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剑:书厄十六劫――简谈我国历史上毁书事件

送交者: 老剑 于 2007-02-05 22:25:50




引子


书籍是承载人类历史、思想与智慧的最重要的工具。自古以来读书都被奉为高尚的行径,正所谓“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读书之人必爱书,不但爱书
中所载的内容,也爱书籍本身,对于校雠好、翻译贴切、印刷装帧质量高的出版物,虽贵些也会不惜重金收藏,这种对书本身的占有欲可以说是对知识获取欲的一种
外在表现。尤其是一些非常有价值的书籍,特别是古籍缮本,更是千金难求。在印刷业不太发达的古代尤是如此,书籍非普通人所能拥有,珍贵异常。但是,在中外
历史上都出现过许多次毁书事件。


历史上大规模毁书、烧书事件,被称为“书厄”。公元前47年,凯撒大帝攻占埃及的亚历山大城,下令放火烧城,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图书馆毁于一旦,
所毁书籍多达70万卷,包括珍贵的《埃及史》,致使人们对古埃及的了解长期成为空白。1933年德国纳粹份子焚烧禁书,在全国范围内毁书长达两个多月的时
间,所有名著都不能幸免于难。而在我国,也同样有着许多次书厄,可以说,我国悠久的书史同时也是一部书厄史。


隋代牛弘曾总结出书史上最大的五厄:一为秦皇之焚书,二为王莽之燔宫,三为董卓之祸乱,四为刘石(刘渊、石勒)之陷洛,五为萧绎之毁书。明代胡
应麟又续了五厄:隋末江都大乱,唐时安史之乱,唐末黄巢入袭,北宋靖康之乱,南宋末元兵攻陷临安。与前五厄并称为十厄。民国时后人再续五厄,合称十五厄。
然史上书厄绝不止此,本文试以十五厄为主干,简有其它小厄,简述书史上的耗劫,间接通理书史。因篇幅所限,繁者从简,简者略补。



第一劫 梵书坑儒

战国时期是我国思想活跃、文化发达的时期,书的传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秦始皇一直是历史上的争议人物,虽统一六国,设置郡县,“书同文、车同轨”,标准化度量衡,使中国成为一个统一的帝国,但对其梵书坑儒之过,责难声千古不断。


先秦诸子,百家争鸣,著述颇丰。秦建国初期,求书若渴,官方建有石室、金匮以藏书。后始皇刚愎,听李斯言,下挟书令。秦统一全国第九年(公元前
213年),为反对儒生干政,体现强权政治,设“挟书律”,丞相李斯向秦始皇建议:“非秦纪,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
杂烧之。”官藏与民藏之书一律销毁,只留秦国史书和医药、农业之书,并坑埋儒生四百六十余人。这便是史上震惊的梵书坑儒。在此之前,商殃曾“焚《诗》
《书》而明法令”,但始皇此次焚书的规模却是空前的。


这一次劫难,使得先秦活跃的学术论坛突然沉寂,百家争鸣之景再无出现,千年默然。此次焚书开帝王专制之先,比之其它祸端,对中国思想界和文化界的扼杀是致命的。人人自危,再难听到老庄般的思想鸿鸣。


虽然如此,秦书亦得以保留许多。但更可叹的是,西楚项羽灭秦后火烧咸阳宫,大火延烧三个月,官方所存的大批典籍毁于一炬,从书祸来看比之秦皇尤甚。




第二劫 王莽之乱

汉时解除秦时书禁,对藏书重新重视,建有兰台、石室等官方藏书机构。虽有汉武帝时推行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但对于书籍的编撰、征集却
很有力。不但有官方的司马迁著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史记》,还有班固著我国第一部断代史《汉书》,民间也有不少藏书爱好者,藏书之风乃兴。据说西汉所收
藏之书有一万三千余卷之多,经两次大难尚能余此数量,这在当时竹简时代相当难得。


