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很難嗎 ?

現在的高考真的沒什麼了,只不過是人生中的一道坎,必須的一次手續:每個人高中畢業之後,都要放進油鍋里煎一煎。

因為每個人都要過這一道關,也就是制度上要讓你要受這個苦。80%以上的人上大學,所以現在的大學生,也就相當於明清時期認識幾個字的人。

考棚

台灣僅存的清代考棚

http://forgemind.net/phpbb/viewtopic.php?t=16921

清朝一共出現了114位狀元,
從清朝建立到科舉制度被廢除(1644年-1905年)的261年間,在歷年的科舉考試中一共出現了114位狀元,根據他們的籍貫統計如下:
江蘇49人;
浙江20人;
安徽9人;
山東6人;
直隸、廣西各4人;
八旗、江西、湖北、廣東各3人;
湖南、貴州各2人;
河南、陝西、四川、各1人;
山西、新疆、台灣、雲南、甘肅0人。

四川只有一人 ? 什麼原因呢?
以前聽過的傳說是這樣的:

以前此地的江宜樺。(父為江木吉,生於福建漳州,1949年抵台)

江宜樺的經學老師 - 毓鋆。

毓鋆(1906年10月27日-2011年3月20日),愛新覺羅氏,名金成,號安仁居士,來台後曾化名劉柱林(救命恩人之姓名),生於大清北京,清朝宗室後裔,滿洲正紅旗人,儒家學者,創辦奉元書院,以私人講學

傳說是毓鋆說的:
當光緒帝看到駱成驤試卷中的「殷憂啟聖」、「主憂臣辱」、「主辱臣死」十二個字時,大為感動,眼淚都掉了下來。

光緒帝也是一位很想有一番作為的皇帝,可惜他受制於慈禧太后,理想不能伸張,現在看到有學子如此為君王考慮,當然十分激動。

於是光緒皇帝毫不猶豫,馬上將駱成驤定為殿試第一名,成為那一年欽定的狀元郎。

這讓一些滿人貴族不太能接受。傳說清朝開國時,有高人指點 :

陝西不招駙馬,四川、雲南不點狀元。

駱成鑲是四川資州(今資中)人,和雲南會澤有很深的淵源,有「四川狀元會澤人」的說法。

0-0-0-

駱成鑲

俗話 : 最窮無非討飯,不死終會出頭。

原文是『至窮無非討口,不死總得出頭』。是駱成鑲給自己定的自勉座右銘。

在武侯祠的戟門牆柱上掛有一副西蜀駱成鑲題寫的 :

「此地始終關大漢;何年將相似先生」的楹聯。

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乙未科的狀元駱成鑲,史書記載是四川資州(今資中)人,他是清代四川省唯一的狀元,但是很少有人知道,這位駱狀元和雲南會澤有很深的淵源,有「四川狀元會澤人」的說法。

《會澤縣誌》記載,駱成驤,字公肅,1865年5月20日生於會澤縣金鐘鎮義通河鎖水閣(今會澤縣城西門外)南岸,原姓李,七歲喪母,父子二人相依為命。

其父不善理家,生活維艱,時逢四川資州人駱騰煥(字文廷)夫婦來會澤做紅綠紙等物的生意,生意興隆,李父即將年幼的兒子過繼給駱姓夫婦為子,養母也姓李。不久,駱姓夫婦在會澤賺了些錢,即買了會澤的一些山貨及茯苓之類的地道藥材,帶著養子,改名駱成驤回到原籍四川資州。

駱成驤天資聰穎,自幼勤奮好學,刻苦用功,能過目成誦。他九歲就讀於成都的錦江書院,十四歲應州試,後以歲試第一入成都尊經書院深造。

1893年在四川中鄉試第三名舉人,翌年入京會試落第,困留北京,後經友人推薦,代館教八旗官學。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乙未科會試中了進士,參加殿試,光緒帝臨軒策問,他的策論中「殷憂啟聖」、「主憂臣辱」、「主辱臣死」等語深為光緒帝所動,遂「欽定第一」點31歲的駱成鑲為狀元。

0-0-0-

劉春霖是清代最後一名狀元,也是我國自唐代開科舉仕以來最後一名狀元。

生於1872年1月,河北省肅寧縣北石寶村人。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考取狀元。

奪魁的本來是一個叫朱汝珍的廣東人,因慈禧看見「珍」字想到珍妃,加上他又是廣東人,洪秀全、梁啓超等都出自廣東,,在慈禧看來廣東人是她的剋星,是無法容忍的,於是將朱汝珍的試卷扔到一旁。

當慈禧翻開第二份試卷時,心頭又不禁高興起來。劉春霖的,「春霖」二字含春風化雨、甘霖普降之意,這一年又逢大旱,急盼一場春雨。加之直隸地處京畿,「肅寧」又象徵肅靜安寧的太平景象,這對烽火四起、搖搖欲墜的清王朝,自然是「吉祥」之兆。

於是,大筆圈定,名列榜首,發榜時劉春霖由原來的第二名而成了頭名狀元。

以上網文剪貼。

又是一年高考時,清朝高考的考場長啥樣?

https://kknews.cc/history/qy2xxko.html

我是那一年的考生,各省的試題是不同的。若干年之後才全國統一試題。

我是在1978年的農曆春節後的幾天,才下定了決心,想要重考大學。

70年代末,那時我們的精力真旺盛。在要進入80年代的時候,我們都唱這隻歌: