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 SR老师的 (0) 04/24 04:28
想起一文:
琉球 中国也需要改变思路。
想起1975年前的一地:
广济宫「枋寮街」位于中和路与南山路相交处北边,宽仅3公尺,全长不到200公尺,这条不起眼的小巷弄是中和发展的开始。
公元1661年明郑据有台湾,规置郡县北部台湾均隶属天兴县,中和地区属之。
早期汉人开垦主要是沿着海港或河港深入内陆,水运扮演了当时聚落发展的决定角色,此时的中和因濒临新店溪,成为重要的转运站。
沿着新店溪的南势角、秀朗、枋寮发展成主要聚落,「枋寮」则因靠近地理中心,一方面连接内、外员山,二方面接合上秀朗和南势角,成为中和地区消费及生活中心。
清同治10年(1871年)「淡水厅志」记载:枋寮街是当时摆接堡(辖今板桥、中和、永和、土城等地区)十七庄内唯一的街道,距今已有250年以上历史。
清初时,这里是一片森林时,故此处昔称枋寮地,清雍正年间,漳洲林成祖招佃开辟,因蕃害为甚,故设「寮」轮流守望,初称「班寮」,相传曰久,而称「枋寮」;
另有一说,在林衡道教授所著「鲲岛探源」中提到,此处因采樟炼脑而设木制工寮,故称枋寮。
枋寮老街形成于清代,1990年时,这里还非常热闹。那时还存在的旧屋是日治后修建的,现在也大都拆除了。
当时水量丰沛可行小船,现在南山路到中山路这段河道都已加盖成道路了。
国小、初中还在的枋寮(中和)–枋桥(板桥)台车道,那台车道早已拆除了。
图上方的绿圈,是中和庙口 - 广济宫。 据《台北厅志》 记载,广济宫约建于清雍正年间,有说是乾隆年间(约公元1757) ,初为土墙茅屋结构。
清嘉庆十六年(1811)五月及清光绪六年(1880)重修过, 1965年重修内部,1987 年整修过屋顶,成为目前现况。
这是小学五、六年级,经常在这里等车的地方。
图上方的蓝圈处附近,1970年初,曾认识一老人,指点了一些琉球古拳法。
1975年后未曾再见。
1980年初,曾有人告知那一老人,住在图上方的红圈处附近,去拜访时,一老妪说那一老人已过世,说那一老人是琉球人,性情很不好。
但是,在我的印象中,那一老人说话很不易听懂,但还算是和气的,但是当他说 - 琉球古拳法、琉球古武术。如果回说 - 空手道,那一老人性情是很不好了。
我还还记得那一老人让我看了琉球古拳法的二、三十个套路笔记(没图片、相片)。实在看不懂。
但有人(住板桥黄石市场附近)教了我,学了五个平安、内步进、慈恩、等十几个套路。
看了 SR老师的 (0) 04/24 04:28
我特别去广济宫、枋寮街等几圈圈处走一走,几乎完全和记忆中不同了。
下面這圖
左上方是1971年前後聽的琉球古拳法的傳承人的姓名。
右上方是活死人墓。兩岸開放後,有去對岸尋師訪友的,留下的相片。
說是道教全真龍門派的。
现在是这样了。
终南山下,活死人墓,神雕侠侣,绝迹江湖
电视报导:
旅美大熊猫“丫丫”的货机已经在上海浦东机场降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