公元8年王莽篡汉自立,建立新朝,很快触发了汉末农民大起义。在位十余年,战乱不断,刘秀崛起与之展开争权战争。后刘秀为平定四处叛军,引发大
小许多战争,其中毁坏书籍不计其数。这还不算,公元24年,赤眉军与更始军互攻于长安,宫室被焚,“礼、乐分崩,典文残落。”《文献通考》说:“王莽之
乱,焚烧无遗。”西汉藏书上百年的辛苦经营,在王莽大乱中消灭殆尽。




第三劫 董卓之乱

东汉时期不但布帛在书籍中大量使用,更有蔡伦造纸引起书籍史上的革命。书籍变得轻薄,藏书者成本降低,好此道者更多,藏书数量逐渐增加,超过西汉时期。


然而在东汉末年,董卓专权,天下诸侯共伐之。董卓挟天子以令诸侯,为避锋锐,使献帝从洛阳西迁长安,并放火将洛阳城烧成一片废墟。“图书缣帛,军人皆取为帷囊,所收而西七十余乘,属西京大乱,一时燔荡。”图书损毁无数。



第四劫 八王之乱

三国时魏国受曹操等爱书的影响,对图书收藏很重视。政府典藏又开始丰富起来。至晋统一全国后,建秘阁以藏书,所藏已近三万卷。但不久,司马氏王族
宗室操戈,内部兵乱,史称八王之乱,祸延十六年,战争不止,秘阁藏书受到严重破坏。从此晋国势力渐微,地方势力与少数民族势力长年争斗不休。


晋怀帝永嘉五年(公元311年),刘聪、刘曜破洛阳,晋怀帝成为阶下囚,此一役图书损毁非常惨重,被称为“永嘉之祸”,所遗书籍十去其九。东晋迁都后,点检图书只余三千卷。



第五劫 江陵焚书

东晋至南朝,虽南迁而战火不断。晋怀帝时已有一批书籍南迁,经多年经营始有所得。南朝初年谢灵运造《四部目录》,著录有图书近六万五千卷。公元502年梁武帝萧衍灭齐建梁,“兵火延烧秘阁,经籍遗毁”,书籍再遭劫难。


梁元帝继位后,非常重视图书的收集与整理,他可以被称为我国历史上最酷爱书籍的帝王之一。公元549年,侯景作乱,率兵逼宫,烧“东宫图籍数百
厨”。梁元帝平乱后非常痛心,为再避祸乱,将文德殿藏书等运至江陵,并广收图书以藏,所藏之书最多时达到十四万卷,真可谓前无古人,藏书之冠。然后他醉心
图书,疏懒政事。五年后,西魏攻城,元帝竟然“命舍人高善宝焚古今图书14万卷”,其中包括文德殿所藏,然后出城投降,他说“读书万卷,尚有今日,是以焚
之”,书有何罪,读书若此,愚不可及。城破后,魏军于残墟之中捡理图书,仅余四千余卷。江陵之焚,比之于前,尤为可叹,是书史上一次极大的灾难,让人惋惜
不止。



第六劫 书船沉没

痛心的历史还在延续。公元581年,隋文帝灭北周,接收周朝图书一万五千卷。八年后再灭南陈,天下一统。此时官员牛弘痛陈古人书史五厄,建议政府
重新收集图书,以文治理天下。于是文帝以优厚的条件四下征集,书库始盈。至隋炀帝篡权,虽穷兵黜武,荒淫暴政,但在藏书一项,比其父尤甚。为防不测,炀帝
命所藏书目多录副本,多者达五十个副本。于是隋朝两代藏书达到极盛,据载有三十七万卷之多。后因炀帝暴政,群雄并起,炀帝逃往江都,两年后,禁军将领宇文
化及发动兵变,攻入宫中,缢死炀帝,焚烧宫室,所藏之书毁于一旦。因炀帝善抄副本,故洛阳尚余八万余卷。


628年,李世民攻入洛阳,见如此多的图书,如获至宝,命将所获图书船载运往长安。谁曾想途中书船竟然触礁沉没,图书“皆被漂没,其所存者,十不一二。”甚为可惜。




第七劫 安史之乱

唐朝作为我国盛世,其藏书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所获颇丰。玄宗尤好藏书,命人多录副本,以防不测,在长安与洛阳两京各藏一套,“两都各聚书四部,以甲、乙、丙、丁为次,列经、史、子、集四库”。并有防火、防蠹、防霉等专项制度,设崇文馆等以官藏。


