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故事太好聽了 .

是歷史 , 俺以前都不知道 .

孤摸 是 龜毛? 還是 瞽矇?

台語的【龜毛】是源自佛法的【兔角龜毛】?
唐 • 寒山

身著空花衣,足躡龜毛履。

手把兔角弓,擬射無明鬼。

詩 其二 唐 • 寒山

井底生紅塵,高峰起白浪。
石女生石兒,龜毛寸寸長。
若要學菩提,但看此牓樣。

佛教認為一切事物的現象都有各自的因緣,並無實體的概念。
而要如何讓庶民理解佛法,就用【兔角龜毛】這個譬喻來教誨信眾!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一》
阿難白佛言:
世尊,我昔見佛,與大目連、須菩提、富樓那、舍利弗,四大弟子,共轉法輪。

常言覺知分別心性,既不在內,亦不在外,不在中間,俱無所在,一切無著,名之為心。

則我無著,名為心不。

佛告阿難:
汝言覺知分別心性,俱無在者,世間虛空水陸飛行,諸所物象,名為一切。
汝不著者,為在,為無?
無則同於龜毛兔角,云何不著
有不著者,不可名無。
無相則無,非無即相,相有則在,云何無著。
是故應知,一切無著,名覺知心,無有是處。

瞽矇
表面結構: 上:鼓,下:目。
國語發音: gǔ ㄍㄨˇ 粵語發音: gu2
說文解字:
《目部》瞽:目但有眹也。从目鼓聲。
宋本廣韻:
《廣韻•上聲•姥•古》瞽:無目。
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目部•十三》瞽:《唐韻》公戸切《集韻》《韻會》果五切《正韻》公五切,𠀤音古。
《說文》目但有朕也。
《博雅》盲也。
《釋名》鼓也。瞑瞑然目平合於鼓皮也。
《周禮•春官•瞽矇註》無目眹謂之瞽。
《莊子•逍遙遊》瞽者無以與乎文章之觀。
又瞽,樂官也。《書•胤征》瞽奏鼓。

《詩•周頌》有瞽有瞽,在周之庭。
《註》目無明則耳聰,使爲樂官,名之曰瞽,因所掌而命名也。又御瞽,侍御樂工也。
《禮•玉藻》御瞽幾聲之上下。又學名。
《禮•明堂位》瞽宗,殷學也。
《註》樂師,瞽矇之所宗,故謂瞽宗。
《周禮•春官•大司樂》樂祖祭於瞽宗。又舜父名瞽瞍。
《書•堯典》瞽子。
《傳》無目曰瞽。舜父有目不能分別好惡,故時人謂之瞽,配字曰瞍,又通作鼓。
《前漢•古今人表》鼓叜蟜牛子生舜。

反切: 公户 (《廣韻•上聲•姥•古》)
英文翻譯: blind; blind musician; stupid

瞽矇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瞽矇,又稱瞽史,即盲史官。

春秋以前,中國有兩種史官:太史和瞽矇。當時人們傳述歷史大致以瞽矇傳誦為主,而以太史的記錄幫助記憶,《國語•楚語上》記載:「史不失書,矇不失誦。」

因此,一般認為《左傳》的作者左丘明就是一位瞽矇。
而《國語》亦為當時各國瞽矇所傳誦歷史的彙編。

天地有正氣
雜然賦流形
下則為河嶽
上則為日星
於人曰浩然
沛乎塞蒼冥
皇路當清夷
含和吐明庭
時窮節乃見
一一垂丹青

在齊太史簡
在晉董狐筆

孤摸 是 龜毛? 還是 瞽矇?

瞽矇是太史簡。是董狐筆。

為了維護記史的直書實錄傳統,齊國的太史們一個接一個視死如歸,他們本可以用「曲筆」來為自己換取功名利祿、富貴榮華,可他們並沒有選擇這樣做。

這是用鮮血換得的史書上的真話。

《世本•作篇》說:「沮誦、倉頡作書。」

宋衷注曰:「黃帝之世,始立史官、沮誦、倉頡居其職。」

這說明,在我國,打文字一產生,便有了記事為職的史官。
殷代的甲骨文中,有「乍冊」、「史」等字樣,而刻甲骨文的「貞人」,就是那時的史官。

這說明,在我國,沒有文字以前,便有了記事為職的史官。他們一字一句謹慎的口耳相傳。

他們 - 一絲不苟 謹小慎微 小心謹慎 小心翼翼 一板一眼 矜持不苟 一毫不苟

這種人 - 瞽矇。

孤摸 是 瞽矇。

這位“自說自話的總裁”寫的東西很多,很有深度的。大陸和他比肩的網人,還有談生物的“老肉”,談數學物理的“李永樂老師”,談奇幻玄秘的“老高和小茉”,談天文宇宙的“Linvo”,談民俗文學的“有畫説藝(觀心)”,談懸案偵緝的“大佬K”等等,這些都是我愛看的。

大多數人認為,周對本朝的記錄,可以算作是歷史;但周人記載前朝的事,嚴格地說,只能算作是傳說故事,要確認那些東西為歷史,必須要有考古的佐證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