慣了。

這個也叫“第三套”,這是現在的孩子們做的,中學生廣播體操,不是我們當時做的。我們那時候沒有中小學生特別的體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