唐代在印刷业方面,除了手抄外已出现雕版印刷,这使得书籍数量大大增加。重建后的唐代政府书库有八万余卷,可算是弥补了前朝的部分损失。


然而在公元755年,安禄山发动叛乱,后史思明再起,史称“安史之乱”。安禄山攻陷两京,玄宗逃往四川。两京所藏图书“亡散殆尽”,“安禄山之乱,尺简不藏”。图书再次遭受浩劫。




第八劫 黄巢起义

书史真可谓是“聚而散,散而聚”。安史之乱被平定后,唐朝政府再次重新修补书库。代宗时,以千钱购书一卷,并设立拾遗史到江南寻访图书。文宗时,“搜访遗文,日令添写”。经过多年征集,政府聚书又达五万余卷。


然而好景不长,875年黄巢起义,881年攻陷长安建立大齐。兵火之中,“内库烧为锦绣灰。”
《旧唐书经籍志》载:“广明初,黄巢干纪,再陷两京,宫庙寺署焚荡殆尽。曩时遗籍,尺简无存。”但也有说法认为,史书记载黄巢义军纪律严明,所过之处“闾
里晏然”,抢掠梵烧之事多为唐兵趁乱内哄所为。不管怎样,这一次官府聚书又空忙一场。


唐后进入五代十国,官藏图书也屡有劫难。后唐定州节度使王都曾得后梁遗书三万卷,后王都反叛,被后唐军击溃,他焚烧府库,所有藏书化为灰烬。后晋石敬塘,为契丹所灭,大批文物图书被抢掠一空。


五代十国时,雕版印刷技术已经普及,图书数量很是可观,但却屡遭焚毁。据说南唐李后主虽然酷爱读书,但也曾仿梁元帝焚毁过书籍。然而宋时陆游认为其焚毁多为碑帖书画,古籍还是得以保存的。


不管怎样,中国历史至唐前的劫难对书籍有毁灭性打击,至使后人难见唐前书籍珍品。




第九劫 靖康之耻

宋朝统一全国后,非常重视文化建设。自太祖下诏征募遗书开始,历代皇帝对收藏图书都十分鼓励。宋朝建有秘书省,设崇文院三馆一阁,对图书倾力搜
集,凡献书者待遇优厚。因此民间献书踊跃,经历代所得也有七万余卷,但较之隋唐相差仍远。好在宋时雕版业已十分发达,毕生的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更为印刷业如
虎添翼,加之文化发展空前,文人名士极多,当朝著述颇为丰富,刊刻新书甚多,官方皆藏于秘阁之内。因此宋朝新书的发展足以弥补所藏旧书之不足。


然后祸事终还是来临。北宋末年(1126年),金军入侵,攻陷汴京,“即取秘书录”,将书录拿走。次年,金人攻临开封,迫宋钦宗为人质,凭录索
取北宋全部藏书及印版。两个月后,宋援军云集京师,金军仓皇北还,“秘阁图书,狼藉泥中……书史以来未有如今日之甚。”此所谓靖康之乱,宋人视为大耻,在
我国书史上也是一次大难。




第十劫 蒙古灭宋

宋高宗赵构为避金兵,迁都临安(杭州),建南宋,国土沦陷大部。南宋虽然偏安一隅,但对重建藏书之事未曾放下。不但民间征集,政府也组织重刻,还
有大量新著新刻图书,如重刻《大藏经》等巨作。南宋虽然未到百年,馆阁藏书白手起家,但所藏之书从数量上已与北宋相若甚至超出,大多是拜新刻所赐。


观之两宋,重文轻武,虽积弱多年,但文化之风未减反盛,于藏书业可见一斑。各项科技、艺术中,宋朝都有独特建树,尤以印刷业为一顶峰。民间私藏私印也十分发达,宋刻版书,质量甚佳,版面精良,字体规范,校对得当,为古籍中的珍品。


