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在指头(10)——指温

受伤已经整六周了,下面是刚拍的照片。从照片上看起来受伤的指尖很小,甚至看起来比小指头还小一点,是因为骨头被削而导致的变形。有点可惜:好不容易这么大的动静闹个伤口,却只是在手指上。如果是在脸上,老大的变形,那将成就一个多么匪气的老木匠!

第二呢,指尖缝里指甲壳和指肉牵扯留下的死皮。这些死皮折射了每天夜里能感觉到的阵阵微痛。指尖疼痛轻微,对木匠这样的粗人说来算不了什么,不影响情绪。不过对感触敏感的人,那就不好说了。

第三,可以看到受伤的指头微带紫红,这是啥?血滞。啥是血滞?答:血液流通不畅。

101205Fingeras.jpg

血滞带来的是指尖发凉。人是热血动物,恒温的动物。说恒温,当然不是绝对恒温,身体各部位温度有差异的。人吃下食物,这些食物会在腹内氧化——可以理解成为燃烧。人在冰天雪地里,只要穿得足够厚实,啃几个冰冷的馒头再蹦跶几下,人也可以暖和起来。腹内的燃烧,生物机理挺复杂的。据学生物学的朋友告诉我,燃烧的过程也就是生物酶的作用,氧化作用。燃烧获取的热量,通过血液带往身体的各个部位。

人的各部位,温度高低都是有个定数的,我们的身体会自动调节。

老爸告诉我,说他的小腿中枪後,晚上高烧,烧了十来天才消退。我比较幸运,因为很快地将伤口清洗干净了——要知道,是在用锯子锯木头的时候受伤的,伤口里有多少细木屑啊。洗净伤口,涂上了药膏包扎好了。那晚上指头肿了,整个食指温度明显地高。算是局部发烧吧。我知道,那是白血球进行着保卫战。只是手指头温度高没有出现身体发烧,是因为没有发生严重的感染。

