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前構思著想剪貼這樣的文。太累了,睡先。
醒來,照舊,想寫什麼全忘了。
誰是張曉軍? 只記得他寫了一本書。
誰是張深切? 只記得他有一奇怪的名字。
誰是李萬居?只知道他是籌組中國民主黨的先賢。
重新剪貼:
張深切 1904─1965
另名嘉裕,字南翔,筆名楚女、者也、之乎、紅草,化名張死光。死光(即:雷射。)
(張死光 即 張雷射。)
南投草屯人。
父親張獅,家貧,死時無以為葬。
深切五歲時過繼給張玉書當養子。張玉書得林朝棟幫忙,以「腦館」起家。
深切七歲入私塾,從洪月樵、施梅樵等名儒受業。
1913年入草鞋墩公學校。五年級時因說臺灣話,被日籍老師毆打並逐出校門。
1917年隨林獻堂到日本,轉入傳通院礫川小學,1919年入豐山中學,上中國史時,認識到中國之偉大,思想轉而仇日。
1924年,張深切又在上海與謝雪紅、蔡孝乾等共同成立以台灣民主自治為訴求的「台灣自治協會」。
1926年,張深切到廣州成立「台灣學生聯合會」,隔年考入廣州中山大學法科政治系,與張秀哲、郭德金等同在魯迅(時任教授兼文學系主任兼教務主任)門下學習。
張深切在魯迅的指導和幫助下做文藝工作,並與同在廣州留學的張秀哲(原名張月澄)、郭德金(又名郭德欽、郭剛軍)、林文騰、李友邦等台灣同學組成「廣東台灣學生聯合會」和「台灣革命青年團」,發行機關刊物《台灣先鋒》。
1927年2月15日,台灣學生聯合會組織了參觀黃埔陸軍軍官學校的活動,張秀哲帶隊,校方送一幅「聯合組織、奮鬥前進」綢幛匾給他們。(石堅平《早期黃埔軍校的參觀訪問制度》)
張深切後來為了籌款回到台灣,卻在1927年8月被捕,判刑兩年,直到1930年才出獄。
以上。剪貼自: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BC%B5%E6%B7%B1%E5%88%87
李萬居
李萬居(1901年7月22日-1966年4月9日),字孟南,台灣雲林縣口湖鄉梧北村人。
李萬居出身於貧農家庭,九歲時喪父,母親又由於日本保警的不時催租而自縊身亡,使得李萬居一生都有反日的思想。
法國巴黎大學畢業,中國青年黨資深黨員。他是知名的報人與政治家,與郭雨新、許世賢、郭國基、吳三連、李源棧等人並稱臺灣省議會的「五龍一鳳」,有魯莽書生的稱號。
兒子是曾任香港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學系系主任的李南雄。
李萬居早年受業漢塾,後前往中國大陸求學,畢業於上海國民大學,後與鄧小平等人一同響應勤工儉學的時代大潮,前往法國留學。
並且於在法國留學時加入了以民族主義為號召的中國青年黨,與曾琦、李璜等人相熟。
李萬居畢業於法國巴黎大學社會系後,首先於上海任教於江南學院,後因為日中戰爭之故而轉往香港,後又從廣東、廣西等道路前往重慶,投奔國民政府。在重慶的四年間,李萬居在軍事委員會國際問題研究所主任,研究戰時日本的戰略與外交,並且常常發表相關社評;除此之外李萬居也協助組織台灣同盟會,為光復台灣進行組織。
1945年9月,李萬居隨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赴台灣進行接收,他拒絕接收銀行,而出任《台灣新生報》社長,後出任董事長。
1947年自辦《公論報》,揭示「民主」、「自由」、「進步」的理念,使得公論報有「台灣《大公報》」的美稱。李萬居在二二八事件中也險成為受難者。
李萬居除了是《公論報》負責人外,也從1946年起當選第一屆台灣省參議會議員。
1953年台灣省議會成立後,又連續當選四屆台灣省議員,為中國青年黨於雲林縣打下深厚基礎。
而李萬居在議壇上言人所不敢言,在報紙上報導有關官方缺失,雖然讓李萬居成為與郭雨新、許世賢、郭國基、吳三連、李源棧譽為「五龍一鳳」的省議員,但也使得李萬居一直都是官方鎖定的對象,其於台北市康定路的居所甚至於被一把無名火燒毀。
而各大官方單位也從不在《公論報》上購買廣告版面,《公論報》所需要的白報紙也一直長期缺乏。
以上。剪貼自: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9D%8E%E8%90%AC%E5%B1%85
在眼前擺著這現實的對照,我心裏十分慚愧,愈感覺我國社會風氣如果不加以徹底改革,將來恐怕會變成全世界最卑鄙齷齪的民族。
殖民地人民的生活,會養成奴隸性格,墮落的民族,腐敗的政治,絕對搞不出健康的社會道德。
數百年來經過幾個朝代,我們一直做人家的奴隸,被塑造成妒忌、卑劣、利己、狡猾和現實主義的性格,這是我們最大的悲哀。
--張深切 《里程碑--又名:黑色的太陽》1
十九世紀,香港與台灣相繼遭遇中國割離,彼此孤懸,遭遇殖民。但命運相仿的港台兩地,長久以來卻不相熟悉,彼此陷入了「台灣人對香港無知,香港人對台灣無知」的「整體無知結構」裡。
此一知識上的困境,復因戰後國際形勢的介入更形複雜,以致百餘年後仍有論者主張,雙方社會因為蘊含「冷戰遺留」,互為隔閡,延續至今。做為歷史綿長的殖民地,後殖民的港台兩地,儘管向以參照中國界定自己,卻早已存在外於中國的主體性(subjectivity)。
以上。皆自網上剪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