誓要去

孔子孟子說的義 - 是 得到好處 的意思。

讓大多數的人得到好處。讓這好處久久遠遠。

儒者講: 「義利之辨」。


董仲舒將這種觀點概括為: 仁人者,正其誼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


仁人者 , 有仁德的人

誼,人所宜也,應有的道理或原則,通「義」。

“誼”是應該不應該,我們要懂得衡量,對人對事應不應該?

正其誼,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

做事時,不把自己利害放在先頭。

為什麼?於我不利,我就不做;對我有利,我就做,這是自私自利。

應當事事以社會大眾利益為前提,以廣大長時於眾生有益為思考。

明其道,不計其功

我們做人處事皆當以道義為標準,不可以私人的利害、眼前迅速成就的功過為標準,

這才是提升自己至仁人的境界啊。


當年狼牙山五壯士為什麼要那樣做呢?

他們要得到好處。

什麼好處?

讓他們更多的戰友們生存,讓更多的同胞得到保護。

是的,他們要得到是這樣的大好處。所以狼牙山五壯士不把自己利害放在先頭。


人才 很重要。

譬如一公司選人。

一種人很會幫公司賺錢,但賺的錢,跑到那人自己的口袋。 — 盜臣。

一種人很會幫公司賺錢,但偷工減料,哄抬價格,欺騙顧客。 — 聚歛之臣。

那一種比較危險?


華岳、散仙、竹竿 等地,那幾位老師時常爭辯 - 有時相互罵很多句有創意的問候話。

有時候,有的人就離開了。有的人就改名換姓了。有的人就失蹤了。

是有人在發饅頭? 幾個饅頭引發的血案?

應該不是。

他們爭的是:應當這樣做,才是社會大眾利益的前提,才是廣大長時於眾生有益為思考。


有三條「財富的天律」是:

第一條:物質不等於財富,凡改善生活品質者皆是財富。

第二條:個人財富包含在整體財富之中;個人財富脫離整體財富時,立刻不成為財富。

第三條:「貢獻財富者,才有報酬;未做貢獻者,沒有報酬。」

利息 - 是貢獻財富者,所得到的報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