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采卷耳,不盈頃筐;嗟我懷人,寘彼周行。
陟彼崔嵬,我馬虺隤;我姑酌彼金罍,維以不永懷。
陟彼高岡,我馬玄黃;我姑酌彼兕觥,維以不永傷。
陟彼砠矣,我馬瘏矣,我僕痡之,云何吁矣!
感想一
唉!木匠老哥又在給自己 添堵了。過幾日上楓網又累了。
采采卷耳,不盈頃筐。嗟我懷人,寘彼周行。
蒼耳為古時候的野菜,卷耳今名「蒼耳」或「羊帶來」,雖幼苗嫩葉可食,但滑而少味,為窮苦人家之菜蔬,或年歲歉收時的救荒食草。
古代窮苦婦女常背負 頃筐(斜口筐)在野地採集,或許量亦不多,故說「采采卷耳,不盈頃筐」之意。
蒼耳又稱「葹」,如〈離騷〉:「薋菉葹以盈室兮」。
「薋」為蒺藜,兩者種子都有刺,均被視為惡草,用以比喻小人;與蕙、蘭等用以喻君子的香草相反。
蒼耳果實滿布倒鉤刺,常附著獸類皮毛或人類衣物藉以傳播。《博物志》云:「洛中有人驅羊入蜀,胡枲(即蒼耳)子多刺,黏綴羊毛,遂至中國。」此即蒼耳又稱「羊帶來」的由來。
窮苦婦女常背負 頃筐(斜口筐)在野地採集,久久也採集不滿一小筐。貧富差距越來越大,窮苦的人們,生活越來越困難了。想起那如蕙蘭的君子賢者,竟然被棄置在道路旁,任人踩踏,實在嗟嘆感傷。
陟彼崔嵬,我馬虺隤。我姑酌彼金罍,維以不永懷。
感覺那心意如馬般,攀登在難走的碎石的山路上,我的心即是如駿馬般的強壯,都會病倒了。還是先喝些酒,希望別再長長的思念國家人民的憂愁了。
陟彼高岡,我馬玄黃。我姑酌彼兕觥,維以不永傷。
唉!喝了酒,竟然沒醉,我的心仍然像攀登在難走山脊的馬兒,像病得毛色都變深黑深黃了的馬兒一般難過。
唉!姑且再喝些酒,希望能不再因為思念國家人民而憂愁傷心了.
陟彼砠矣,我馬瘏矣,我僕痡矣,云何吁矣!
路途越來愈艱難了,攀登帶著土的石山,山路是更加的險峻,我的馬病倒了,夥伴也病倒了,這是多麼令人憂慮啊!
杜甫 驅豎子摘蒼耳
江上秋已分,林中瘴猶劇。畦丁告勞苦,無以供日夕。
蓬莠獨不焦,野蔬暗泉石。卷耳況療風,童兒且時摘。
侵星驅之去,爛熳任遠適。放筐亭午際,洗剝相蒙冪。
登床半生熟,下箸還小益。加點瓜薤間,依稀橘奴跡。
亂世誅求急,黎民糠籺窄。飽食復何心,荒哉膏粱客。
富家廚肉臭,戰地骸骨白。寄語惡少年,黃金且休擲。
唉!木匠老哥又在給自己 添堵了。過幾日上楓網又累了。
疑! 不對,木匠老哥才說的口訣。 不給別人添亂,不給自己添堵。
肯定這理解是錯的。
感想二
木匠老哥這回 ,應該是 讚嘆 大領導 出行 羅社斯。
采采卷耳,不盈頃筐。嗟我懷人,寘彼周行。
採卷耳的這名女子,有可能是周文王即位初期的后妃,文王又是一位勵精圖治、躬儉節用的好君主,后妃採一些卷耳的嫩葉當菜吃, 是有可能的。
墨子.尚同中第十二記載:「堯之王天下也,茅茨不翦,采椽不斫,糲粢之食,藜藿之羹,冬日麑裘,夏日葛衣,雖監門之服養,不虧於此矣。禹之王天下也,身執耒臿以為民先,股無胈,脛不生毛,雖臣虜之勞不苦於此矣。」
嗯!這是暗示讚嘆 大領導,如堯、舜、禹般的勞苦於人民的福祉。
卷耳這種植物,它開花以後,嫩葉基本上就不長了;所以,后妃來採卷耳時,發現滿山遍野的卷耳,為什麼採啊採的,卻只採到一點點嫩葉,連傾筐這種易盈之器都沒裝滿呢?
