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约前369年-前286年),莊氏,名周,一说字子休,約與孟子同時,為戰國時代宋國蒙(现菏澤東明縣莊寨)人,曾任漆園吏。他是著名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思想的繼承和發展者,後世將他與老子並稱為「老莊」。西元742年,唐玄宗天寶初,詔封莊周為南華真人,稱其著書《莊子》為南華經,在四庫全書之中歸類為子部道家類。宋徽宗時,追封為「微妙元通真君」。
記載中古代流傳版本五十二篇,今已失傳。目前所傳《莊子》三十三篇,已經郭象整理,篇目章節與漢代亦有不同。內篇大體可代表戰國時期莊子思想核心;而外篇、雜篇發展則縱橫百餘年,參雜黃老、莊子後學形成複雜的體系。司馬遷認為莊子思想「其要本歸於老子」。然而就《莊子》書中寓言、義理及〈天下篇〉對老子思想所評述,老子與莊子思想架構有別,關懷亦不相同,所謂「道家」思想體系與《莊子》書,實經過長期交融激盪,經漢代學者整理相關材料,方才編定。金聖歎評價本書為中國書史上的六大才子書第一。
莊子《莊子》(繁體) (399.9 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