指头高热,大约一星期就没事了。我的伤口愈合很快。伤口愈合後,指尖就一直是麻木的。而且一直是冰凉的。

麻木,冰凉,紫红色,这三条就是血滞的警讯。血滞,通俗一点说就是血流不畅。血流不畅,指尖上就会长期地营养不良。营养不良,指尖的神经功能就难以恢复。

不要太多地科学知识我们可以知道,如果不努力锻炼指头,受伤的指尖就有可能神经永远得不到恢复,指尖就会最终地从功能上僵死掉。

我的朋友老维斗,指头被切掉後医生给接驳回去了。但是,由于神经已经死了,一个指头僵着不能行使功能,实在碍事得很,最後只好又请医生给切掉了。

我猜,老维斗在指头接回後,完全没有自我康复锻炼的意识,最後指头就先生命而走掉了。

我不会步老维斗的後尘。我现在每天都很多次地用很热的水泡手,让血液循环更通畅些,每天无数次的碾磨搓揉手指。

最近的两星期,指尖的麻木没有扩大,伤口的边缘的触感似乎多了一点点。应该没有什么悬念:这么坚持下去,我的手指头神经功能一定会恢复。

最近被 三先 的人,嚇了些,想 - 有這麼嚴重嗎? 就看些書,下面這文極好。

清軍遼東半島抗登陸戰役的歷史教訓 吳如嵩
http://ishare.iask.sina.com.cn/f/5672482.html
遼東半島面臨黃海,是敵人從海上進攻東北的惟一途徑;又與山東半島遙遙相對,共扼渤海海峽,形成拱衛京津的門戶,戰略地位極為重要。在我國近代史上,帝國主義五次通過渤海海峽,威逼或侵佔京津,曾使中華民族蒙受了深重的災難和巨大的恥辱。因此,研究中日甲午戰爭中清軍遼東半島抗登陸戰役,不無歷史的啟示。
甲午戰爭中,遼東半島淪陷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從戰役本身考察,我以為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的原因。
一、防禦方向的錯誤判斷
1894年9月,日軍攻陷平壤,控制了整個朝鮮,並奪得了黃海制海權。在初戰得手後,為遂行在渤海灣登陸,尋求清軍主力在河北平原決戰的既定方針,日軍大本營決定實施遼東半島登陸戰役,以便佔領旅順、大連,控制渤海海峽。早在9月21日,日軍即秘密組建由陸軍大將大山岩指揮的由第1師、第2師(預備隊,後未參戰)和混成第12旅編成的第2軍,準備在朝鮮大同江口魚隱洞錨地集結,爾後由聯合艦隊護航,實施登陸,從側後奪占旅順、大連。為了達到戰役的突然性,大本營命令第1軍迅速在鴨綠江東岸的義州集結待機,以便儘早發起攻擊,牽制清軍,掩護第2軍登陸。
位於遼東半島南端的旅順,是北洋艦隊的基地之一,戰略地位重要。
從1880年開始,清王朝在這裡修建了船塢、倉庫、工廠和炮臺等設施。整整用了10年時間,費銀幾百萬兩,部署有海岸炮71門(另有加農炮4門作為備用),陸路炮78門。與旅順相犄角的大連,建有船塢、火藥庫、海軍學堂,是所謂北洋的精華所在,還部署有海岸炮22門,陸路炮16門。此外,旅順與大連海域都佈設了若干水雷。
有利的地形,加上這些軍事設施,使敵從海上正面進攻旅大十分困難。李鴻章等人正是自恃這一點而忽視了日軍攻佔旅大的可能。但是,從整個遼東半島來看,清軍的防禦是脆弱的。除旅順、大連正面有堅固設防外,其它地方基本上沒有設防,更沒有形成完整的防禦體系。這就在客觀上給日軍從側登陸襲擊造成了可乘之隙。
問題還不止於此。當日軍第1軍由平壤向鴨綠江推進時,以李鴻章為代表的昏聵無能的清朝政府,被這一行動所迷惑,錯誤地判斷日軍的主攻方向是清朝的陪都奉天(今瀋陽)。他們火速調集東三省的大部兵力,以及河南、山西的部分兵力掩護奉天。連長期防守旅順的宋慶毅字軍9營(3600人)也被先後調赴鴨綠江前線。
在這之前,長期防守大連的淮軍精銳劉盛休銘字軍12營(4000人)早已被調往鴨綠江前線。這就使旅大的防務陷於空虛。為了填補旅大之防,只能臨時招募新兵以充前敵。在李鴻章的錯誤指導下,鴨綠江第一線部隊達28300人(包括大東溝5000人),而金州(今遼寧金縣)、大連、旅順等地僅10000餘人,而且大部分是新兵。這些新兵到防不過二十來天,戰役就開始了。
李鴻章在已將駐防旅大的精銳部隊北調之後,才從外電獲悉日軍將從旅大側後登陸的消息。他通知前敵各將領說:“各國探報,均稱日派大隊分路北犯,尤注意金州各島左右,欲竄旅後路,毀我船塢,實在意中。”但是,旅大前線接此電報後,並未調整部署。這一方面是由於李鴻章所說的,旅大“各軍無人督率,號令不齊”;另一方面卻是他們對於日軍實施登陸戰役的具體時間、地點、登陸兵的編成及兵力依然如盲如瞽,因而在防禦方向上仍然只顧旅順、大連的正面,而忽視了側後的花園口方向。
二、戰役佈勢的錯誤安排
對敵主要突擊方向的錯誤判斷,必然導致戰役佈勢的錯誤安排。遼東半島瀕臨黃梅的陸地,西起老鐵山,東至鴨綠江口,海岸線長840多公里。整個地形前低後高,山地起伏,原是組織抗登陸防禦的理想之地。在這一漫長的海岸線上,花園口以西的大部地段,海岸陡峭,不易登陸。東側較為平坦,易於登陸。然而,清軍由於忽視日軍由旅大側後登陸的可能,在花園口及以東易於登陸的地段,只派少數騎兵巡守。而已有堅固設防的旅順、大連正面,卻集中了旅大地區的大部兵力。當時的部署是:旅順地區配置了總兵黃仕林慶字軍4營、總兵張光前慶字軍4營、總兵程允和和字軍3營、總兵姜桂題桂字軍4營,共6000餘人。
大連灣除留有原劉盛休銘字軍2哨(200人)守炮臺之外,尚有總兵趙懷業懷字軍6營2哨,約2300多人。但位於旅大側後的金州地區,卻只有副都統連順的捷勝營步隊1營、馬隊2哨,總兵徐邦道的拱衛軍步隊3營、馬隊1營、炮隊l營,共1900餘人。這些部隊除防守金州城及其週邊之外,在敵人易於登陸的皮子窩一帶,只有五六百騎兵巡守。花園口屬駐守大孤山的豐升阿盛字軍的防區,也只有少數騎兵巡邏,基本上沒有設防。這種佈勢,等於為日軍的登陸敞開了口子。事實證明,旅順、大連在防禦正面僅僅依靠海岸炮兵和水雷障礙,就阻止了敵人艦艇的接近和衝擊,而最後的陷落恰恰是因為被日軍抄了後路。
在遼東半島這樣寬大地域組織抗登陸戰役,清軍的兵力是不夠的。本來應該在威脅最大的方向重點地部署兵力,並儘量把第二線部隊靠前配置,以便能夠不失時機地實施機動。可是,清軍用於在主要防禦方向實施機動的第二線兵力(即大同軍2000人、豫軍2000人、新奉軍2500人,共6500餘人)卻遠在營口,難以及時救援。從戰役發展過程看,如果把這些部隊部署在複州、普蘭店(今遼寧新金縣)地區蔭蔽待機,情形可能要好一些,至少不致於失敗得那樣快。
清軍防禦佈勢的錯誤,終於被日軍所利用。日軍大本營決定從清軍基本沒有設防的花園口登陸。這一選擇頗為得計。他們認為,雖然該處‘‘水淺,輸送船不得不停在離岸4浬之處”,但地勢較為平坦,地形開闊,又無堅固設防,登陸後易於展開。只要迅速建立起登陸場,即可掩護後續部隊陸續登陸,然後西向切斷遼東半島的蜂腰地帶,奪占金州,‘‘克其地即大連可破,大連陷即旅順無援,旅順入手,即可入直隸”。由於清政府的昏庸,日軍這一戰役計畫得到了實現。
三、作戰指揮的錯誤處置
當時的抗登陸戰役已是海陸協同性質的戰役,要求有集中統一的指揮,以便在統一的戰役意圖下協調參加戰役的陸軍和海軍各部隊的行動。但是,當時旅大各軍竟無人統率。金州守將連順受奉天將軍裕祿節制,其餘各軍則由李鴻章坐鎮天津遙控。
負責前敵指揮的龔照嶼,其人“貪鄙庸劣”,後來臨陣脫逃。大家只得公推無能的姜桂題臨時指揮。連李鴻章也說:“但姜、程、衛無人統率,能否同時固守待援,殊深焦慮。”至於海軍,由於人為的原因,始終不與陸軍積極配合。這樣腐敗的軍隊,沒有不實行錯誤指揮的。這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由於軍事指揮的笨拙,喪失了迅速實施機動、迫敵背水作戰的有利時機。10月24日拂曉,日軍先頭部隊登陸後,清軍很快獲悉。駐守金州的清軍守將連順、徐邦道分別向瀋陽的裕祿和旅順的龔照嶼請求增援。但他們都以不明日軍是北向遼沈還是南攻旅大為由,按兵不動。裕祿甚至認為:“倭寇分兵竄擾,明系包抄前敵各軍(指鴨綠江前線清軍部隊)後路。目下九連城既被搶渡,難保不合謀北犯。”宋慶更把沿海的大東溝、大孤山的清軍共6500多人調至岫岩,背敵而行,名曰阻止日軍北上。這就使日軍登陸時,未曾受到清軍的任何抗擊。
其實,從日軍在登陸中所遇到的各種因難就可以證明,迫敵背水一戰的有利時機是存在的。有一個叫烏依特蓋特的俄國海軍大校曾具體地描述了當時的情景。他說:日軍“因為離海岸太遠,用了150只舢舨和15只小火輪,1晝夜只不過往返3次。漲潮時雖然能勉強到達海岸,但是退潮時就必須在1200米泥濘的海灘中徒涉。因此,笨重的軍用物品就無法運至岸上。
先遣部隊登陸後費了4晝夜的時間,經過種種困難,建築了長約200米的臨時碼頭,然後才開始做大隊登陸的工作。該處的不便還不止於此。附近缺乏淡水,需要臨時掘井取水,而水質又不好。因此陸軍在登陸一批後,就要順序前進,以便著手後批人員的登陸”。就這樣,日軍費了12天時間(原預計6天)才登陸完畢。日軍第1師登陸之後,猶恐清軍增援部隊趕到受到夾擊,決定不待後續的第12混成旅到達,立即展開其兵力,拼命向縱深突擊。
二、未能及時調動部隊堅守金州,扭轉敗局。
日軍展開其兵力向縱深發展,目標是奪占金州。當時,駐守金州週邊的是堅決抗戰的將領徐邦道。他看到背水擊敵的戰機已被貽誤,便依託金州東14裡處的大和尚山轉入倉卒防禦,同時向李鴻章請求火速增援。金州萬山環抱,南部地勢狹窄,形如蜂腰,是旅大的咽喉。大和尚山又是掩護金州、屏障大連的要點。
徐邦道堅守金州,待援殲敵的主張是很有眼光的。如果李鴻章按徐邦道等人的要求;在宋慶、劉盛休赴援的同時,把旅順、大連的守軍調至金州拒敵,無疑是正確的,可是李鴻章回電竟說:“倭匪尚未過皮子窩而南,汝等只各守營盤,來路多設地雷埋伏,並無守城之責;旅順兵單,同一吃緊,豈能分撥過灣?”這是典型的被動挨打的錯誤指導。
後來有人評論說:“故旅順之失也,禍胎先在金州”。“誠使當日者有知兵之大將,移師以攻金州,即未能遽爾恢復,日本當無暇進窺旅順。又使守旅順者知金州之海頸為旅順存亡之所系,日兵未至,則嚴為之備;日兵既至,則力與之爭,旅順雖至今存可也。”
由於無援,徐邦道寡不敵眾,被迫西退旅順。金州城守將連順未戰先逃,金州終告陷落。金州一失,大連、旅順俱成絕地,隨即相繼失陷。

圖12
三、北洋水師未能進行策應。
黃海海戰後,北洋水師損失較重,不敢爭奪制海權。因此,日軍登陸兵在集結、航渡、搶灘登陸過程中均未受到北洋艦隊的任何襲擾和突擊。但是,北洋水師尚有主力艦6艘,此外,還有一些防守艦艇及13艘水雷艇。在日軍於花園口登陸後,趙懷業、徐邦道和龔照嶼都先後請求李鴻章速派北洋水師來援,但李鴻章不予答覆。水師提督丁汝昌亦以各艦受創為由,不肯出動。後旅順危急,李鴻章才於11月27日嚴令丁汝昌率隊協同。按其實力,北洋水師尚可擔負近海巡邏、從海上實施反登陸和輸送援兵、供應品等任務。
但隨後李鴻章還是聽信德國人漢娜根的意見,改變了增援決定。當時,漢娜根權力很大,“已奉督理水師之命”。他認為:“我艦挾運船往旅,必有大戰。以寡敵眾,定(遠)、鎮(遠)難保,運船必毀,定、鎮若失,後難複振,力勸毋輕一擲,仍回威海,與炮臺依護為妥。”
因此,當丁汝昌率領水師去天津向李鴻章請戰時,李鴻章反而斥責說:“汝善在威海守汝數隻船勿失,餘非汝事也。”在整個戰役中,日軍雖未能從正面攻破旅順、大連的防禦,但僅憑14艘軍艦及7艘魚雷艇,卻完全控制了海面,封鎖了旅順口與大連灣的海上通道,有力地掩護和支援了其陸軍的作戰。
自然,遼東半島乃至整個甲午戰爭的慘敗,如同近代歷次反侵略戰爭一樣,最根本的原因還在於社會制度的腐敗和經濟技術的落後。對此,本文不再贅述了。

本帖最後由 袖里乾坤 於 2010-12-28 09:38 AM 編輯

恢复得不错。是幸事,我有过你同样的经历。一年以后基本好了。不过大约几年以后才完全恢复的。我是左手的无名指。除了有一点小茧。没有任何影响了。祝你健康快乐!

久沒來 , 沒想木匠兄受了傷 , 而似乎也已經好啦 , 可見其久 .
現在冬天 , 能否拍點雪景來瞧瞧 ? 大片的雪原 , 大片的森林 , 冰凍的湖水等等 …

[

今年有点儿怪,在南方的美国,雪都下得一塌糊涂,多伦多竟然没有大学。昨晚的一场雪挺厚,从窗口望出去很有气势,可以明天又放晴了,来的这个周末将是晴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