棄宗弄贊

唐朝文成公主,嫁給吐蕃國王,叫做棄宗弄贊。
這是初中歷史課本讀到的,這名字不太好記。
沒想到過了幾十年後,發現大陸這邊的說法變成了松贊干布。

這當中有啥差異,人老了懶得去查。
勞煩善找資料的梧葆老兄考証一下。

國中歷史 - 棄宗弄贊

同稱:「松贊干布」、「棄宗弄贊」。

原名赤松贊(藏文:ཁྲི་སྲོང་བཙན།,藏語拼音:Chisongzän)。

「松贊干布」是其尊號,意思是「心胸深邃的松贊」。

《新唐書》作棄宗弄贊、棄蘇農,《冊府元龜》作器宗弄贊、器宋弄贊、不弗弄贊,《通典》作棄蘇農贊。

松贊干布,《新唐書》則名為棄宗弄贊。

在位期間統一西藏地區(吐蕃),並積極與天竺與唐朝交流,引入佛教、蠶絲、漢字等先進農業技術等。

松贊干布在統治期間曾依據于闐文字創藏文;引進唐曆與天竺曆,創本國藏曆,以麥成熟的季節為一年之始。

西元634年(貞觀8年)松贊干布遣使來唐,唐太宗以文成公主與其聯姻。

此後間兩國往來頻繁,吐蕃子弟入唐學習者多有,文成公主也將許多作物種子、藥物、精緻的手工制品與生產技術書籍引進西藏。

我会认识诸君,原因是赤松德赞。

那一年,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 - 顿渐之诤(拉萨法诤)。还有佛性论。

我在网上寻找 - 我找到了华岳。
網文:
一、
神秀在寺里的一片墙壁上写上他的体悟
他写到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意思是,
我的身体就像是菩提树(智慧之树,因为佛陀在菩提树下悟道),
内心像明镜磨成的台
时时刻刻都要好好的擦干净,不要让心里面惹上尘埃了

二、
慧能念出了千古绝唱
由张居士代笔写上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意思是,

我的身心都是虚幻不实的
本来就没有智慧之身(菩提树)啊,
也没有灵明之心(明镜台),
本来什么东西都没有啊,
哪里来的烦恼可以像尘埃一样污染我的身心呢?

这就是说明了佛法所谓的"空无"“一切都是虚相”

三、
拉萨法诤,又称桑耶论诤、拉萨僧诤、顿渐之诤、吐蕃僧诤记,是发生于赤松德赞在位期间(大约公元792-794年)在拉萨桑耶寺举行的法义辩论,争论的焦点是大乘修行成佛是渐修、广行菩萨道,还是无修顿悟。此事对后来藏传佛教的发展有重大影响。

赤松德赞亲政之后,从天竺请来莲花生、寂护等僧人,将佛教首次引入吐蕃。
这些天竺僧人都是中观学派僧人,度化了第一批吐蕃人出家,并开始了有组织的佛经翻译。
后来吐蕃攻陷沙州(今敦煌一带)之后,从沙州俘获了大量唐朝的禅宗僧人,赤松德赞也将他们安排在拉萨翻译佛经。

莲花戒画相
相对于中观学派,禅宗接近如来藏思想简洁明了,讲求顿悟,见性成佛,因而获得了大量的信众,赤松德赞的王妃没庐萨墀洁莫赞(法名绛求洁赞)也支持禅宗。

相对地,天竺中观学派的传播受到巨大冲击。最终双方互相攻击诋毁,达到水火不兼容的局面。
随天竺僧人寂护学佛法的人越来越少,于是天竺僧人奏请禁止禅宗的传播。

而禅宗则奏请与天竺僧人辩论,落败者禁止在此地弘法。

于是从792年开始,双方在桑耶寺举行长期的探题辩论。两派辩论的主要焦点是修行方法。天竺僧人的主要辩士是莲花戒,主张渐悟;唐朝僧人主要辩士是堪布摩诃衍,主张顿悟。吐蕃的两位重要大臣桂•墀桑雅甫拉和恩兰•达扎路恭,分别支持中观学派和禅宗。

