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祖大寿重伤了努尔哈赤,但兵饷没有来源,明朝的国库早就空了。作为吴三桂的舅舅,后来投降清朝,家族之间的影响可能是巨大的。
一、
恰好读一文,以下剪贴自:
黄星贸 国文老师 新书《迷因国文:我的108课纲古文15篇哪有这么可爱!》
第一,拥立失当
话说1644年,李自成民变军攻陷北京,崇祯帝自缢煤山,标志明朝灭亡。但其实南方大片领地仍由明政府管辖,于是「南明」很快在南京建立起来,首先遇到的问题就是,谁来当皇帝?
按明代继承顺序,应由福王继位,但福王跟东林党有仇,他阿妈郑贵妃曾经是东林党的死敌。于是东林党人决定要立潞王,把福王骂得很难听,宣称潞王比较贤能(但其实没有)。
残酷二选一!此时掌大权的史可法要选择依法行政立福王、还是要跟着友党同志立潞王呢?我们的小天才史可法灵机一动,他决定立——桂王。他又找了个继承顺序稍近一点、又跟东林党没仇的桂王,以为可以蓝绿通吃。
但是脱党参选,八成落选。桂王人不在南京附近,还没来得及立,前线军阀「四镇」已经把福王抬上龙座,而且把一封史可法讲福王坏话的信拿给福王看。这下可好,史可法偷鸡不着蚀把米,不但没能讨好两方势力,还一下子得罪了新皇帝。
拥立错人是非常致命的,首先直接导致史可法失势,只能离开中央到前线督师,放着朝中党争内哄;其次这些军阀仗恃拥立之功,完全不听朝廷节制、也不服史可法的监督;最后还引来另一支军阀左良玉攻击南京中央。
南明史大家顾诚认为史可法的拥立失误,乃是南明灭亡的关键:「史可法的悲剧正是从这里展开,弘光一朝的毫无作为以至于土崩瓦解主要原因也在这里。」
第二,借虏平寇
新君既立,是不是大家就开始奋力抗清、收复失土了呢?并没有,南明朝廷在马士英、史可法的领导下,一直想着「借虏平寇」,即借清朝军队消灭民变。史可法等人认为,清朝击败李自成,那就是为我们明朝复仇啊。只要给个名份,就能跟他们手牵手一起扫除民变。
满清兵力有限,初期尚不能完全控制北方,李自成军败退之后河北南部、河南、山东等地都一度无人占领,尤其山东人民都挂上旗帜在等待南明「王师」。但史可法等不愿「刺激」满清,一直龟缩在南方,令满清能不费吹灰之力就接管整个北方。
二、
以前,有读历史的某人说:明亡第一罪人,就是崇祯。
以下,今日再查网文剪贴。
明朝末代皇帝崇祯,常被讥讽是个「手握好牌还能输」的皇帝。
他接手时的大明虽不如全盛时期,但底子还在,疆域完整、军队健全、经济与人口基础雄厚,怎么看都不像是会迅速亡国的局势,可是崇祯硬是一步步把这副牌打成了稀巴烂,最终亲手送走了大明江山。
错误起手式
崇祯一上位,就雷厉风行铲除了权宦魏忠贤,此举在当时让朝野称快,但也打破了朝堂原有的权力平衡,他没考虑到,魏忠贤虽专横,却也能压制一些空谈误国的清流。
结果东林党一家独大,口号满天飞,实际作为却乏善可陈。崇祯过于依赖这些人,让政令空转、改革无力,失去了稳住朝局的第一步。
用人混乱、决策错误、情绪用事、目光短浅,刚愎自用、缺乏远见,既要事事插手,却又犹豫不决。遇到难题急于求解,却缺乏系统规画,正如打牌时太想速战速决,结果频频出错,让一手好牌打得支离破碎。
对将领多疑、频繁换帅,打击军心,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冤杀了辽东名将袁崇焕。袁原本能稳住北方防线,却因皇帝误信流言,被草率处死,此举令军中寒心,之后的用人混乱,更使军事战力每况愈下
崇祯的起点不差、机会不缺,
但决策错误、情绪用事、目光短浅,刻薄寡恩。
把江山打烂了,成为亡国之君。
勤政失策,害国、毁国的鲜明例证。
以上,今日再查网文剪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