可惜南北两宋时崇文院都曾失火,烧毁不少图书。1276年,蒙古军攻陷临安,后建立元朝。战火中,南宋图书损毁甚巨,此又是书史一劫。

早在北宋时,金人不但也建馆收藏所掠的北宋图书,还征集民间图书,因此金人所藏之书也颇丰富。元人灭金后,图书虽有损毁,但余者皆归元人所有。自
此,两宋图书为元人所承。好在元人也重视刊刻新书,因信佛教,更重视经藏的刊刻,并修宋、辽、金史,为古籍业复苏奠定了基础,使得今人还能窥到宋版全貌,
当为书史一幸事。




第十一劫 闯王起义

明朝灭元朝后,对元所藏书籍保存完好,全部接收,这算是书史上的又一幸事。元明两代可谓中国历史上保护书籍的典范,以明尤甚。


当然,因对元人的排斥,一些明人不愿接受元朝的东西,甚至连元人刻印用的字体都加以摒弃,要恢复宋时古风,因此重新刊刻了不少书籍。明朝很重视收
集历代古书,建文渊阁以藏。明代官刻、私刻十分发达,是我国印刷史的鼎盛时期,定下许多印刷规范,并有旷世巨作《永乐大典》问世。其时修文养武,官民皆好
藏书,士大夫以藏书为荣,出现了胡应麟、范钦、毛晋等一批著名的专业藏书与印书家,将天一阁、汲古阁等著名藏书楼载入史册。明朝官藏图书近百万卷,民间也
非常多,算是一朝盛世。


可惜的是,1644年李自成起义军攻入北京,进城后烧杀抢掠,认为图书是无用之物,焚毁损弃严重。可怜明时书库充盈,竟为无知闯王所毁,实为书史上一大劫难。




第十二劫 绛云之祸

清人入关后倒不像闯王那样无知。为加强统治,清人很重视汉人的古籍,邀请一些知名学者担任要职,以便收集和整理汉人图书,其中便有明末清初大学者,东林党领袖钱谦益。


钱谦益,字受之,号牧斋。明时因东林党祸被革职,后两次起用,官至礼部尚书。清入关后,授礼部右侍郎,不久告老归乡,卒于康熙三年。钱牧斋是明末
清初的大学者,诗文俱佳,爱书成癖。因其两朝高官的地位,更有能力收集到各种图书古籍,他不但不惜重金地收书,而且对版本、出处以及校雠都有很高造诣。晚
年将藏书置于“绛云楼”,所藏之书有七十三个书柜,达数万卷之多,历无数劫难尚能集得如此多的古籍,真是难能可贵。其中有许多是宋刻孤本秘册,弥足珍贵。
相传钱与名妓柳如是成亲后,因柳也爱读书,所以辟绛云楼为柳的书房,常共赏书于此。


钱牧斋晚年时,因小孙女玩耍不慎,将烛火引燃,整座绛云楼连同数万卷古籍都被烧毁,令钱痛心疾首。后虽再倾力征集,有所成就,终不能有昔日辉煌,实为书史上一大憾事。钱去世时将其所藏都赠予了族孙钱曾,钱曾也因此成为著名的藏书家。




第十三劫 乾隆禁毁

清朝统治后,因担心夺政权于明,汉人不服,所以一方面加强汉学研究,力求以汉治汉,大力推崇儒家思想,以巩固统治地位;另一方面,却大兴文字狱,
禁止各种不利于政府的言论,有敢犯者,以酷律严惩。乾隆年尤甚,书籍首当其冲。乾隆好读书,深感书中各种异己不利思想有碍政权稳固,会成为各种反清复明势
力的思想源头。于是清政府通过排查和翻检各种图书,对有不利于清者尽皆销毁,作者常被抄斩满门。有人只因模棱两可的诗句便会获罪,其政之严酷为史上少有。
为求销毁彻底并稳定民心,政府开始以修撰《四库全书》为名鼓励民间献书,此套巨著号称集古今之大成,想达到“天下之书莫出于此”的思想禁锢的目的,明着为
藏书修书,实则也在大量地禁书毁书。有献书者常获罪,让文人藏家进退两难。全书修成后,分录副本七部,在各地建文渊阁等分藏以防不测。