《顿悟大乘正理决》中说:「至戌年正月十五日,大宣诏命曰:摩诃衍所开禅义,究畅经文,一无差错。从今已后,任道俗依法修习。」

根据追随天竺僧人出家的巴•赛囊之著作《巴协》:禅宗与中观派经历了长达三年的辩论之后,结果摩诃衍辞穷败北,退出拉萨。

后世藏传佛教史书大多采纳与《巴协》相同的观点,记载称:赤松德赞宣布禅宗落败。
来自天竺的佛法被吐蕃定为正统而加以弘扬,摩诃衍率领禅僧向天竺僧人献上花环之后主动离开了拉萨,返回唐朝。

但是,敦煌出土的汉文禅宗文献《顿悟大乘正理决》(794年)却记载,摩诃衍获得了胜利,禅宗被赤松德赞定为正统派系并得以弘扬。

虽然学术界对此次辩论结果的看法不完全一致,但是一致同意:西藏贵族此后推崇印度中观法,而非禅宗。

《巴协》中称:赤松德赞断然摈弃禅宗,唐朝僧人在此次诤论之后被全部驱逐出境,禅宗经典被集中埋在桑耶寺之下作了伏藏。

根据《五部遗教》中《大臣遗教》的记载,赤松德赞并没有对禅宗采取断然摈弃的方式,而是采取客观地进行评论,最终将中观派定为正统。

由于《五部遗教》提到了蒙古征服吐蕃的事,它应是13、14世纪的作品,伪托为莲花生的伏藏。

禅宗对藏传佛教部分教派的教义有一定影响,例如宁玛派的大圆满教法以及大手印,可能是受到禅宗中顿悟的影响。

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是中观派,所著的《菩提道次第广论》止观部分将摩诃衍称为「支那堪布」,将其见解当成反面教材来评破。

西藏寺庙每年会上演跳欠,大肚子的摩诃衍被村里的孩子嘲笑。

應該和第一個統一中原的皇帝尊稱秦始皇,本名嬴政或者趙政是一樣的吧。大陸人一般都叫秦始皇,始皇帝。這是尊稱。

松贊干布是尊稱。棄宗弄贊是《新唐書》作者根據吐蕃王名字的藏文,結合自己的家鄉口音的音譯吧。這個音調西方人記為 Khri Srong bTsan。

歷史上的人物,用尊稱還是本名,是語言習慣。劉備,孫權,曹操,在習慣上都是直呼其名,沒有人使用他們的謚號來稱呼他們。

  • 雖然學術界對此次辯論結果的看法不完全一致,但是一致同意:西藏貴族此後推崇印度中觀法,而非禪宗。

貴族是偏這樣的想法,我是這樣的猜想:

若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
若知後世果,今生作者是。

三乘即聲聞、緣覺、菩薩。一步一步的修行。

業力因果是真實不虛的,一個人的善根福報,源於自己往昔因地修行的善業,未來的安樂,來自當下的斷惡行善。

今生的貴族,是前世的善業積聚,今生得以享利益。小民不要怨嘆,這一生好好的守規守律,來生才會有福報的。

摩诃衍的說法,偏向漢地的佛性論:眾生皆有佛性,悉能成佛。

問曰。佛何因緣說於佛性。
答曰。
如來為除五種過失。生五功德故。
說一切眾生 悉有佛性。除五種過失者。

一為令眾生離下劣心故。
二為離慢下品人故。
三為離虛妄 執故。
四為離誹謗真實法故。
五為離我執故。

一佛乘 三乘歸一 法華七喻
《妙法蓮華經》簡稱《法華經》,為大乘佛教要典之一。
本經旨在闡述「一佛乘」之理,弘揚「三乘歸一」,即聲聞、緣覺、菩薩三乘歸於一佛乘,指出一切眾生皆能成佛。

皆能,然而人的成長環境卻讓很多人的一輩子,沒有了淨化自己的可能。

我總想,我肯定是成不了佛的,盡量把自己的人生,弄得乾淨一點吧。

梧葆老兄這次敘述得很好 , 條理分明 , 簡潔扼要 .
還以為又要轉貼什麼大塊文章 , 結果沒有 , 三言兩語 , 俺就看懂啦 .
非常好 , 點讚一次 .

呵呵沒錯 , 就像李世民和唐太宗 .
俺去西藏的時候 , 還聽導遊在講松贊干布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