因為她想到了國家,想到了古之聖王,乃億兆老百姓之主,可是,能輔佐聖王治理天下的賢臣,畢竟還是少數。
因此盼望那些賢人啊,都能被安排在朝廷中恰當的職位上。因此,她說:「嗟我懷人,寘彼周行。」
這裡的「懷人」,不涉及情愛的成分,而是后妃盼望那些賢人,都能在朝廷中恰當的職位上為官。或者說,都能置身於周朝官員的行列。
從另一方面來說,也在提醒國君:您要任用賢人在朝為官,並把他們安排在適當的職位上。
「采采」有二種解釋:
1.蜉蝣篇:「采采衣服」 - - 粲粲、光鮮之意。
2.「蒹葭采采」- - 萋萋、茂盛之意。
陟彼崔嵬,我馬虺隤。我姑酌彼金罍,維以不永懷。
孔穎達《毛詩正義》曰:「以兵役之事行出,離其列位(指離開京城或諸侯國都),在於山險,身已勤苦矣,其馬又虺隤而病,我之君子(國君)知其然,我君子且酌彼金罍之酒,- - - – - -后妃所以憂思,恐君子不知之耳。君子知之,故不復憂也。」
用意在於,第一,告訴朝廷中的官員,替國家辦事,要不畏艱險,不辭辛勞。
第二,提醒國君要體恤臣下的辛勞,不要忘記賞賜有功之臣。由於金罍是諸侯、卿、大夫才能使用的酒器,因此,這裡也比喻說 應論功行賞,對立大功的臣子可以封地或封大官給他等等。
第三,讓正在學習的國子或天下的讀書人明白一個道理,樹立正確的觀念:你們讀聖賢書,是為了將來能 在朝為官。可是你們一定要明白,也要有這種思想準備,為官是一件非常辛苦的事情,什麼困難都有可能會遇到(詩中說遇到山險及馬病了走不動,也只是舉個例子 而已);另外,無功不受祿,賞賜也只會給有功的臣子。
《春秋左傳.成公十二年》曰:「享以訓恭儉,宴以示慈惠。共儉以行禮,而慈惠以布政。」
《舊唐書.禮儀一》曰:「享宴之禮立,則君臣篤。是知禮者,品匯之璿衡,人倫之繩墨,失之者辱,得之者榮,造物已還,不可須臾離也。」
陟彼高岡,我馬玄黃。我姑酌彼兕觥,維以不永傷。
為了國事,登上險峻的山脊,馬累病了。要斟上兕觥裝的酒犒賞,這樣后妃才不會長久憂思。
為何用「兕觥」呢?
周朝時,盛酒的器具還有好幾種,如觚、觶、角、散等,為什麼要選用「兕觥」 這個詞呢?
在古代宴請賓客或臣下的時候,有很嚴格的禮儀規定,國君宴請另一個來訪的諸侯國貴賓時,會派使者去請貴賓,會對貴賓的禮官說:「我們國君有不好的酒要請您們喝。」
貴賓的禮官會再三推辭,然後貴賓及從人才跟使者來赴宴。
而天子在宴請賓客或臣子時,在宴會開始時會按禮節規定說:「大家都要喝醉啊!」
賓客或卿大夫等要回答:「是的!哪敢不喝醉。」(詳見《儀禮.大射儀》)
但是,誰要真的喝醉了那就麻煩了,那就要受罰。《禮記.樂記第十九》。
「是故先王因為酒禮,壹獻之禮,賓主百拜,終日飲酒而不得醉焉;此先王之所以備酒禍也。」
如果誰在宴會上喝醉了,就是失禮的行為,要被「觥撻」。
這是專門針對祭祀或宴享時失禮行為的懲罰。《周禮.地官.閭胥》:「凡事掌其比,觥撻罰之事。」
鄭玄注:「觥撻者,失禮之罰也。觥,用酒(盛酒的器具),其爵以兕角為之;撻,撲(擊打)也。」
所以本詩用「兕觥」這個詞,是一個提醒的內涵:在宴享的場合,要注重禮節,不可以喝醉或有其他的失禮行為。或者說,不可因為有功得到了國君的賞賜而驕傲失禮。
陟彼砠矣,我馬瘏矣。我僕痡矣,云何籲矣!
這講的是遇到更困難的事情了,不僅身處山險之境地,而且僕馬皆病。
在很困難的時候,期勉鼓勵大領導還是能克服困難繼續前行,求賢審官,知臣下之勤勞,內有進賢之志,而無險詖私謁之心。而能完成任務或使命。
總之,哈哈!木匠老哥這次不一般了,暗示我們的第一夫人彭,是不得了的好,又暗示大領導了不得的好。
過幾日上楓網 諾 叭不攔 了。
比那某某網寫的:
我們的第一夫人彭,真是太太美了,真是我們的榮光,我們下一輩子要再當中國人。
那真是差有天地。
感想三
不過呢? 但是的但是?
木匠老哥也不太會是這般人。
那麼是 心繫 釣魚台?
張仲素 春閨怨。
裊裊城邊柳,青青陌上桑。
提籠忘採葉,昨夜夢漁陽。 漁陽:戍邊所在。
喔!是 心繫 台灣?
張橫渠
閨閫誠難與國防,默思徒御困高岡。
能罍不解痡瘏恨,采耳原因備酒漿。
看了
采采卷耳,不盈頃筐。嗟我懷人,寘彼周行。 - - 沒心思採摘木耳,小筐都沒裝滿。
原來如此 。 有人這般譯
東采西采采卷耳,卷耳不滿斜口筐。一心想著出門人,擱下筐兒大路旁。
行人上山高又險,馬兒走到腿發軟!且把酒壺來斟滿,好讓心兒寬一寬。
行人過岡高難爬,馬兒看到眼發花!牛角杯兒斟滿它,喝一杯兒再想家。
行人上山石頭峭,馬兒累得搖晃晃,夥伴也都快累倒,這份憂愁怎得了!
以上 剪輯自 網上收集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