清时是文字狱与禁毁书籍最惨烈的时期,前后数十年,祸及几代人,连我国文学奇葩《红楼梦》都在被禁之列。其时人人自危,文人多用曲笔,不敢谈国
事,政府借此鼓励文人少谈事多修书,修政稳民,扼杀言论。通过收缴和禁毁,所毁之书有据可查者数十万计,余者不可胜数,对古籍是史上最严重的破坏。致使清
之后,宋刻本成为极为稀有之物。思想的扼制,加之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中国社会虽有三代之盛,但终在列强环伺的世界之林,走向衰落。




第十四劫 太平天国

满清后期,内忧外患。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政府软弱无能,外不能御敌,内不能修政,致使积年民怨沸腾。1851年,洪秀全起义,建太平天
国,随后势力急增,席卷全国。太平军攻城掠地,声势浩大,所过之处多有抢掠,劫富济贫,祸及各地的藏书家。因藏书者必有些产业,遂均成为被抢掠的对象。战
火所焚烧,兵家所掠毁不计其数,江浙一带藏家所祸尤甚,历史悠久的天一阁、汲古阁等著名书楼均未幸免。地方所藏之《四库全书》也多有损毁,堪称一大书厄。


然书祸远不止此,所谓国弱祸事多。咸丰末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大肆抢掠有“万园之园”之称的圆明园。因园子太大,实在盗抢不走的便放火烧之,
以掩盖其罪行。大火连烧三天,园中所藏古籍当然不能幸免。不但焚毁了文渊阁所藏《四库全书》,而且还抢掠了《永乐大典》。光绪末年,惨剧再次上演,八国联
军再烧圆明园,所余建筑也尽为焚毁,使这世界上最庞大的园林荡然无存,所剩皆瓦砾,见者无不悲愤,实为中华大耻,含辱百年。


清末时清朝势微,回天无力,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爆发,建立中华民国,中国千年封建制度被彻底推翻。民国时虽政府有志要整缉图书,但
因各派势力争斗,军阀混战多年,社会混乱不堪,因此古籍缮本大多散佚于民间,有的流失在海外。民国时相继建各省图书馆以藏书,并收集民间书籍,南京、上
海、北平等大城市图书馆,收藏有数百万册,大多为新印图书,官方所藏才算小有所得。




第十五劫 日寇侵华

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寇侵战我东北三省,扶伪满州国。1932年“一二八事变”爆发,日军炮轰上海,著名的上海东方图书馆被毁于一旦,所
藏数十万册图书皆遭于难。1937年日寇攻入南京,进行烧杀抢掠,抗日战争正式爆发。战火所延,各地书籍文物等均遭大难,或抢掠于日人或焚毁于战火。日人
在华期间抢掠了无数中华国宝,罪行累累,磬简难书。到如今许多珍贵资料的查阅,居然要去日本才行,怎不令人扼腕。




第十六劫 文革风雨

抗日战争胜利后,解放战争爆发。1949年新中国成立,国家开始着手征集和编理图书。然不久文革动乱,十年浩劫。破除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
习惯的“破四旧”运动随即展开,许多书籍被批为毒草,在禁毁之列。而红卫兵有如当年之董卓、李闯,并无常识,肆意枉为,所毁珍品数不胜数,藏家人人自危,
有的藏家为自保而半夜自己焚书,令人痛心。文化革命实则是一场文化浩劫,也算是书史上一大厄。时过境迁,自有后人评判,然所毁之书籍珍本,却再难以完全。



长篇赘述,不忍卒成,一部书史,便是一部书厄史,一部祸乱史,一部充满辛酸的中国史。天下乱则书厄生,倾巢之下,岂有完卵。明代学者胡应麟说:“图籍废兴,大概关系国家气运,岂小小哉!”


如今国运正盛,科教兴国,好书者正是藏书佳际。只祈望我中华神州能永享太平,书厄永不再生,则实为爱书人之万幸。




有感而作打油云:

先人教化圣贤文,

祸起兵戈尽化尘。

有缘终叹无缘命,

毁书竟是爱书人。



老剑

2006年10月于北京

[ 本帖最后由 糟木匠 于 2007-2-5 09:46 AM 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